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男孩的独白
——角色游戏个案追踪观察案例
2018-10-16
本文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追踪描述中班1号男孩在角色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需求。通过“注意——发生了什么”还原幼儿的游戏现场,观察幼儿行为;“识别——学习了什么”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意义的同时,叙述教师在持续观察后的深刻思考;“回应——下一步该怎么做”基于幼儿的兴趣、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支持策略。
一、注意——发生了什么?
1.2016年10月13日第一次观察(4次主动发起与同伴的对话)。
游戏开始了,1号男孩在百宝箱里选择了一个奶粉罐,他拿起它走进小医院,对躺在病床上的小病人说:“给你吃药。”小病人转头看向他说:“这又不是药咯,是奶粉好不好。”1号男孩没有回应,抱着奶粉罐走了,边走边低着头说:“这是药,是药呀。”
随后,1号男孩拿着一个咖啡色的方盒子来到了娃娃家,对粉衣服的女生说:“包裹快递,包裹快递。”粉衣女孩略带好奇地问到:“是巧克力吗?”1号男孩马上回答道:“是的呀。”粉衣女孩打开盒子(里面是饺子、馄饨),1号男孩凑近她激动地说道:“哇,好酷哦,你看酷不酷。”女孩没有回答,1号男孩便离开了。
1号男孩在教室里穿梭,经过小吃店时,对着老板说道:“我要吃爆米花。”老板没有回应,忙着给另一个客人调制奶茶,他便拿起一个空爆米花桶走向了娃娃家,在里面装满了饺子、馄饨,又回到了小吃店。他有些大声地对老板说:“我有爆米花,是我的。”老板瞥了一眼爆米花桶,便又忙着招待起其他的小客人,1号男孩放下桶离开了。不一会儿,他抱着娃娃去了小医院,跟医生说:“我的娃娃生病了。”医生回复他:“医生下班了,改天再来!”1号男孩低声“哦”了一声,便抱着娃娃准备离开了。
2.2016年11月18日第二次观察(2次主动发起与同伴的对话)。
游戏开始了一会儿,1号男孩在小舞台观看表演。他拿起一个蓝罐曲奇的桶打着节奏(ⅹ ⅹ ⅹⅹ ⅹ),面带微笑地跟身边蓝衣女孩说:“这是给宝宝的玩具鼓。你听(ⅹⅹ ⅹⅹ ⅹ)。”蓝衣女转过头看着他点点头说:“嗯。”便继续看表演。1号男孩把曲奇桶放在了一旁的椅子上,也看起了表演。
表演进行中,小舞台的一位黑衣男孩对1号男孩说:“我们演出结束了,下班了,再看演出要拿门票的。”1号男孩跑到百宝箱旁,翻找了一会儿,最后拿出了一张蓝色的小卡片回到小舞台,拉了拉黑衣男孩的衣服说:“喏,我有门票的。”黑衣男孩看了一眼蓝色小卡片,没有回复,继续自己的表演。1号男孩则回到了观众席坐下观看表演。
3.2016年12月9日第三次观察(7次主动发起与同伴的对话)。
