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10-13林远萍
林远萍
摘 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下,建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在加强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探究主旨,通过对高校网络教学现状的分析,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概述,探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构建高校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提供实践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强化了教学目标的宗旨。现今许多高校教师和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探讨已具备一定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成果,但是在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方面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仍然偏少,研究也不具有较好的效果,缺乏有针对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互联网+”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思维产物,“互联网+”的理念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及社会经济形态,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将互联网与教育紧密结合,构建高校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方式实现高效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现状
1976年,美国柏森商学院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用于指导实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创业教育,自此我国开始对其进行引入、分析、应用等科学性研究。该教育理念引入我国2年后,首届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成功召开,很好的宣传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目前,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内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增多,扶持性基金纷纷设立,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自主性较强的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尽量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合作精神,依托校园内的网络教育平台,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推广平台,深化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创业本身具有风险大、投入时间长、回报率高等特点,多是个人或具有相近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团体开展实践活动。创业,即为创立事业,是各个群体建立新的职业、创立就业岗位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种类繁杂,但多以“独立、青春、创新、冒险”等词汇作为创业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基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思想,持续推进实践性教学,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的深入落实,属于知识理论向产品、商业转化的实践性过程。参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具有独立自主、勇敢、自信、知识能力强等特点,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推动下,成为一名有坚定地创业者。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
“互联网+”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的活动中,将教与学的过程都利用互联网开展,通过互联网中教学资源信息的流动、共享,使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根据自身需求了解知识信息,真正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教育。“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最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使学校能够真正将网络应用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及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它是在了解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互补发挥教育优势,促进教育活动的高效发展;对高校教师而言,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的了解互联网技术,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效仿欧美国家,主要确立了计较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三种。具体来说,聚焦模式是早期采取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教学宗旨,注重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培训,通过设立管理机构、投入师资和资金来强化管理质量,确立一整套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为创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创业青年。磁石模式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较高,对培养新生资源方面效果显著,可以借助于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来激发创业者,使大学生和更多的有为青年发挥出自身的优秀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辐射模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渐成熟,将高校学生和非高校学生两者需要分开,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育管理模式也需要突破校园范围,推动多个高校的联合,减少非高校学生的限制性教学因素。总之,我国各大高校的创业教学模式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教学模式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缺乏系统性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开性、专业性、细节性和系统化特色。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相关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缺乏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制约了各大院校的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增强。
(一)缺乏系统地创新创业教育纲要
目前,各大应用型高校已经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但是在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制定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缺乏指导性方向的引导,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术、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都有了新的教学手段,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被被直接忽视,难以了解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和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氛围
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没有规范的校本教材,创业活动的开展效果不佳。当前高校举办了都举办了“挑战杯”等创业挑战类大赛,由于大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参赛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SYB”等创业技能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很大程度上也是当成一项教学任务来抓,缺乏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三)教育师资专业水平有限
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要加强其对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专业知识不充实、掌握的创业教学模式不适合,就不能将创业类的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地传播给学生,会限制学生的知识接收量。而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和发展方面,教师也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大大受损。
(四)校企合作机制和实训基地还需完善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普遍认为自己没有创办企业的经验和能力,所以不愿意尝试创业。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实训设备不足,技术也很落后,而且实训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产品生产和产出过程信息,缺乏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此外,很多高校依然没有建立校外合作基地,阻碍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取得一定创新性成果的优秀人才。所为创业型人才,是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开拓创新,具有企业家素养,在商业机会面前适时采取创造性地生产、经营方式和谋取经济效益的人才。“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创新力方面实行了较全面的培养教育,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创业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当下“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网络教育
在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应用下,人们的认知程度不断扩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人的主流观念,一些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发展中逐渐被摒弃。萨尔曼·可汗在2007年设立的非营利性“可汗学院”,是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真正实现了受教育者能够完全按照自我意识进行学习。要敢于借助新媒体信息技术,在吸收、总结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融合MOOC等现代教学方式,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育教学内容方面,对业态状况了解是重要的教学案例素材;现今学生较受吸引的社会热点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行业精英和专家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是重要的知识性扩展方式,其中的直接交流探讨问题、网络微专栏互动,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基地。
(二)依托网络平台,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更新发展
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下,微博、微信、APP程序开发应用,拓宽了教育方式,方便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是一种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重要方式,在网络平台的应用推广下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教学作用。期间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适用范围宽、影响力广泛等特点,将互动式、交互式方式深入到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中,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参与度。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场景环境、故事内容生动化的展现在客户面前。各大高校也可以加以效仿,采用故事和场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化和普及。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依托网络平台,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促进优质资源在大学生内部的深入应用,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扩展其影响力和优势作用。
(三)立足于网络技术,扩展实践应用平台
网络平台公开、互动式的在线教育模式,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而博客、播客、闪客等文化形式,丰富了网络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容。现阶段,我国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用公开性的创业类竞赛,推动创新创业在大学生之间的影响和社会效应,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该类项目中。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方案,成为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步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类实际性需求,体现出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以更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来鼓舞学生广泛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内容中。
(四)突出个体,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的新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典范。当下,青年人的自我观念突出,更多地关注于自我價值的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工作,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创业型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学宗旨,以个性的引导作为工作方向。
四、结论
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即把知识学好,进一步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多停留于管理层面,技术性创新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创业者和群体较为集中。所以,高校在探讨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时,必须将其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每一位大学生对创业的深层次理解,以更具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优化质量评价体系,将其中的不客观、不理性因素加以去除,突出重点,集中到某一技术领域和专业理论的创新发展,规避可能造成的人力资源透支情况。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建立高校网络教育教学和应用平台,能够实现新教学目标下的高效教学,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教学管理,能够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考核,进而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伟,王艳伟.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73-75.
[2]张程,司玉娟,张卓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18):32-34,37.
[3]张京红.“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校园(上旬刊),2017,(10):73.
[4]于美军,张金波,吕鹏举.“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探析[J].才智,2017,(26):132,134.
[5]高男.“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17,(2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