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促智 德智并进引导中职高考班学生全面发展

2018-10-13黄俊芳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智育全面发展德育

黄俊芳

摘 要: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全面发展问题,德才兼备是社会选才的标准。德育影响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社会价值的高低,制约着智育的潜力和方向。让中职高考班学生通过努力升入大学继续学习,教师只抓智育是不够的,必须以德促智,德智并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高考班;德育;智育;全面发展

什么样的人算人才?这些人才是为谁服务的?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自己为家庭的幸福服务?还是为自己毫无道德底线的私欲服务?如果这些问题不梳理清楚,光知道教给学生知识,这是很危险的。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为什么参加高考?不懂感恩,自私自利,不能调整心态,遇事走极端(不是伤自己就是伤他人,甚至随意践踏生命)。另外,学生的技能水平、分数的高低由什么决定,仅仅只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关吗?我们常常说的全面发展又指什么?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其中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个重要部分,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二者不可分割。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内化为道德心理,外化为道德行为。智育是通过让学生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什么是成功?是成绩提升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都不是,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凡是没有包含良好道德素养的成功都不能算真正的成功。那些经受不住挫折、责任感差、唯利是图、不懂感恩的高分学生、高技能学生就是我们长期只重智力和技能教育而不注重德育教育所造成的畸形儿。

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的不仅仅是智力的问题,学生的德育水平对学生智力提升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职高考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意志力、心理品质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和能否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对高考班学生加强德育教育非但不会影响智力的教育,反而会促使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学生有了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情感,内心就会宽大,不会为了同学间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发生冲突,而是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心甘情愿去吃苦,去付出,去拼搏,就算挑灯夜战也不觉辛苦,遇到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自觉学习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照此坚持下去,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提升成绩的客观要求),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最终达到德智并进,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校优质生源。

二、当前中职高考班学生的德育与智育现状

中职对口高考招生考试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一种人才选拔考试,是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推出了一种招生形式,是教育部为那些因暂时中考失利的学生提供的另一条升入大学的发展道路。很多中职学校比较看重对口升学的成绩,教育部门把它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指标,学校也以此考核教师,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对口高考班学生的教育上比较重视智育。

中职高考班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普遍较自卑,缺乏自信,对人生缺乏理想的思考和规划,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虽然当下班级有个共同的目标——升学,但对每个同学来说就不一样了。一个班差不多只有50%同学想考大学(但他们对自己要求都不高,认为成绩不好,能考上个专科就不错了,至于本科都没去想过),30%是无所谓(报名时随便填了一个),还有20%是自己不愿意,家长要求他读高考班的。学生理想信念不强,眼见不高,格局太小,眼光不长,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分造成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最终造成了两级分化,想考大学的忙于升学,考大学无望的就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思想问题不解决,学习一旦松懈,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让想学习的学生也静不下心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更是加大了班级的管理难度

三、抓德育促智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如何让中职生自觉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追求,为梦想而努力学习呢?这是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的。

一是抓主题德育教育促智育提升。针对高考班学生的德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结合中国梦、工匠精神以及在习主席带领下中国的飞速发展现状,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感受祖国变化的同时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扬起青春的热情,从内心升起一种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追求与抱负,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主题教育。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催生出强烈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地挖掘自我潜能,提高人生的格局,表现得更加積极主动,更有激情地勤奋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逃避责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关心他人,真正为他人负责,也无法真正与人合作共事,当然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从而不虚度光阴,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老师,回报社会。

二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学习的保障,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制定适合高考班学生的日常管理规定,教师除了从思想上积极引导,还要在平时多检查、多督促,多激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合理规划自己的锻炼、休息、参加有益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主动去学习了,何愁成绩不提高。

德国教育家赫而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职教人,作为对口升学的职教人,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做到以德育促智育,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生源。

参考文献:

[1]王立仁.论德育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2):58-59.

[2]黄正平.新世纪德育与智育关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Z1):62-63.

猜你喜欢

智育全面发展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