1号男孩拿了一个纸芯桶套在自己的左手上,右手则手握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泡沫板。他走到一个手持木手枪的黑衣服男孩身边,告诉他:“我是警察,我们一起去抓小偷吧。”他们两个一起将板寸头男孩围起,1号男孩面带严肃地对平头男孩说:“小偷,看你往哪里跑。”板寸头男孩回复:“我也是警察,我不是小偷。”1号男孩举起纸芯桶瞄准板寸头男孩,并提高音量说道:“你是小偷,我们都知道的。”说完,三人便开始用上臂力量对峙彼此,直至教师介入后,三人才停止。
几分钟后,1号男孩从百宝箱拿了一叠蓝色小卡片,他来到小医院,对护士说:“喏,给你。”说玩便转身离开。他来到了小舞台,看到演员们正在表演,他便将卡片放在黑板的凹槽中离开了。紧接着,他来到了娃娃家,将卡片给了一个粉色马甲的女孩:“这个,给你,你拿好。”这时,朱老师问他:“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他停顿了几秒钟后,回答说:“是交通卡,就是公交车上用的。”话音刚落,他便急于挣脱朱老师的环抱,来到了小超市,将卡片给了超市老板,并说道:“这个给你,你可以坐公交车。”
发完卡片后,1号男孩又在百宝箱中找到了一叠小杯子,他将小杯子给了刚才同为警察的黑色衣服男孩,并说道:“给你喝饮料。”随后,他便拿着杯子给了刚才的超市小老板,但是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
4.2016年12月15日第四次观察(5次主动发起与同伴的对话)。
游戏开始了,1号男孩手拿木质小枪和泡沫板坐在几排椅子中间,他对身边的蓝衣马夹男孩说:“出发!”蓝衣男孩回答道:“我来开公交车。”1号男孩哈哈大笑说:“开什么车,这里是警察局好不好。”蓝衣男孩没有回复。
1号男孩准备离开警察局,他回眸对蓝衣男孩和胖胖男孩说:“你们两个看好警察局,我要出去了。”没等到二人回应,他便离开了。他来到小医院,指着墙角边的沐浴球对小护士说:“把这两个给我。”护士将沐浴球交到他的手中,他回复到:“谢谢。”便转身离开了。
1号男孩双手怀抱着蓝、黄两色的沐浴球、手枪、盾牌来到了ATM机。到ATM机前时,他双腿跪坐在地上,将所有东西都用左手拿着,右手拿钥匙放进缩孔中转动。转动了一会儿之后,他起身到了小超市,跟老板说:“有这样的东西吗?”(并做了手势)老板没有回应,他便拿了一根橘色的吸管后回到了ATM机,将吸管插进了缩孔中,插进拔出重复了两次。他起身到了小医院,拿了一串塑料圈,来到警察局,对蓝色男孩说:“这是警察局的钥匙,你保管好。”说完,他到了百宝箱拿了一张蓝色卡片,回到了ATM机,将卡片放进卡槽中。
游戏结束后,我问1号男孩:“你今天都在忙些什么呀?”他回答我说:“我今天一直在带娃娃看电影。”我追问道:“娃娃在哪儿呢?我也想和娃娃做朋友一起玩。”他回答说:“喏,他们两个就是小医院生病的娃娃,我带着他们。”
二、识别——学习了什么?
图1
图2
结合图3、图4分析,2016年10月13日,1号男孩主动发起对话4次并得到同伴积极回应率为75%,2016年11月18日为2次(100%),2016年12月19日为7次(14.3%),2016年12月15日为5次(40%)。
图3
图4
这些数据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了好奇,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我们1号男孩的社会性交往呢?
