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淮阳泥狗狗的审美特征
2018-10-13白志华张冲
白志华 张冲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淮阳泥狗狗。泥狗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泥玩具的总称,它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由于保留了人类原初的文化样态,被称为研究人类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淮阳泥狗狗造型古朴,怪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众多的民间美术样式中极具代表。
关键词:淮阳泥狗狗;神秘;怪诞;审美特征
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地区泥玩具的总称,又被豫东淮阳一带老百姓成为“灵儿狗”或“陵狗”,这一称呼与淮阳的地域与伏羲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传说中它专为“人祖爷”守灵,因此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我国泥玩具产地分布广泛,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民间美术的地域风格和审美特征的不同。比如,无锡惠山地处江南水乡,那里的泥人大阿福显得轻快、柔媚,相比之下淮阳泥狗狗由于受到江淮文化的影响,在艺术风格和气质上显得神秘、怪诞,抽象,远古的痕迹较重。文章通过淮阳泥狗狗的题材、造型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来揭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题材的丰富性
淮阳泥狗狗所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飞禽走兽,神仙鬼怪,十二生肖等都是塑造的题材,总数可达200余种,这些种类又统称为“泥狗狗”。虽然大家都习惯叫“泥狗狗”但实际上狗的形象并不多,大都是些不可名状的奇禽怪兽。由于其地域文化特征,大部分作品是反映人祖文化的艺术形象。
在此其中泥猴的变化最为丰富,有“人祖猴”、 “搬腿猴”、“抱膝猴”、“抱桃猴”、 “打火猴”、“猫拉猴(猫与猴同体)”、“扛锄猴”、 “兜肚猴”、“猴抱猴”等等。在“人祖猴”泥玩具中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猴头人身的“人面猴”,另一种是面目狰狞的鬼怪形象。这两种“人祖猴”都是作为祭祀人祖伏羲而创作的,当地百姓敬畏它的灵性和渊源,认为这就是伏羲的样子。
怪兽中有“八大高”、“草帽老虎”、 “独角兽”、 “长毛”、“多角兽”、“无眼兽”、“相驮兽”(两兽同体)、“双头怪角”、“四不象”等等。禽鸟类有“斑鸠”、“子母燕”、“猴驮燕”、“九头燕”及“小燕”等。鱼虫类有“八叉龟”、“神龟”、“神蛙”、“四脚蛇”、“小泥鳖”等等。生殖崇拜是淮阳泥狗狗所表现的一大主题,泥狗狗大部分题材都是来体现生殖崇拜的。比如,常见的双头样式双头狗、双头兽等都是寓意人有男女、兽有雌雄,是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也表达对繁衍后代的期盼。
另外,还有一种叫“埙”的泥玩也很引人注目。埙,作为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泥埙状如葫芦,大小不一,有双孔、三孔、五孔、七孔之分,均可吹奏发声;又有“双管埙”,两个吹孔。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器,古代祭礼、庆典等活动的乐曲演奏均需有埙。《史记》称之为“德者之音”,后世逐渐失传,民间流行更为罕见。不曾想它却一直存在于淮阳泥玩具中,世代相传,至今不衰。(如:图一)
总之,淮阳泥狗狗表现题材的丰富程度,是其他各地泥玩具所不能及的。
二、独特的外形特征
淮阳泥狗狗按其大小可分为三类,即“大花货”、“中花货”和“泥饼”。大花货高约10-17厘米,中花货6-10厘米,“小泥饼”是最小的品种,多为2厘米以下的小泥哨。
从造型上看又可分为写实型、抽象型、图腾型。
在写实型泥狗狗那里我们可以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的艺术原型。造型基本保持了对象的原本相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了适度的夸张。如双头狗、子母鸟、人卦龟等。其中 “子母鸟”,亦称“子母驮”,基本造型为一只大鸟背上驮着一只或几只小鸟,以此表现远古时期的生育文化。
抽象类型的泥泥狗最大特点是很难找到艺术原型,常表现为人禽同体,人兽同体的组合,非人非兽,表现手法较为抽象,相互之间的组合也是意象的。如“人祖猴”、“猴头燕”、“人面兽”、“四不像”等。“人祖猴” 由单片模印制正面,后背手捏成平面,可直立,体高13-7厘米不等,“人祖猴” 前身的外型呈枣核形状,嘴部突起,两目圆瞪,头顶做桃形装饰,上身明显夸张拉长,下肢比例缩短,似人非人,似猴非猴,整体形象单纯,洗炼,十分庄重。有研究者认为,猴子前身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这种类型的淮阳泥泥狗是区别其它地区泥塑的显著特征,(如:图二)同是河南泥玩具的浚县的泥塑中猴子的造型则尽显其活泼可爱、顽皮的特征。(如:图三)
