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求职》中尤娜的U型人生

2018-10-13王梓洁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

王梓洁

摘 要:辛克莱·刘易斯的早期作品《求职》中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女权运动刚刚兴起,来自乡镇的女孩儿尤娜离开备受限制的家乡去纽约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本文旨在透过弗莱的U型结构,分析女主人公尤娜在追梦路上的心路历程,并描绘其人生的变化的U型曲线,来探究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女性在职场上的曲折生活以及心理历程上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求职》;U型结构

一、引言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瑞典学院认为是“新的,伟大的文学”,他的早期作品《求职》被美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哈特评论为刘易斯“第一本出色的小说”,《纽约时报》认为“这部小说生动地诠释了当时的世界”,然而目前对小说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该作品背后所隐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小说中女主人公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职业生涯成长历程并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将透过U型结构理论,解读女主人公尤娜的职场成长中的心理成长过程。

《求职》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在20世纪初女权运动刚兴起的美国,主要讲述了女主公尤娜在工作和爱情上的经历。从小镇巴拿马来到纽约追寻自己成为职业女性的梦想,却遭受挫折选择了逃避,最终在苦难中重拾初心,获得自己的事业和爱情的故事。与其成长过程并行不悖的是尤娜精神上的变化:充满希冀——放弃逃避——重拾信心,不難发现,其实尤娜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成长过程呈现“U型结构”。加拿大神话原型批评家和理论家弗莱在研究《圣经》叙事结构时发现其中许多叙事和情节都有相似之处,讲述了人类因罪而堕落受难,最后又因忏悔而获得拯救的心理救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形象的形容为一个“U型结构”,即“背叛之后落入灾难和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通过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时的高度。”女主公尤娜的求职之路也是她回归最初梦想的心理救赎之路,人生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精神救赎的过程,主人公的心理成长过程将弗莱的U型结构理论具体化,U型曲线将女主人公的人生曲折发展之路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尤娜的U型成长过程

(一)由顶点到低谷──希冀与梦想

女主人公尤娜·戈尔登,出身自美国的巴拿马镇,父母恩爱,家中独女,在24岁时父亲去世,“一个好姓氏,一堆债务以及一千一百美元的保险金,是父亲留给她和母亲所有的东西。”尤娜不得不出去工作维持家用。通过在小镇中短暂的求职之后,她感觉到自己被禁锢在这个小镇和自己的性别中,对当时身为中产阶级的女性尤娜而言,摆在面前的职位只有教师和工人,可选择的工作是十分有限的,她不仅一次发出“我讨厌做一个女人”的愤懑。尤娜随后总结了“整个巴拿马小镇所能给她带来的机遇,并且幻想在小镇以外,还有更好的生活等待着她。”①

而此时,“由于内战的原因,社会中加大了对女性工作者的需求”,而这对尤娜来说是一个机遇。尤娜听从了好友的建议来到了纽约,尽管尤娜知道自己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的普通女孩,但她对纽约的憧憬让她浑身充满了干劲,尤娜去了商学院去学习速记、打字、语法等许多门课程甚至还加入了“女性俱乐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此时的尤娜是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她相信,小镇所不能实现的理想在纽约都会得到满足,这时的尤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对小镇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期望。尤娜的努力让她很快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但此时的尤娜身上还带有小镇人身上那种淳朴与天真,她对社会的想法还十分单纯,甚至会有“在纽约出版社工作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出版社的主编们甚至可以和总统们一起共进晚餐”这种单纯的想法,而这与后来尤娜逐渐发现的商场上的“严密的等级制度”所不符的。此时的尤娜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任何事情都跃跃欲试,尤娜对职业女性的幻想在纽约得到了初步满足,此时的尤娜就像伊甸园中还没有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伊甸园里,充满了神圣、纯真与美好,按照弗莱对U型理论的描述,此时尤娜对人生十分满足,她正处于自己的“乐园”中,心理发展过程处于U型结构的的顶点,即U型曲线的起始端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娜感觉大家“就像是机器一样在不停的开启和密封着一封封的来信”,她逐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感到了麻木,并且一次次的怀疑“社会上的工作制度和系统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在这一阶段,尤娜对职业未来的心还是十分平和充满激情的,内心还是十分单纯善良的,然而充满希冀的尤娜,最终被工作制度中的单一所麻木,所疑惑,工作中出现的消极态度就像是蛇一样,闯入了神圣的伊甸园中,打破了最初的梦想与美好,尤娜对于千篇一律的工作的态度使她的心境慢慢地沿着U型曲线的起点渐渐开始向最低点滑落。

(二)心境下滑至低谷──迷茫与逃避

在几经周折之后,尤娜去了一家更大型的广告公司工作,“尤娜每天的工作对任何人来说微不足道”,这让对工作和未来满怀希望的尤娜感到十分的挫败与无望,在这里她逐渐认识到,“奖励只属于那些下命令和抽取公司分红的人”即属于那些发号施令的男性。在20世纪初的美国,很多女性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但她们扔旧被社会禁锢在家庭中。女性在职场和法律中享有很少的权利,社会始终认为母亲和妻子对她们而言是最有价值的职业,对于女性而言完全不可能会有升职的机会,因为公司领导者们认为“没有女性可以承担工作中的这些责任”,迫于这样周围环境的压力,尤娜在升职和婚姻中选择了后者。尤娜的同事由于订婚不得不辞去了工作,她不禁在心中欢呼“订婚!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并且不用整日面对管束自己的上司,这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啊!”此时的尤娜想用逃避工作的方式来达到内心暂时的安逸,她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想要成为职业女性的梦想,此时的尤娜就像背离上帝的以色列人民,忘记与上帝的誓言的亚当和夏娃,背弃了自己的初心,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此时尤娜的心理状态随着人生的滑落而逐渐下滑至最低状态。

