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网络媒体视野下新闻图片的失真现象

2018-10-15谭常艳周煜瑶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时代

谭常艳 周煜瑶

摘要:新时代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不断推动着自媒体的演变进程。传播者知识素养、品质高低的不确定性,也使信息的传播出现鱼龙混杂的不可确定性。造假、博关注的新闻图片越来越泛滥,整个社会的浮躁以及对信息的接受倾向于“快餐式”消费,网络环境中失实的传播方式很快发展起来,而且通过类似于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大量转载,往往出现“三人成虎”的新闻闹剧。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媒体;新闻图片;造假

新闻图片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距离第一张新闻图片《汉堡大火遗迹》的问世距今已经有160年的历史,这160年是世界新闻的摄影史,更是一部新闻图片传播的发展史,新闻图片使用的成熟史。在这段时间,新闻图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也直接推动了新闻图片的不断发展,最开始新闻图片最主要以纪实为主,这也改变了新闻图片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记录现实情况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新闻图片的直观性、主观性、生动性等特点,开阔了受众的认知角度与视野,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新闻传播的力度与深度,能够迅速获取受众的认同感。后来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文字加图片”的摄影形式成為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随后在新闻报道中图片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而这种报道形式的改变,不仅促进了销量的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新闻报道形式的不断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0世纪30年代图文并重的报道方式开始大幅度产生,这种报道形式的萌芽也从当时开始产生。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成熟和人们思想方式的转变,新闻编辑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对新闻图片产生了新的认知,“图片使通用的语言”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认可,这一时期,新闻图片的运用在数量上不断加多,但仍然只是新闻文字的附属品,图片的真正潜力和作用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文字在新闻传播中仍然占据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地位。

近两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大多数受众由过去信息接收的“看客”成为今天信息传播的“主角”,这一改变,也使传统意义上,信息发布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传播方式与模式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信息传播者老说,以前往往是有一定知识素养的高端人才,能第一手接收信息或者说能第一手发布信息,而普通老百姓,即使作为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也没有信息传播的权利或者说是可能,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草根新闻涌现,在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普通受众也越来越熟练的担当起传播者的角色,但万事有利必有弊,受众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的时候更容易被误导,由于国家的网络上的法律管控还不是很成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打假的坚决性与自我管控的约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新闻图片造假的概念

新闻图片造假,是新闻传播者在知道事实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手段刻意扭曲事实,混淆视听,以达到引导受众、引导舆论的目的,而这种现象不仅发生于难于把控的新媒体,就算是传统媒体,这种新闻造假的现象也并非寥寥无几。照片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拍摄这摆布或假造出来的[4]。就目前来看,新闻图片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实造假

要证明一则新闻的真实性,往往需要文字和图像双重作用的结果,从以往事实造假的案例来看,文字对图片本身的曲解是事实造假的主要手段,因为仅仅通过一张图片,往往难以展示事情发生的整个经过,搭配一段纪实性的文字,才能让受众做到心中有数,但这也并不表示,所有的新闻图片就一定能反应真实,因为新闻图片不同于新闻影像,它是对事实片段式的记录,这样就为人为造假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一个人前后两秒的情态都是不一样的,将不同情态放上网,“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张图片的解读,也一定千差万别,特别是出现文字图片双造假的情况,对舆论的偏向就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不断挖掘真实,才能确保将新闻信息的误差降低到最小甚至到无,而这对新闻工作者的品质也需要足够的要求。

(二)本质造假

新闻事实的本质造假,是新闻发布者人为的引导舆论,刻意掩盖事实本质,或者说连新闻摄影本人也根本无法辨别事实的情况下造成的,因为新闻本质造假本身就是一种很难去把握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新闻摄影或新闻受众本身能够不轻信、不盲从,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在杂乱的信息中挖掘信息的本质。图片能够记录真实,但照相机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罢了,它还是要受到人为的操控,所以,新闻摄影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保证记录的镜头真实有效。

(三)形象造假

形象造假是一种完全的人为造假行为,就是说它是完全按照摄影师本人的意志来人为操控的,往往通过人为制造一些本身不存在的形象或场景来实现,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拍摄对象的刻意摆拍,形象造假,往往能出现受众接受的信息完全偏差的情况,尤其是现在我们处于网络时代,新闻的造假更能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被扭曲,这严重影响到了信息的传播与发展,对事实本身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作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杜绝造假,才能保证信息传播市场的长续发展,这也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制胜之道。

