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黑牛』『装蒜』考略

2018-10-16

寻根 2018年5期
关键词:拉黑官话俗语

北方很多地方方言中有“拉黑牛”“装蒜”两个俗语词。“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装蒜”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关于二者的来源和理据,已有学者做过解释,但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拉黑牛”用“拉”“黑”二字来表示欺诈,“牛”只是为了生动形象而加的宾语;“装蒜”是“装酸”的谐音。二者均是词语生动化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

拉黑牛

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拉黑牛的”,指欺诈过程中充当虚假身份的人,相当于“托儿”。而具体欺诈方式又是多样的,如故意聊天、充当买者或赌博者等。

“拉黑牛”一词在晋方言中常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方言》)第3280页:“拉黑牛的:在赌博或交易过程中,假装赌博者或买货人,以诱骗他人上当。晋语。山西忻州。”

曲彦斌《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第352页:“山西太原地区市井谓数人合伙骗取他人财物。”

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第235页:“山西太原犯罪团伙指故意与事主聊天,以引开注意力,同伙则乘机行窃。”

吕佩浩、陈建文《汉语非本义词典》第513页:“隐语。诈骗团伙中有的装成顾客,有的装作卖主,合伙欺骗事主。诈骗者称这种诈骗手法为拉黑牛。流行于山西、北京等地。”

以上解释都没有问题。那么,这种欺诈行为为何叫作“拉黑牛”呢?

有人认为“牛”为“扭”的音变。如刘瑞明认为“拉黑牛”是“黑拉扭”的谐音变序,暗中为货主拉扭买货者。“扭,指一味而多方拉他,由不买变为买。”(《银川方言谐音趣难词解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这个说法有较大缺陷。首先,黑拉扭为何要变序,作者没有提及;其次,拉黑牛是通过“托儿”进行的赌博、交易诱骗欺诈行为,非明目张胆的抢劫。“扭”有明显的强迫性,是强买强卖的抢劫。作者释扭为“一味而多方拉他,由不买变为买”,非也。扭并无拉客的意思,而“一味而多方”则体现了作者在欺诈和抢劫二义之间游移不定,故折中释之,“多方”体现了欺诈行为,“一味”则又有强迫意味,弄得不伦不类。

张文林认为“拉黑牛”是借代造词,即用具体事物代指抽象的犯罪行为。(《犯罪隐语语汇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22页)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亦不能得其要领。

拉黑牛的欺诈行为,当与“牛”本无关系,其意义由拉、黑两个语素义体现,“拉黑牛”是其生动化形式。

首先,“拉”有拉客、招揽顾客义,比如拉生意、拉客户、拉赞助等。

其次,“黑”有秘密、非法义,可指赌博或交易中的欺诈行为。那么“拉”和“黑”组合,表示为了欺骗而拉客,或以一种欺骗的行为拉客。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这种欺诈行为,通过联想,把它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联系起来,于是便产生了“拉黑牛”这样一个动宾结构,让“拉”“黑”结合起来。

“拉黑牛”一词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言语习惯。山西畜牧业较发达,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牛、马、驴、骡、羊的协助,长此以往,这些名称进入日常生活语言,山西方言中存在许多带牛的语词也便不足为奇了。

张光明认为,山西牛文化十分丰富,山西方言中有很多带有牛的语词,如拉黑牛。(《山西的牛文化》,《语文研究》2001年第4期)杨静认为山西畜牧业发达,习惯养大牲畜,人们与大牲畜之间感情深厚,致使其语言中多带有大牲畜的语词,比如很多含牛的语词。(《山西方言中的大牲畜文化语词》,《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又有“拉毛驴”,即招揽生意。《方言》第3272页:“拉毛驴:旧指招揽生意。晋语。山西忻州。”又第3278页:“拉毛驴的:旧时指招揽生意的人。晋语。山西忻州。”招揽生意,即拉顾客,同拉毛驴也没有关系,只是给拉加了一个常见的宾语,使之形象化。又有牵狗、拉缰绳头子等说法。不同的是,拉毛驴、牵狗、拉缰绳头子都是指正常的拉顾客,拉黑牛则是指用欺诈行为拉顾客。

装 蒜

装蒜也可以说成装洋蒜,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最早在清代小说中已存在,如:

