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致乐:和乐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10-16
一、“和乐”愿景引发课程思考
园本课程是当下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取向。由于幼儿园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渗透性的特点,加之国家课程指导意见的高度概括性,使得既要保持园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要求的契合度,又要确保园本课程的可行性、适宜性、创新性,更要寻求文化立园的长远发展,成为我们开展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园从园所文化和幼儿经验出发,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乐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抓手,深入研究文化立园之路。
“和乐”是孔子重要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和乐教育是一种教师乐教、幼儿乐学,和而不同、各得其乐的教育境界。我们提出“以文化引领课程,用课程演绎文化”,将“和乐”文化作为园本课程的建设内核,以此为引领确立课程目标,制订课程规划,选择课程资源以及实施课程策略。和,和谐统一。我们以更广阔的视域设置课程目标,谋求幼儿、教师、园所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和,和融发展。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发和挖掘幼儿生活、学习、游戏中的和乐教育资源,并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制定课程规划。乐,共生共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和乐文化与园本课程的良性互动,凸显和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课程的丰富与创生。乐,各得其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设置多层级目标,顺应天性,尊重差异,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和乐”园本课程的价值立意
我们积极构建具有独特性、民主性、灵活性的课程研究模式。广泛地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确保课程开发的适宜有效。同时,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乐思想的内涵,将和乐思想多维度衍生:“和”是指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融,与人和善;“乐”在形式上是指乐道、乐群、乐观。对园所发展而言,是指彰显特色、和谐发展;对幼儿发展而言,是指和而不同、自主发展;对教师发展而言,是指乐道乐群、互动发展;对家长发展而言,是指乐学懂教,顺应发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领域,“和”与“乐”是紧密相关,互为衍生的关系。“和”是手段,“乐”是表现,由和致乐,乐方显和。“和乐”代表的是协和、美好、快乐的教与学状态,没有教育之“和”,就没有成长之“乐”;有了和融、和睦之“乐”,才有和谐发展之“和”。
三、“和乐”园本课程的逻辑构成
我们立足园所实际,力求弱化幼儿园教学领域的间隔,以“自然、社会、人”为主线,将幼儿生活、学习、游戏整合编码,创设符合幼儿和谐、健康、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架构。
与自然和谐。人是自然之子,建立与自然和谐互动,共生共乐的理念,是幼儿和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打破教学与生活的间隔,以幼儿亲历的方式开展多样的亲自然活动。通过看、说、画、做、演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亲自然活动,充分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关系,构建幼儿与自然现象、与自然物之间和谐、乐观的互动关系。如:大带小活动中,大班哥哥姐姐带领小班弟弟妹妹给幼儿园里常见的几十种树木花卉挂上标牌,并担任讲解员,与弟弟妹妹们分享经验。亲子共同收集自然物并制作成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在增进幼儿对自然的了解和喜爱的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以幼儿小组为单位开展持续性的自主种植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丰富幼儿的自然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起初步的责任感。
与社会和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从幼儿一日生活入手,挖掘幼儿生活中文明规则的内涵,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幼儿和乐成长。在专题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我发现生活中不和谐的一面,潜移默化地把行为规则渗透到行为意识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区域游戏中鼓励幼儿讨论规则,让规则化为内需,理解规则不是约束而是游戏的保障,并自觉遵守规则。走进社会大课堂,组织孩子观察交通标志、参观银行、逛超市、走进小学,体验更多文明规则,让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最终回归生活。
与人和善。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与人和善交往的最佳途径。我们充分利用家园共育这一有效途径,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了阶梯式的课程。如,在专题教学活动、班级亲子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与亲人和善相处;在跨班区域游戏、友好家庭结对中促进中班幼儿与同伴和善相处;在亲子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大班幼儿与周围人和善相处。家园双方共同创设机会,让幼儿亲历人际交往的过程,帮助他们获得与人和善相处的经验和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促进和善、乐群品质的养成。
四、“和乐”园本课程的实践创新
1.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儿童专属“和乐”节日。
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和乐”中“乐”不是简单的、表层的娱乐。其本质上是审美层面上的积极、和谐之乐。对于幼儿来说,“乐”来自于真实丰富的生活、自主积极的体验和个性大胆的创造。由此,我们在课程实践中,将“和乐”文化内涵与幼儿实际生活融合,在四季分别开展春季读书节、夏季艺术节、秋季健康节和冬季游戏节,打造儿童专属的“和乐”节日。
为坚守课程实践中的儿童立场,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设计开展“和乐”节日,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更细致化地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坚守“和而不同、各得其乐”的文化立场,关注个体幼儿的需求,搭建多层次的幼儿参与和表现平台。如:小班年级以跨班混龄游戏的形式,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冬季“和乐”游戏节。研读《指南》,制定游戏节实施目标;集体“游园”,帮助幼儿熟悉各班教室位置及路线;专题研讨,确定各班重点开放区域;人员分工,确保观察看护无死角……游戏节在小班年级组教师的精心预设中拉开帷幕。一周内,跨班混龄游戏以每日一小时的频率有序开展,小班幼儿大胆走进中大班的教室,获得更多互动学习、同伴交往的机会,也让不同年级、班级的游戏资源得到共享。游戏节中,幼儿不仅语言、动作技能得到锻炼,也获得个性、情感、习惯、社会性的发展。
我们的课程研究也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贯穿游戏节全程。年级组教师立足幼儿游戏现场,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实施策略:
(1)增加低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量,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在动手操作中的体验“创造之乐”。
(2)明确“与人和善”的交往目标。鼓励小班幼儿信任和尊重哥哥姐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体验“互动之乐”。
(3)避免“干扰式”游戏指导,教师只在幼儿有需要时以角色介入的方式巧妙指导,呵护幼儿的“发现之乐”。
(4)运用影像记录手段,提高教师观察效率,为后续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课程之和”。《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和”不是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多种因素的整合、交融、发展,追求“和而不同”的多样化和谐状态。我们将这一“和乐”思想精髓运用到园本课程评价中,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策略。
2.汲取思想精髓,实施多元动态课程评价。
我们改变以往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幼儿、教师、家长、专家都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同时,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将实施与评价动态融合,情境化、过程式地开展课程评价。如: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实施专业观察,收集并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行为、个性作品和情感反馈等,作为课程短期动态调整的依据。这其中,幼儿的行为、作品、情绪都是课程评价中的有效信息,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对游戏的认识和感受则是直接的主体评价。教师的即时评价、课程微调、再观察、再评价、再调整,使课程评价真实、动态、有效,富有生长力。
同时,我们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将评价内容拓展至幼儿生活、学习、游戏各个方面,并以量化与质化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评价。如:我们在运用《指南》制定分层评价指标实施量化评价的同时,将幼儿成长个案、教师教育笔记、家长育儿记录等叙事性过程资料,以质化评价的方式融入其中,注重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使园本课程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更趋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五、互动式审议:和乐园本课程深化研究的下一步创想
经过几年实践研究,文化特质鲜明、课程内容丰富、实施途径多样、评价及时动态的“和乐”园本课程已初步构建。但同时,也存在着课程的结构系统性、教师理解性及幼儿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下一阶段,将利用互动式审议的方式,对现有课程做进一步深化研究。
具体从以下三个维度:一是课程系统性。以和乐文化为引领,从课程年级段目标、课程内容主题两方面,形成序列化、结构化、操作化的园本课程架构。二是课程适应性。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及其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和促进幼儿的发展,促进园本课程的班本化、生本化。三是课程理解性。通过专题研讨、理论学习、对话协商、活动体验,加深课程实施者对课程的深度理解。特别要争取家长的参与,形成家园共识,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