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维·洛奇 《好工作》中现代困境下 个体温情的力量

2018-10-13谢昊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交往宗教后现代

谢昊

摘 要: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作家,以往对洛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主教小说”和“后现代知识分子小说”这两点。本文通过对其创作思想、理论著作及对本书的研究,可以发现洛奇是在运用后现代创作手法来书写现实主义文本,其旨趣与标准意义上的后现代小说不同,同时深入关切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充满个体温情的道路来破局现代困境。

关键词:知识分子;后现代;交往;宗教

一、双主人公的困境

(一)罗玢: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首先,罗玢作为卢密奇学院的编外教师,为挣得一个教职而埋头苦干。她不仅要负担繁重的授课任务和作业批改,还要在卢密奇工业区的工厂参与活动。以罗玢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变成一种专业职位,被降格到一种与工人相同境况的地位——无非是在更为干净整洁却并不更轻松的工作环境中疲于奔命(从罗玢与普林格尔工厂工人的薪水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二者的差别微乎其微)。不仅如此,传递知识的目的也不再是培养能够在解放大潮中引导民族的精英,而是被纳入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规则中,成为一种游戏。而罗玢一方面既博学另一方面又身无长物,要寄身于学院系统而又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社会规则。其所掌握的社会学哲学及文学理论仿佛成为安慰的话语,除了和真实的工厂主产生摩擦、填补无聊课堂上的空白时间、生产仅仅在学院体系内产生作用的资本之外,没有其他的作用。

同时,罗玢作为一个拥有左翼立场的工业小说研究专家,真正面对维克所执掌的普林格尔工厂时,发现真正的工厂运行机制大相径庭。其人本主义的立场在无产者的真正意图面前得不到解答(譬如工人习惯于脏乱差的饮食环境,而并不青睐工厂的干净廉洁食堂等等细节)。这都使得工业小说研究-工业小说-工业生产之间的断裂暴露出来。这并非是罗玢本人的缺憾,而是学院体系和工业体系之间由于专业分工导致的知识壁垒。

而罗玢的知识分子身份及其女性主义、左翼政治立场,使她成为当代文化的先驱者中的一员,而无论从现实层面上还是隐喻的角度上,她的所作所为——开放的性关系、对资本的鄙弃等等——使之成为标准的波德莱尔口中的“浪荡子”。这些浪荡行为发生在查尔斯(罗玢的稳定的开放性伴侣)和维克(因事务性活动而促成的露水情缘)的关系当中,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显出罗玢对个体温情的需要,她却屡屡矢口否认,宣称文化不过是资本权力塑造出的幻梦。最终查尔斯抛弃学术事业,离开她投向银行业的怀抱,而维克又悬崖勒马,放弃离婚的念头并回归家庭,只有罗玢孤身一人。而从结果来看,罗玢这份终结的英雄主义并未给她的生活和工作打破任何枷锁,反而使之更加原子化,无所依凭。

在书中,罗玢在卢密奇学院和普林格尔工厂区分别参与和煽动了一次罢工。第一次没有任何效果,学院在编教师的首鼠两端使示威和罢工变成了例行公事,罗玢作为一名编外教师则力量微弱,无法掀起波澜。另一次在普林格尔则是在维克的协商下被迫妥协。而这两次罢工不但未造成任何影响,反而使其自身(在学院的声誉和地位)和普林格尔工人的境遇变得更坏(工人无法自由地在肮脏的工作环境中磨洋工,而是更加严格)。问题在于罗玢左派的偏激和僵化。她试图改善与之联系的众多关系,然而选择的方式却是激进和暴力的——尽管是在一种微观的政治层面上。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罗玢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她想当然地站在暴力的顶点想要梳理并重置一切她不能认同的关系,但却频频触礁。她无法想象为什么工人们宁愿在肮脏的贴满色情画报的车间里工作和吃饭却不愿意坐到干干净净的食堂里。

罗玢的左派视角使她无视了人本身的交往欲望和能量,抽象的过程就是信息损耗和产生错误的过程。凭借着微量的知识分子鸦片,她不断与外界碰撞、疑惑,并从中获得后文中转变的契机。

(二)维克:资本主义的枷锁

维克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险象环生的商海,维持现状会导致竞争力普林格尔工厂及其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而工厂效益降低则进一步导致工人权益会被削减;而生产变革尽管能够提升竞争力并获得利润,却面临裁减员工造成失业的境地。维克进退维谷,面临两难之选择。困境诞生的背景则是英国工业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被西欧各国赶超。维克全身的衣服来源于欧洲大陆各国,却没有英国产;同样,外国汽车占据了英国用车的大部分份额,除了极少品牌如路虎和捷豹之外没有竞争力。英国工业的衰落可见一斑,维克身处衰落的环境当中,处境艰难则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在罗玢闯入维克的生活之前,维克社会中产阶级的虚无症就已经病入膏肓。发妻失去魅力,而罗玢则年轻标致,拥有事业和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儿子们荒废学业沉醉与于酒精和唱片,女儿则只想毕业成为理发师,罗玢则是有头脑独立的高知;老父对旧时光反复怀念,而罗玢则拥抱现代和激进的思想。罗玢身上的每个特点——无论维克赞同与否——都对他产生巨大的冲击,颠覆他板结的生活。鲜明的对比使罗玢成为维克庸常乏味生活的一缕曙光。但维克的天主教保守思想,是他在出轨前的犹豫、出轨后的失控以及最终回归家庭的重要原因。

