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秋菊打官司》分析乡土社会与法律秩序交融摩擦

2018-10-13吕欣怡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

吕欣怡

摘 要:通过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中看出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法制社会之间发生的冲突。矛盾的艺术展现出“乡土中国”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之间的碰撞。主要展现制度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生存与关系,法制与人治,这种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交融与摩擦,理智与情感的困惑。主要分析这两种关系的存在

关键词:乡土中国;人治法治;理智与情感;面子观;人情社会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女人秋菊,为了自己的丈夫与村长讨公道的事情。秋菊怀着身孕到处寻找可以讨回公道的办法,穿梭在乡镇城之间,最后讨回公道的办法却是让村长被警察抓走,而村长在被抓走的前一天,救了秋菊和腹中的胎儿。影片最后,秋菊追着那辆把村长抓走的警车,露出了一脸的迷茫与困惑。秋菊最后困惑的表情,也使得影片意犹未尽。这部影片上映之后,收获了许多奖项,但更多的是引起了观众的许多思考。

一、根据此影片,首先从秋菊所处的环境开始分析

第一,法律环境。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中国虽然法律已初步成型,虽有普及,但是农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深。中国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及一些封建思想,熟人与熟人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中国社会一根重要的纽带,尤其体现在偏远的农村,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法律在老百姓的心中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而并没有完全理解法律。片中秋菊三告不成,最后严局长让秋菊去找了律师,这一步就是一个突破,说明这件事情已经走了法律的形式,那就单单不是民事调解这么简单了。但是秋菊并不知道,她还一心疑惑问律师,这就能讨回说法了吗,她并不知道,律师口中的“说法”与自己心目当中的“说法”并不是一回事。这是当时一个大体的法律环境,这是可以理解的,却也是值得中国法律推进过程引起思考的一点。

第二,面子观。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面子”思想根深蒂固。俗话说:“不争馒头争口气。”人们不愿意做有损面子的事情。就像电影当中的村长,明知自己有错,却也从来不肯拉下脸像秋菊一家道歉,只是碍于自己村长的身份。秋菊不依不挠地寻找讨公道的办法,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面子。电影中数次出现秋菊的一句台词:“我就是要讨个说法么。”讨说法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讨回被村长所损失的“面子”。这从中国古代就经久不衰的“面子观”是很难磨灭的,更何况是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社会。“面子工程”的需要,其实也反应了中国人一个立足于这个社会的基础。不光光是影片,其实直至中国发展到现在,中国人的“面子观”还是深深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面子有好的有坏的,好的面子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正常的伦理关系和思想道德;坏的面子就好比旧社会那些老套世俗的规矩和思想,应该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淘汰。

第三,人情社会。中国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微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情社会。中国并不像美国等国家,历史短,人们之间的相处相对分散和自由,中国人的人情观是电影最后发生尴尬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秋菊本想向村长讨回公道,却不曾想到,自己已经走了法律程序,导致最后村长被抓走。从她那一脸疑惑和郁闷当中可以得知,她其实并不想也不曾想到村长会是这样的下场。可以想象,等到村长回来之后,这两家人的关系会僵到什么地步,这对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是致命的。人情社会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是不可打破的,一旦打破,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通过秋菊这个妇女对法律的认识可以浅析当时中国社会相对底层人民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

秋菊在丈夫受到村长的不公对待之后,想到了要直面村长,要村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从这里可以看出秋菊这个女子的倔强和坚强,不畏惧封建社会当中的级别思想,也可以看出,法律和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已经相当的深入人心了。人民知道通过正规的手段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不公和虐待。然而,从秋菊最后不解和疑惑的表情可以看出,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但却不是非常清楚。秋菊其实并非想要村长拘留,而是想要村长诚心实意给自己道歉,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和冷酷无情的法律的区别,面对这些,秋菊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大部分人对于法律本质意义上认识的缺失。

