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公共事务治理:网络舆论的回响与变奏

2018-10-15林文凤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网络舆论治理

林文凤

摘要:在变革与创新中不断升级成熟的网络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成本,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变得更加便捷,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热情也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正视网络舆论的作用,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探讨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变化、动力以及对推进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并给出发挥网络舆论正面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事务;治理

一、背景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接收信息的主要工具,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使得网络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网络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同时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影响也渐渐从虚拟辐射到了现实,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很多矛盾显现出来[1]。在公共事务方面,社会民众纷纷利用网络媒介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讨论互动,逐渐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二、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变化

(一)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网络传播提高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感知力与参与度,这种感知与参与是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信息互动培养起来的。近年来,网民在诸如“二孩政策”、“延迟退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也在诸如“表哥”杨达才、雷政富不雅视频以及“严书记”落马等反腐事件中给予了政府一定的舆论压力。

(二)对公共事务的反应更加敏锐强烈

截止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8.02亿,发达的网络技术与庞大的网民数量使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反应变得更为敏锐也更为强烈。例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杭州莫焕晶人为纵火案、范冰冰逃税漏税事件等,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特别是传统媒体由于利益或者强权遏制等原因怯于发声的现状下,网络舆论传播促进了政府与非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网络体系的形成[2],这一体系不仅推进了公共事务的解决速度,也使得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觉醒、斗争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阵地。

三、网络舆论产生的动力

(一)外部动力

一方面,即时通信带来的便捷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人们有更多的方式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各种媒体的报道也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已经成为民众传播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新场所,民众有了更大的話语空间以及自主权。

(二)内部动力

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历来就有,无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济学假说的利益原则本性论还是从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提出的“公民参与政治是理性的选择”、社会契约论指出的“公民有权参与社会治理”等理论来看[3],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会出于如政治关心、社交以及娱乐等动机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知情权、自由表达、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种参与度与需求感不仅培养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习惯,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四、网络舆论对推进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

(一)营造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文化

无论是两面型官员的贪污腐败事件、道德沦丧的谋杀事件还是明星巨额偷逃税等事件,这一堂堂的现实“法治课”,强烈地刺激了许多人麻木的神经。以最近的范冰冰偷逃税事件为例,自从范冰冰偷漏税的行径被曝光之后,国人街谈巷议,网络民众对其不法行径更是口诛笔伐。娱乐明星知法犯法的偷逃税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更践踏了法律的尊严,触犯了公众的利益。公众通过关注这些事件,能够唤起他们对权利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批判意识。民众通过网络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能最大化地兼顾与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循环,有利于营造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文化。

(二)推动政府改革公共事务治理方式

长久以来,人民群众主要是以写内参、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甚至以上访、示威游行等形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4],但这种诉求形式很容易受到利益相关集团的遏止。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人际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这种人际关系在网络时代可以使集体的利益诉求以更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得到表达;传播主体的可匿名性也会使得舆论群体在利益诉求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使得舆论传播具有辐射作用,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以在个体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人际网络[5],即舆论群体,从而实现民意全方位、跨时空、多形态的反映,对以往自上而下的公共事务受理机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发挥网络舆论正面作用的对策

(一)政府要提高行政能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及时、真实地公开政务信息,掌握公共事务处理的主动权,减少出现“舆论倒逼”的现象,避免掉进“塔西佗陷阱”,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要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方式,更加关注网络舆情,充分利用发挥互联网舆论主阵地的作用,搭建网上网下民情反映平台,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梳理并逐条研究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信息源的审查与控制,理性地引导网络舆论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同时要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监督,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二)媒体要恪守职业道德

媒体要履职尽责、客观公正报告事件。在事件传播前期,由于公众对事件不能有一个真实全面的认识,导致众说纷纭,一些人甚至走向了极端[6]。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的采集、组织、发布、审查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对事件前因后果进行深度挖掘与合理分析,揭露事件本质,向公众真实客观地报道事件。要加强对正面信息的宣传,充分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真处理好群众意见建议,发挥好在网民群体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既要防止不敢发声、不愿发声、不会发声现象的出现,也要防止随意发声、任性发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政声下达、民意上传的舆论宣传新型阵地[7]。

(三)公众要理性客观发声

公众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并在守法遵法的基础上合理合法发表意见建议,面对冲突矛盾要提高自身的理性认知并客观看待事件的进展,避免出现情绪型舆论[8]。要文明科学上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谩骂,要有对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意识,明智地判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宣扬恐怖主义、民族分裂等极端思想;同时要注重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注意将利己与利他结合起来,实现既能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结语

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促使网络舆论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纵观众多通过网络力量促使矛盾纠纷解决的案件,不难看出,人们的社会监督意识与法律意识正逐渐提高,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创新,民众能够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态度和利益诉求,许多在过去无法由传统媒体传达的话语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快速的传播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思想上的解放,促使人们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反应也变得更加强烈。网络舆论从外部给政府施加压力从而推动政府从内部改革,使政府不得不听取民众的意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产生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建华,王保喜.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的引控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5 (04):65.

[2]張鑫.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合作模式构建[D].延安大学,2015:20.

[3]张斌,车静.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动机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S1):226.

[4]赵艳.网络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20.

[5]彭兰.网络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7-71.

[6]任福兵.碎片化与拼图化:网络传播的扩散与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2014 (03):22.

[7]卞广春.网络媒体应积极发挥舆论宣传主导作用[EB/OL].http://hunan.sina.cn/news/ 2018-07-06/detail-ihexfcvk7354886.d.html?oid=3809362273067117&vt=4,2018.07.06

[8]张志安,晏齐宏.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 (05):24.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网络舆论治理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