APP下载

用“问题”激趣 点燃思维火花

2018-10-16唐少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能力问题

摘 要:“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的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唐少梅,湖南省武冈市红星小学教师。(湖南 武冈 422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2-0091-02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个有趣味性、有探究性、有层次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展示出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师生双方共同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进行多元化、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归根到底抓两点:一是诱发兴趣,二是启发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诱人的学习情境,提出一些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从而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百分率”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出示石头和两杯水(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提出问题:“将石头分别放入两杯水中,石头会怎样?”学生会根据生活常识轻松做出结论,待学生做出结论后教师进行实验推翻学生的结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立马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讓石头不下沉呢?”。这样有趣的实验及问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其先是对“盐水”,继而是对“含盐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学习中去。再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时,课一开始笔者就提出“你们知道在我们的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问题一出就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随着课件中的介绍,大家了解到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紧接着提出“你们想知道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如果我告诉你我的体重是60千克,谁能很快地算出老师体内水分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很快有了答案。此时学生意犹未尽,笔者又让学生算出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并让学生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体重×4/5=体内水分的质量。最后,笔者又提出:“如果老师告诉你某同学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你能算出他的体重吗?”,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找准了新知的生长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二、用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富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也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会不会也有自己的性质?如果有会是什么呢?在这两个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肯定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合理地猜想与推测,由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比的基本性质,继而教师又紧接着提出:“这个推测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该如何来验证这一猜想?”。学生听后马上投入验证猜想的探究活动中去了。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是求一种圆柱形罐头侧面商标纸的面积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体哪个面的面积?②商标纸的面是一个弯曲的面,该怎样去求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接着启发学生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然后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①把商标纸沿着接缝(高)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②展开后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体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③根据你的观察、分析、比较与推理,你认为圆柱体的侧面积该如何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引领着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从而发现和总结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都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探究、去发现,不仅养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更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三、用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做到有序而又富有逻辑性。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小星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红花和绿花各有多少朵?”。教师可以待学生理解题意后这样设计问题:① 题中的“1/2”和“2/5”的单位“1”是谁?②“1/2”和“2/5”表示的含义是什么?③求红花和绿花的朵数就是求什么?在这样的几个问题下,学生展开了有条理的思考,继而能自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再提出:“像这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该如何去解答?”。像这样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逻辑而有序的数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前沿,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态势,轻松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加强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式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尤为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途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下午要开一个座谈会,要选取奶糖、酥糖和水果糖三种糖一共60颗,摆一个糖果拼盘。可以怎样选取?”,“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可以把60颗糖按一个什么样的比来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第一个问题只要满足糖的总和是60颗,怎么选都可以。第二个问题分的时候只要是整颗数,很多比都可以分,比如1 ∶ 2 ∶ 3、3 ∶ 4 ∶ 5、2 ∶ 3 ∶ 5······就算是同一个比,选糖的方式也是多样性的。在学生想出多种分法之后,教师继而提出:“如果把奶糖、酥糖和水果糖按3 ∶ 5 ∶ 7来分,可以怎样求出三种糖的颗数?”。像这个问题也是可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的:①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按比例分配)。②根据总数量和总份数先求出一份的量,再分别求出三种糖的数量。③用方程解决,设每一份为X颗其他三种糖的颗数分别为3X,5X,7X,列出方程3X+5X+7X=60,再分别求出三种糖的颗数。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用“问题”来教会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中发展,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燕.以问题串引领学生拾级而上[J].小学数学教师,2015(5):27-31.

[2]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5):17-19.

责任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思维能力问题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