而事实上,维克与罗玢在个人处境上并不像表面那样大相径庭。个人利益导致维克和工厂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尔虞我诈(办公室秘书与人偷情、人事部主任拉帮结派、自己手下偷偷拉私活),使之不堪其擾,终成为商业斗争的牺牲品。维克不仅如上文一样,是工厂中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经理人,他也是资本主义经济雇佣关系当中的一环,他支配着他人,同样也被他人支配。在某种关系中,他处于上游,大权在握;在另一些关系中,他处于下游,脆弱不堪。而这和他的能力并非完全相关,这是社会给予个人灵活却又残酷的空间。

二、小说形式与个体交往的呼应

尽管罗玢与维克的冲突与隔膜聚焦于产业工人,但产业工人的处境作为引线只起到连接的作用,其目的仍是同为中产阶级却处于壁垒森严的两个领域中的具体个人(职业知识分子和工业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对抗与交流。其内涵远比英国状况小说要深刻。从英国状况小说的某种抽象状态中具体化,不仅没有损失掉两位主人公所代表的不同阵营,且拓宽了书写的意义。小说的重点由此转向到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所以,这不仅仅是一部英国状况小说,或者说,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

同时,作为表现后现代困境和运用后现代手段创作的小说,反讽在《好工作》中的运用俯拾皆是。一方面为小说营造了整体喜剧效果,另一方面体现两条线索之间的龃龉。众多研究者也都因此认定洛奇是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但更重要的是,正如洛奇在其著名的理论著作《小说的艺术》中引用贝内特的话“真正伟大的小说家所必备的素质:像基督一样博大为怀”,反讽在此更多的是作为小说表达的一种技巧,在众多情景和细节上书写体现个体在后现代社会的混乱、冲突和虚无中所体现的温情。

此外,作品对《南方与北方》等作品的互文十分典型。罗玢在课上揭露和剖析了英国状况小说当中对于结局处理的无力,“只能通过一笔遗产、一桩婚姻”来解决主人公的困境,是一种虚弱的乐观。但到小说最后,罗玢确是远方的一笔巨额遗产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并同时把维克的也解决了。这在表面看来是一种横跨整部文本的巨大反讽和绝望游戏。但在此之下,这些作品一以贯之的个体交往重点被人忽视。情感关系和理性共识的力量,并非如表面看来一样蚍蜉撼树杯水车薪,反而是可以分解软化板滞且对立的社会阶层的重要力量。就罗玢本人的结局来说,即便没有一笔飞来横财,小说所表现的趋势也是乐观的积极的,只不过这几十万镑的到来让事情更加简单。

三、个体温情与宗教性

(一)交往伦理

罗玢与维克之间的关系从互相龃龉到逐渐软化,再到彼此尝试理解对方,最终部分采取对方的话语方式(查尔斯表示罗玢在工厂项目之后采取了一种保守的且粗鲁的立场和言语,这同罗玢一贯的政治主张是背离的;而维克的妻子玛丽则对维克读诗和小说、用词文雅显得十分惊奇并萌生醋意),这一切都是基于二者的不断交往当中。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一方面在不断发生断裂,每个人都不断原子化,但同时共处于一个世界,无法隔绝社会交往。而社会文化与生活样式都是以交往关系为基础。罗玢和维克的关系转变是由于交往共识,是彼此在交往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反思甚至质疑固有的观点。而这种改变的发生并非是由于宗教神性或最高真理,畢竟宗教神性早就难寻踪迹,而最高真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罗玢自身处都难以自洽。这种方式是现代社会提供的新模式,也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所持的观点。

(二)人际交往的宗教性及无神论的宗教

洛奇在文本中仅仅解决了目前具体的个人问题(即罗玢和维克的生活以及二者的关系),并未推而广之。看似偶然,却从反面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联系西美尔对于现代人与宗教的论述,西美尔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宗教性使得人的组织不可避免的产生爱与善意,并加固建立统一和连接,但西美尔并未具体言说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具体存在形式。某种程度上,这与哈贝马斯的无神论的宗教社会学观点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罗玢与维克的具体交往过程就不仅显示二者通过理性达成共识,也体现非理性的情感/宗教层面的联结。

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与境遇的处理方式,推而广之到社会层面,是无数个微观交往关系的联结。人与人之间具体的交往,依靠着关系中固有的宗教性,可以打破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原子化生存困境、社会分工造成的板结化和知识社会壁垒,重新建构起一个彼此联通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四、结论

小说中描写的人际交往从社会理性共识和宗教性中获得彼此了解和联结,从而成为可能突破现代社会个体生存和交往困境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包利民,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2003(03).

[3]车晓勤.寓言、意识:生产解读戴维·洛奇的小说《美好的工作》,外国文学,2001(05).

[4]蒋翃遐,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元小说策略,国外文学,2011(03).

[5]欧荣.“小说与意识”:戴维·洛奇小说批评理论的新贡献,国外理论动态,2009(03).

[6]熊芳亮,张小山.二维视野下的社会理论——哈贝马斯论现代性与宗教,社会,2003(03).

猜你喜欢

交往宗教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