图腾型的泥狗狗给人感觉更加怪诞,甚至令人费解。图腾是记载神灵的载体,是远古部落对自然界的无知和敬畏使他们把保护自身和繁衍后代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于是产生的“图腾”崇拜。“图腾”的形象都是神秘、虚幻的,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氏族和部落,产生一种安全感。如“人祖猴”、“水陆怪”、“混沌”等。
另一类经常以几种兽相组合,或者兽与人,禽与人相组合,层层叠加,多者可达四、五层高约一尺,造型繁密。被专家称为“图腾型”的泥泥狗,它综合了各类动物的特征和人类的想象力,是幻象与意象的结晶。
在色彩装饰上,淮阳泥泥狗上色的方法不同于其他地区将泥玩具逐个上色的方法,而是成批地“浸染”。先把黑色染料在大锅内调好,然后把成形晾干的泥胎放进大漏勺里浸入染料中,经过浸染后捞起,全部泥坯均染得通体漆黑,最后放置在草席上晒干后逐个装饰图案。淮阳泥狗狗通常是黑色铺底,,然后再用红、黄、白、绿、四色加以点缀,颜色不经调和直接描绘,对比强烈的反差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就黑色铺底这一点来说,淮阳泥狗狗和其它地區泥玩具也有着很大区别,如山东临沂和陕西凤翔的泥玩具多是白色打底,然后绘上其它颜色的图案做装饰,用色种类繁多显得轻快、柔媚。相比之下淮阳泥狗狗艳而不俗的墨底彩绘,更突显其古朴、淳厚、凝重的特征。
在图案装饰上,淮阳泥泥狗并无大面积的描绘,而是以自由灵动的点、线组合而成的图案。描绘图案的工具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沾颜色勾画,线条挺括饱满,描绘时的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由于庙会需求量大,绘制多是流水作业,纹样也呈程式化、符号化,点画轻松随意,有些已经接近抽象,具有强烈的现代美感。其装饰纹样大致有花卉纹、葫芦纹、三角纹、类绳纹、女阴纹、太阳纹等,这些纹样大都生殖崇拜有关,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繁衍种族的向往。
总之,淮阳泥泥狗以其丰富的题材,神秘而怪诞的造型和符号化的装饰纹样形成了它寓意深远,造型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征。
三、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民间社会精神领域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在民间文化观念的支配或影响下发展并显示出它的特性的。”类型丰富的民间玩具大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容器而承载着特定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内涵,并在民间文化活动中担当着类似图腾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民俗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淮阳泥泥狗的产生历史久远,它的源起已无从探究,但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与伏羲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伏羲建都于淮阳,死后也葬在这里,被后人尊称为“人祖”,他的陵墓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淮阳泥泥狗也伴随着人类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而诞生。
太昊陵庙会民间俗称为“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于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之间进行,为期一个月。每年此时县城的街面上便摆满了玲琅满目的泥狗狗,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祭拜过“人祖爷”后,都要买一些泥狗狗带回去,据说不仅可以沾沾灵气福气,还可以驱邪避灾。
民俗活动和民间玩具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民俗功能是民间泥玩具得以发挥的前提,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一个小小的泥玩具通过造型与色彩语言传达着许多历史的信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淮阳泥泥狗是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怪诞的题材和奇特的造型决非偶然,而是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凭着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将离奇的神话故事揉入泥土之中,创作出一个个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具有简约、热烈、拙朴、神秘审美特征的淮阳泥狗狗。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泥咕咕,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第85页.
[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