1.乐于与同伴一起游戏,却难以融入同伴游戏。
(1)在第一次观察中提到:1号男孩要吃爆米花,作为客人未得到老板的回应;他拿了空桶装了饺子、馄饨——自制爆米花给老板看,试图得到老板的认同,但老板仍没有回应。在我们看来,1号男孩有较为强烈的归属需求,他努力寻求同伴的认可,并发出了渴望进入他人“朋友圈”的多次信号,但由于对方正在忙于其他的事情,未能进行有效交流。
我们发现:1号男孩多次主动发起与同伴的对话,表达出了想要加入他人游戏的愿望,但由于交往时机选择不恰当,导致难以加入同伴游戏。
(2)第二次观察中提到:小舞台演员质疑1号男孩没有门票,他马上去百宝箱找到了蓝色卡片替代门票,并自信地告知对方“我是有门票的”。
我们发现: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若同伴主动发起对话,1号男孩都能较为积极地回应,并让游戏内容得以丰富,表达出了愿意跟随他人,有友情的需求。
(3)第四次观察中提到:1号男孩对身边的同伴说“出发”,同伴以为是开公交车,1号男孩笑着回答:“这是警察局好不好。”同伴未做回应。
我们发现:1号男孩在与同伴对话时,多以指令式、主导式的交流方式为主,欠缺一些关心同伴、注意他人情绪的表现,导致彼此难以共同游戏。
2.善于在游戏中借形想象,却苦于不知如何分享。
在第三次观察中提到:他主动给小医院、小舞台、娃娃家、小超市发“交通卡”和“饮料杯”,但鲜少向同伴解释为什么要给对方这些东西,导致最后出现了流水账结局。
(1)1号男孩在游戏的过程中多次出现替代行为,他也乐意与同伴分享,表达了他友情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一些沟通技巧,未能得到同伴响应。
(2) 1号男孩自朱老师介入后,语言表述较之之前内容更为具体化、有目的性。从“喏,给你。”“这个,给你,你拿好。”到“这个给你,你可以坐公交车。”教师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拓展并丰富了角色语言,我们视其为有效的介入。
3.敢于尝试拓展新情节,却恼于独乐难以众乐。
(1)第二次观察中提到:1号男孩在小舞台用曲奇桶当小鼓敲打节奏吸引同伴,但同伴的注意力及兴趣全在跳舞表演上,所以两人也很难有所互动。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号男孩会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来吸引同伴,渴望得到同伴的关注,但由于彼此的兴趣点不同,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
(2)第四次观察中提到:1号男孩是小警察,他带着小医院两位“生病的娃娃”去看电影,尝试多种不同方式解锁ATM机,情绪投入,全程几乎与同伴没有交流。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号男孩经常在游戏中能生成新的情节,固执并坚持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了他有独立的需求,却错失了较多的与同伴交往的契机。
三、回应——下一步该怎么做?
1.选择时机、礼貌先行。
(1)家园共育。
通过了解,我们得知1号男孩日常起居都是由祖辈照料的,在家是典型的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祖父母非常宠爱他,凡事几乎都听由他做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言行举止受到了照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可以采取约谈的方式,与照料人聊聊孩子在家时的状态、在外与小伙伴交往的状态等,适时切入礼貌、注意别人情绪、关心他人等话题。鼓励照料人以身作则,结合实际情境,适当提醒其关注。
(2)日常引导。
我们常说一日活动皆课程,孩子交往上所需帮助,作为教师需及时捕捉。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如何做到礼貌待人、把握说话时机等。
2.学会倾听、懂得表达。
(1)分享交流。
在我们多次的现场观察中,鲜少看到1号男孩做游戏后的交流分享。如若孩子不愿主动分享,作为教师,可以适时助推一下,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游戏过程,从中引导孩子梳理和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操作过
程和思维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把他获得的操作经验与同伴分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其发展。
(2)家园联动。
在交流分享环节,我们观察到:孩子呈现的状态是有些坐不住,东张西望,小手、小脚也一直动来动去,仍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关注到这一情况后,我们可以采取家园联动的方式,通过一些游戏、运动、读书等项目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3.兴趣相投、彼此融洽。
(1)格局开放。
我们发现,通过教室格局的调整,增设了两个留白区后(见图1,图2),孩子的游戏主题与内容较之以往更为生动多样了。
1号男孩在留白区生成的警察局里与同伴交往很自如,同伴游戏过程中的内容与情节都相当丰富。这或许就印证了那句话:开放的环境下,我们能收获到更为精彩的游戏现场。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更为大胆地将舞台留给孩子们,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只需要静静观察、记录。游戏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刻,游戏内容当然也可以由他们做主,让格局更为开放。
(2)交往自主。
社会性交往是孩子与孩子间最真实的互动,他们会经历相谈盛欢,也会遇到吃闭门羹,这都是交往中的真实反应。我们通过引导,鼓励孩子尝试多种沟通技巧,学会等待说话时机,关心关注对方情绪等,最终目的仍是让孩子享受自主交往的乐趣。
尊重孩子,从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开始,观察指导沉下心,做到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