第四,乡土秩序。中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大部分农民淳朴地保持地区的平衡,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这就衍生出了一种乡土秩序,也就是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乡村基本状况。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熟,较少发生流动,在这个熟人社会里维系秩序的主要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像法律那样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推行,而是通过传统和教化来濡化和规训一代代人并使之成为有效的自我约束力量。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纠纷也不靠法律解决,而是通过礼的化身——绅士或长老以说服、教育、劝诫等方式进行调解。礼治之所以能够在乡土社会中实现乃是由于礼治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秋菊与村长,他们在这个乡土社会当中,只存在了恩德的关系,可是在法律里,却是受害与被害的关系。虽然中国有了法律的传播,农民也了解到了法律是一件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有了“李公安”、“严局长”等公家人,但他们还是不得不遵照乡土秩序,在那种情况之下,乡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乡土秩序,而李公安等人,也就只能充当乡土社会当中那些绅士或是长老的角色,由此才能调解矛盾。然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这是值得反思的。环境的状况和法律推行的尴尬,还要人们的思想,决定了这部影片注定尴尬的局面。

二、法治和人治,首先要了解法治和传统观念的区别

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社会需要法律来规定,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整个社会才得以平稳地运行。科学性代表法律的可行性,法律手段或许是有些严酷不講情理,但也是相对公平公正的。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法治需要为大部分合法公民做出考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只要触碰到了法律,按照规章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人的感性并不会被放在第一位。秋菊毫无意识地将与村长之间的纠纷上升到了刑事事件,这就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给这件事情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与秋菊内心只想要道歉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也就是秋菊最后官司打的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法律就像一条底线,限制着人们的行为,触碰了底线,就要受到法治社会相应的惩罚。

三、相较法治,人治就显得更合乎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当中大部分处于人治状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因,社会上大多都是人情。家中有亲人,外出靠朋友,广结善缘使得將来的路会更加的好走,这是许多中国人奉行的社会准则。这些准则在秋菊那个封闭的小山村更是尤为重要。人们都说活着混口饭吃没必要那么较真,可是法律是不讲人情的。秋菊一直想要讨回说法,李公安和严局长这些“公家人”,对他们来说,面子就是权威,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所考虑,从人情社会的办事方法出发,来调节秋菊和村长之间的纠纷,这都是民事纠纷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必然少不了关系,然而人的主观意愿不能支配法律,这就是人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区别。传统的理念告诉人们,人治状态是社会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法律有的却是条例,不可触碰。

分析法治与人治,法律与情感,可以发现,人们常说的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是正义的化身,而这个“正义的化身”在情感和交往当中,有时候却显得苍白无力。可以设想,当村民们知道了秋菊把“救命恩人”村长告上法庭,村长被拘留之后,村里人对秋菊的态度肯定会变得冷漠、指指点点。而村长呢,心中也肯定有个疙瘩。这次尴尬的法律胜利,使得双方都不讨好,由此,秋菊和村长家的矛盾算是无法调解了。这违背了人情社会,正是法律无奈的地方。影片中还有一点值得谈,秋菊家里钱不够了,她几乎把家里的辣子变卖殆尽,换成路费,怀孕一级一级往上“讨说法”,底层人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这种心酸的安排,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无奈,更是法律无法顾及到的。面对像秋菊的这种情况,通过民事调解可能对双方才是最好的。

四、总结

这部由农村妇女打官司的电影,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当时中国的困境。法治与人治之间的纠结,传统乡土与现代法律的尴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总而言之,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问题。像秋菊这样尴尬的法律局面或许还存在着许多。当然这部影片揭示问题的同时,也宣传了许多理念。当时《行政诉讼法》的出台为“民告官”提供了依据,影片上映后从而推动了《行政诉讼法》的普及程度,使民众了解到,当受到上级不公正待遇时,有确切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偏远地区的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与维权途径,这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它告诉人们,适当的“讨说法”是必要的,打击了农村社会“超领域”法律控制,使没有足够的法律去控制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的人情社会得以公正的处理纠纷。再者,秋菊面对困难时的不卑不亢,坚强不屈,这些优秀的品质,也通过电影,传播了正能量给人民大众。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少不了每个人的参与,社会总是有千疮百孔等着我们去反思去寻找答案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直面正视这些残忍冷酷,因为掩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沟通与协商,少的是隔阂与仇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以《乡土中国》为例的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 2013-06-15

[2]熊亮.论乡土社会的法治秩序[J].黑河学刊.2011-03-20.

[3]韩春晖.人治与法治的历史碰撞与时代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7-01.

[4]孙首娟.关系论视角下的法治辨析——兼论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05.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费孝通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方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