二、网络新闻图片造假的产生与现状

(一)数量呈几何式增多

新闻图片的造假,就整个新闻图片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技术和心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现新闻图片造假的数量还是很少的,那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新闻造假背后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过去拍摄工具一般大而重,不便于携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新闻图片的采集。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工具的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摄影大军,大量良莠不齐的图片随之涌现,这时的新闻图片逐渐开始有意识的涌入到社会中,尤其是二战以后,新闻图片逐渐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为了促使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大量的虚假新闻图片滋生,这也使人们开始尝到了新闻图片造假的甜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政治上的相对平稳,新闻图片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不断减弱,加之图片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摆拍,而是更大的利用图片处理工具,使图片沦为信息传播者谋取私利的工具,于是大量的新闻造假图片再次大量涌现,新闻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更是为了这些图片的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生长空间。在更加有效的国家法律出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造假形式还会以更加有力量的形式存在。

(二)利用 PS 进行造假占据主流地位

在新闻摄影的初始阶段,由于受技术限制和新闻图片的使用并未开明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新闻图片造假现象还比较少,但是二战后,新闻媒介逐渐沦为政治宣传的主力军,所以这一时期的新闻宣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是先挖掘事实再定主题,而是先定主题,再顺便找个安插对象,摆拍之风随之盛行,假照片、假新闻在这一时期屡见不鲜,ps技术登上历史舞台,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图片处理技术的发展,这也使新闻造假变得更加容易和平民化,加上自媒体时代,新闻把关人作用的缺失,给了大量造假图片可乘之机,这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社会及政府把关的难度。

三、网络新闻图片造假方式

信息技術的不断更新,为更多新闻图片的产生创造了可能,但网络信息平台的不可把控性,也为大量造假的新闻图片的产生创造了可能,这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归根到底,新闻图片的造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摆拍

摆拍是在新闻图片造假之初最常使用的造假形式,它一般通过新闻摄影师有意识的改变现场、人为设计等手段,改变事实的本来面貌,在这种形式下,与其说摄影师是记录真实的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位导演,因为他完全以个人角度来摄像事物发展的状态,这不仅破坏了事件本身的客观公正,而且在“蝴蝶效应”的原理下,最后导致的偏差也许是不可估量的,影响极其恶劣,但即使到现在,这种做法仍然屡见不鲜。

(二)图文不符

“图片+文字”是新闻最有效传播的黄金组合,图片的方便、快捷、感官刺激性加上文字的严谨、清晰、引人思考的特性结合,能够互通有无、查漏补缺,使受众最快的了解到事情发生的本来面目,但是图片和文字的一方不真实,也会影响到整个新闻信息本身的真实性,造成整个报道的失实,一般情况下,图片与文字存在偏差无外乎三种情形:真图片假文字、真文字假图片、双方造假。

真图片假文字;这是在新闻图片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解读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也许是新闻编辑对新闻事实认识尚浅、挖掘不明,也许是人为有意隐瞒重要信息,企图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就拿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媒体来说,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他们生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敌视态度,总是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侮辱甚至诋毁社会主义,就拿中国来说,3·14西藏的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德国RTL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题为“中国警察在西藏镇压抗议者”,并配上了当时事件发生的真实性图片,后来这篇文章被爱国之士看到后,要求德国媒体对事件作出公正合理的解读,迫于舆论压力,RTL承认这篇报道是对新闻图片做了人为的误导解读,而新闻中引用的图片,实则来源于尼泊尔警察对加德满都游行者的驱赶。“张冠李戴”的做法,在这类造假现象中确实非常常见。

真文字假图片;在新闻传播中,新闻图片起着润色剂的作用,它往往能使枯燥的文字介绍以感官形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也正是这一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加以效仿,所以使错用甚至是滥用新闻图片的现象不断增加。这些新闻图片欺骗了受众,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损,尤其是对一些灾难性事件,一张小小的夸大性图片,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基础。

假图片假文字;这是影响最恶劣的造假形式,就一般意义来说,前两种造假形式存在一方的真实性,但这种双方造假,完全是违背新闻规律的人为杜撰新闻的做法,从严格意义的新闻定义上来说,这种虚假性宣传,不能称之为新闻,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这种双向造假的现象也不断增多,究其原因,无外乎为了哗众取宠,获取知名度,抢占市场……但我们应该尽早意识到,造假也许能造就短暂的繁荣,一旦虚伪的外衣被揭开,往往会使传播者个人或组织名誉受损或者遭受一定的经济或其他损失,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发言人”,每一位信息的传播者也应该了解到,一味站在小我上思考问题,必然会引起大我的失衡,这会造成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从长远的媒体的发展与运作来看,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方式是致命的。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新时代
网络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