尤娜选择了嫁给了年长自己将近一轮的艾迪,一个和自己的梦中情人行为举止所相似的人,来远离自己所厌恶的办公室环境。但婚后的尤娜本以为可以逃脱禁锢的氛围,可在新组建的家庭生活中,尤娜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巴拿马小镇,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牵线木偶”,丈夫会阻止她她去工作以及不让她读书,尤娜在本以为自己占主动权的婚姻中可以不再受限制,可是她没有决定权,在丈夫面前毫无话语权,再加上婚后艾迪身上所暴露出的一切自私,爱抱怨,妒忌的心理让尤娜开始对艾迪产生厌烦,她感觉到自己被禁锢在家庭和丈夫之间,而想要摆脱这种处境的方式就是离婚,“她经常会想到离婚,甚至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天开始她就已经开始考虑了。”尤娜此时的处境,心境变得越来越消极,面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尤娜感觉到“她走进了一片痛苦的迷雾中,她看到一个愚蠢,盲目的生物悲伤地几乎抓狂,她无法区分肮脏和背叛,她感受到迷雾是如此的寒冷和厚重。”此刻的尤娜的精神和内心已经下降到U型曲线的最低点。

(三)低谷至次頂点──醒悟和回归

艾迪由于在工作中耍小聪明被开除,尤娜为了维持家用不得不出去工作。尤娜又遇到了自己之前一起合租的舍友梅根,如今已经是“每天下午都可以在自己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成功女性,基于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普遍大众认为女性应该附属于男性,而此时身边朋友的成功,在尤娜看来“非常鼓舞人心的”,梅根的例子让尤娜相信自己的理想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尤娜对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的信心重燃。通过对比自己和梅根,开始反思自己现在所过的生活,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局限在家和自己的丈夫之间,就像最初的尤娜相信自己不能局限在巴拿马小镇一样,她逐渐明白,“生活是困难并且复杂的,没有人的生活可以一直一帆风顺。”通过朋友的介绍,尤娜进入了一家真正的房地产公司,之前工作上积攒的工作经验让尤娜干起来顺风顺水,甚至拿下了连老板也十分棘手的案子,几度的成功让尤娜逐渐改变了对冰冷社会失望的态度,信心倍增。此时的尤娜义无反顾的在婚姻和工作中选择了后者,因为此时经历了失败婚姻之后的尤娜认识到了婚姻并不能成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不能仅仅是因为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就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如果你嫁给他仅仅是因为他可以给你提供生活上的保障,那你就是一个妓女......”尤娜的心境又回归到最初的平和,又回归了努力创建自己的伊甸园的过程中,努力成为“一名富有,自由且有责任心的职业女性。”

弗莱在描写U型结构时说道,“一系列的误解与不幸使剧情跌到令人惊吓的最低点,然后又来了某个幸运的转折,将全剧的结尾推向快乐的结局。”在小说的结尾,醒悟之后的尤娜成了一名成功且独立的职业女性,凭一己之力就在“三个月内将公司的收益提高了17%”,曾经抛弃自己的初恋男友转而向自己求婚,并且有那明确告诉他自己“不会回到小公寓中继续过等待丈夫归来和喂猫的日子”,她还成为了一名老板,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并且受员工爱戴,可以“给职员一个不错的生活。”尤娜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主人,跳出了处处受禁锢的局面,她对自己以及周围的生活拥有主动权和选择权。这一阶段是尤娜的人生上升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精神面貌上都得到了一个提升,人生呈现出上升趋势,依旧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对爱情充满渴望,并最终达到了爱情事业的双丰收,尤娜最终回到了自己的伊甸园中,在这里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有自己的职业,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尤娜小说的“U”形结构走向圆满,尤娜在社会和自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

三、结语

纵观尤娜的三个成长阶段,结合弗莱关于《圣经》中“犯罪—受难—忏悔—获救”的U型救赎过程,可以看出尤娜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救赎,也表达了女性在自己生活中的理性与坚强;也说明以尤娜为代表的20世纪初美国的女性在职场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发展的,但叙事在经历挫折与苦难之后将结尾推向了圆满结局,也正体现了辛克莱·刘易斯对以尤娜为例的美国人追求自己“美国梦”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表明刘易斯对当时的美国女性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奋斗的行为的肯定和支持以及对新时代女性美好未来的诉求。

注释:

①文章中《求职》所引原文均为作者自己翻译。

参考文献:

[1]诺斯洛普弗莱著.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邱业祥.圣经关键词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4]Lewis Sinclair.The Job: An American Novel.Washington: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 2017.

[5]Daniel, Robert L.American Women in the20th Century: The Festival of Life.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7.

[6]Maglin, Nan B.“Women in Three Sinclair Lewis Novels.”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14 (1973): 783-801.

[7]Madsen,Deborah L.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rch Press, 2006.

[8]Schorer, Mark. Sinclair Lewis: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1961.

猜你喜欢

辛克莱刘易斯
分裂的场域与多元的形象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厄普顿·辛克莱形象构建
辛克莱尔有个性的女足队长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的艺术再现:评厄普顿·辛克莱的《波士顿》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世界上最短的演讲
《屠场》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