这里家人也有抱怨花蝶的,说他无缘无故,不知那里的邪气,也有说给他们添差使,还要充二号主子,尽装蒜;又有可怜道士的,自午间揉搓到这时,浑身打了个稀烂,也不知是那葫芦药。(《三侠五义》六十七回)

这里是说花蝶装腔作势。

“装蒜”一词在现代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方言》)第5024页:“装蒜:济南,洛阳。装腔作势,做出令人厌恶的姿态。例:别理他,这人老装蒜。你别装蒜,你这一套我很清楚。洛阳也叫装糊涂。”

《方言》第6329页:“装蒜:不知羞耻。胶辽官话。”如辽宁丹东宽甸,1915年《宽甸县志略·风俗略》:“臭美、装蒜,均指人不知羞耻。”又《凤城县志》卷十六“土语之譬语”:“装蒜:临事若不自觉,以此语讥之。”

又有装洋蒜,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第1230页中“装洋蒜:比喻假装糊涂或故作姿态”的引例:

好哇,跑到这儿装洋蒜来啦。刽子手等急了,恼怒了,动手了。(杨沫:《青春之歌》)

你们俩装他妈的什么洋蒜,剥皮不认得你们的骨头?(曲波:《林海雪原》)

《方言》第6331页:“装洋蒜:1.装糊涂;装傻。2.架子大。晋语。”又如《现汉方言》第5023页:“装洋蒜: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太原,忻州。装糊涂;装腔作势(詈词)。这个事情你比谁心里都清楚,少在那达装洋蒜。”

按,装蒜即装酸,蒜、酸音同。装酸,装腔作势义,《方言》6329页:“装酸:拿乔。中原官话,安徽阜阳。”装即假装义。酸亦有假装义,装酸同义连文。

酸有“假装”义,方言多见。《方言》第6759页:“酸:装腔作势的样子,胶辽官话。山东临朐。1935年《临朐县志》:‘酸,俗谓人装腔作势也。’晋语,山西忻州。外人酸得很,谁也叫不动他。”《现汉方言》第5103页:“酸:忻州。牛气,自高自大的神气。外人可酸哩,你叫他,他也不来。”酸有傲慢自大义,与拿腔作势义可通。北京官话中有酸狂,傲慢义。酸蛋,傲慢的人。酸味儿,即为显示身份地位而装腔作势的言行。酸文假醋,言假正经,装模作样。(《方言》6760~6762页)老舍《正红旗下》:“定大爷不耍官腔,这叫二哥高兴。定大爷没有三四品员的酸味儿。”

酸有假装义,醋是酸的,所以又有装作醋,《方言》第6330页:“装作醋:装傻;装蒜。中原官话。”

装蒜即装酸,那么装洋蒜也就是装洋酸。《方言》第6331页“装洋蒜”条:“又作装洋酸,晋语,内蒙古临河。兰银官话。例:装啥洋酸呢,这个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么,装洋酸之“洋”所从何来?按,洋即佯,假装义。装佯同义连文,本为假装义,如:

(妇人)说道:你这厮!头里那等头睁睁,股睁睁,把人奈何昏昏的,这咱你推风症装佯死儿。(《金瓶梅词话》)

装佯死即言假装死。

我吃完晚饭,我一条长虫把彭大人背在北新庄北村外山坡无人之处,我把长虫往他口内一放,钻入肚腹之内,他不必想活。我回来装佯不知就是。跟钦差的人找着死尸,他也不知是谁害的。(贪梦道人:《彭公案》)

装佯不知,即假装不知道。现代南京方言仍有此用法,《现汉方言》第5022页:“南京。假装,后面带动词而不带名词。例:想叫老王出来挑头,他装佯生病,不肯干。你装佯找东西进去看一下子。”

又指装糊涂、装腔作势,方言多见。《方言》第6328页:“装佯:假作不知道;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如晋语、吴语:

赵得胜见他咭咭哼哼装佯,伸手就给了个耳光。(西戎等:《吕梁英雄传》)

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在北京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湘语、闽语中皆有。冀鲁官话、闽语中又作装样。

《现汉方言》第5022~5023页:“装佯:扬州,武汉。装作不知道。”又“南京。装糊涂,装无能。例:你做了哪些事情都讲出来,不要装佯。叫他去玩他很来劲,一叫他干活他就装佯。”又有“装佯气相(武汉)”“装佯实相(绩溪)”,也是指装糊涂,装模作样。

可见,装佯、装酸皆为同义并列结构的动词,不具有生动性。而表达同样意义的动词性俗语词,往往带有宾语,具有生动性、描述性。宾语多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具有形象性,但很多都缺乏理据性。这是由普通词语演化为俗语词的一种现象。因此,装酸就采用同音字替代,形成了述宾结构的俗语词装蒜;装佯则加宾语,成为装洋蒜。

除了装洋蒜,装佯还可以加其他宾语,如湘语有“装佯天绿”“装佯妈绿”“装佯意子”,皆装傻义。(《方言》6332页)湖南话中又有装洋铳,装糊涂义,如:

没有那么便宜,你别装洋铳,洪门里面有铁一样的律条呢。(李岸:《结冰的心》)

俗语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流传开来的,形成方式多样。如以上“装佯”可以加不同的宾语形成俗语词。当然,“佯”也可以通过谐音变成宾语,即“装羊”,如吴语中有“装胡羊”一语,《方言》第6330页:“装胡羊:装糊涂;装样子。口头答应实际不办事。”如:

上海人对于那些应该答应人办事而不给人去办理的现象叫做装胡羊。(丘尧梓:《装胡羊》)

你不要瞎三话四装胡羊。(越剧:《一日千里》)

又作装湖羊,《现汉方言》第5024页:“装湖羊:上海。即装佯。装模作样,装糊涂。羊谐佯,湖羊是绵羊。”长沙话又有“装绵羊头”,也是装佯(羊)的扩展形式。

又如装酸一词,演变为装蒜,又出现了“装大瓣蒜”。《方言》第6332页:“装大瓣蒜:装糊涂。装模作样。东北官话。辽宁义县。1928年《义县志》:‘装大瓣蒜,谓色庄者。’”

综上,动词与几个俗语词之间的演变关系可图示如下:

上文提到,普通动词演变为述宾结构的俗语词,往往加一个形象的宾语,宾语不表意,有时会带有色彩意义。装酸演变为装蒜,酸、蒜同音,只是演变的条件。装蒜系列的俗语词皆有贬义色彩,装蒜的产生,与蒜的贬义色彩相关。在汉语中,蒜常常用来比喻不好的人,比如“我懒得搭理你们这几头烂蒜”“那几头蒜都不是什么好鸟”。葱也类此,如“你算哪根葱”。这是俗语词形成过程中折射出来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因素,俗语词才更具有生命力。

关于装蒜的理据,有人做过探讨。王艾录认为,装蒜的理据是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汉语理据词典》)。黎良军认为这是颠倒了因果,“应该是先有装蒜,然后才可能产生水仙不开花——装蒜,而绝不可能相反。《理据》所言,只是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的理据而已,装蒜的理据则只字未及”(《加强理据研究,探讨词内世界——〈汉语理据词典〉指瑕》,《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这是对的。

但黎文认为,“蒜是一种传统的荤菜,因借装蒜指装荤。荤、昏音同,装荤谐音装昏。昏,糊涂也”,这个说法有问题。首先,装蒜有装糊涂义,又有装腔作势义。而装昏(荤)仅言装糊涂。其次,装蒜是晚近才出现的俗语,而葱姜蒜之类作为荤菜,则是宋代之前的事情。宋代之后,蒜作为荤菜,只在道教中存在。宋人罗愿《尔雅翼·释草五》:“戎菽,胡豆也,与冬葱皆得之山戎。古者此等通名荤菜。西方则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葱,列为五荤。以为熟之则发,生增恚,皆有损于性情,故绝而不食……今道家亦有五荤,乃谓韭、蒜、芸薹、胡荽、薤也。”例如明代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葱蒜薤萎,谓之五荤菜,修道之士,不可食。”最后,装蒜系列俗语词之宾语,如蒜、洋铳、胡羊、绵羊头等,皆为酸或佯的谐音字,酸、佯是动词,假装义。又有装洋蒜作装洋酸,是酸、蒜谐音的反映。而荤谐昏音,昏为宾语,与装蒜系列俗语词不同。

结 语

“拉黑牛”及其意义相近的系列词语,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牛、毛驴、狗、缰绳等,“装蒜”系列词语则涉及蒜、葱、羊、洋胰子等,都是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表达特定含义。这是词语生动化的表现,也体现了词义背后的生活基础和丰厚的文化。

猜你喜欢

拉黑官话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拉黑这件事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客家俗语巧诵读
数字俗语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被『拉黑』怎么办
拉黑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