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变化及其与肌力的关系分析
2018-10-13蒋凯张光明陶星光
蒋凯,张光明,陶星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上海 201799)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据调查显示,约84%的人群在生活中出现过腰痛困扰,其中CNLBP则占23%[1]。研究表明,慢性腰痛主要的诱发原因为神经控制能力以及脊柱周围肌肉组织的肌力降低。有学者指出,本体感觉在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控制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由此可见,深入探讨腰部本体感觉以及其与肌力的关系,对指导CNLBP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近年来,关于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肌力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与腰部本体感觉变化的研究工作却少见开展。为此,本研究中旨在分析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变化及其与肌力的关系,以期为本病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12-2016-12我院收治的30例CNLBP患者作为CNLBP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 21~67 岁,平均(47.9±7.3)岁;身高 151-176 cm,平均(170.4±8.2)cm;体重为 46-72 kg,平均(63.5±7.1)kg;VAS评分为 3.2~8.0分,平均(4.7±1.6)分。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腰骶部疼痛时间>3个月或最近6个月一般时间以上为疼痛状态,无骨折、脱位或结构异常及系统性疾病等,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符合CNLBP的诊断标准[1];②视觉模拟评分为3~8分之间。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者;②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者;③存在脊柱手术史;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 11例,年龄 22~68岁,平均(48.9±7.7)岁;身高 153-174 cm,平均(171.2±8.1)cm;体重为 47-71 kg,平均(64.1±7.3)kg。两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腰部本体感觉测试:按照CONTREX等速测试标准程序进行,测试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之绝对误差值(AE),误差越小则表示关节位置觉越好。①体位:受试者于升降踏板上直立,保持躯干L5-S1节段与躯干动力仪轴心对齐,选择解剖垂直位开始测试,肩胛骨与仪器靠背相贴合,并将骨盆、肩胛骨固定良好,告知受试者微屈膝关节,将膝关节上、下方进行固定,以上下肢肌群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②给予受试者佩戴眼罩、耳塞,以防视觉、听觉影响干扰测试结果,目标角度分别为前屈60°、后伸15°,当到达目标角度后保持10 s,重复3次。③受试者重新保持直立位,握住开关控制仪器,凭感觉到达目标位置停止,重复该过程3次并测算平均值,每次动作均需在30 s内完成。
躯干等速肌力测试:身体固定同上,测试各肌群的以下指标:①峰值力矩(PT),为运动中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②峰力矩体重比(PT/BW),其为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表示肌肉收缩的肌力,能够对比体重存在差异的个体或群体的肌力;③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即屈伸肌峰值力矩的比值,可评估躯干平衡情况。受试者进行等速向心-向心收缩运动,速度为 60°/s,活动范围:屈曲 60°~背伸 15°。测试期间在活动范围中受试者完成5次连续腰屈伸动作,最终计算机计算出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经校准后,由双人双机录入本课题数据库,采用SPSS 2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取卡方(X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正负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腰部本体感觉与肌力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本体感觉对比
两组人群的本体感觉AE值见表1所示,经组间对比,CNLBP组的前屈、后伸AE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本体感觉AE值对比(±s)
表1 两组本体感觉AE值对比(±s)
组别 例数 AE前屈(°) 后伸(°)CNLBP 组 30 2.85±1.18 2.39±0.88对照组 30 2.09±0.69 1.53±0.57 t 7.267 9.826 P 0.008 0.000
2.2 两组等速肌力对比
CNLBP组屈肌肌群PT、PT/BW以及F/E值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NLBP组伸肌肌群PT、PT/BW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等速肌力 PT、PT/BW、F/E 对比(±s)
表2 两组等速肌力 PT、PT/BW、F/E 对比(±s)
组别 例数 PT(N·m) PT/BW(Nm/kg) F/E(%)屈肌 伸肌 屈肌 伸肌CNLBP 组 30 135.85±47.94 187.26±67.922.01±0.76 2.49±1.11 82.83±23.48对照组 30 153.02±72.18 245.82±123.58 2.15±0.91 3.26±1.29 72.19±30.92 t 0.729 6.826 0.582 7.102 0.928 P 0.382 0.035 0.619 0.031 0.082
2.3 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力的相关性分析
CNLBP患者腰部屈肌与伸肌的PT、PT/BW以及F/E值,与腰椎AE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力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慢性腰痛与腰部本体感觉
在机体感觉运动系统中,本体感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力学感受器中,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等。本体感觉能够促进游离神经末梢对信息的反馈与输入,在神经肌肉控制的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外,传入本体感觉信息后通过脊髓反射使得肌肉收缩,所属关节能够保持动力性稳定,有效维持腰椎稳定性[5]。本研究结果表明,CNLBP组前屈、后伸AE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CNLBP组腰椎本体感觉较差。究其原因可能为:CNLBP患者本体感觉器损伤对信息的传输产生影响,使得腰椎运动位置判断能力与控制能力降低,继而表现出腰椎运动的异常状态。
3.2 慢性腰痛与腰部等速肌力
腰椎稳定性主要受椎体骨性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机制以及脊椎周围韧带与肌肉系统的影响。维持脊柱节段稳定的肌肉肌腱属于主动稳定系统,在与外来负荷对抗并维持脊柱稳定的过程中,腰屈伸肌群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经自身张力、压力对腰椎产生作用[6]。当发生腰屈伸肌损伤时,会影响到腰椎协调性与稳定性,继而造成腰部反复损伤。因此,腰屈伸肌肌力与其比值对保障腰椎稳定性存在重要意义[7]。本研究中,CNLBP组伸肌RT、PT/BW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背伸肌肌力较差,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腰背肌疼痛降低肌肉反射性,或由于患者长期缺乏锻炼,导致躯干肌群组织结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加重腰痛,使得慢性腰痛呈恶性循环。此外,本研究中两组F/E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NLBP患者该值略低,提示腰背屈/伸肌群受到破坏,本研究中无显著性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样本容量较小,使得评估敏感性降低。
3.3 腰部本体感觉与肌力相关性
腰椎本体感觉与肌肉力量、协调性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保障腰椎协调性、稳定性[8]。相关研究指出,肌萎缩、肌无力导致肌群内的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继而影响到本体感觉精确性,因此临床上普遍认为腰椎本体感觉与其肌力具有相关性[9]。但本研究通过腰椎本体感觉及其肌力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出,CNLBP患者本体感觉与PT、PT/BW、F/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中采取被动复位误差评估本体感觉位置觉,其能够准确反映出关节本体感觉。进行被动复位测试时,人体主要是通过在肌腱内的高尔基腱器以及真皮下的鲁菲尼小体感觉位置变化,该结果表明,即便腰痛患者本体感觉、肌力均显著降低,但本体感觉降低的原因为躯干稳定性降低损伤到感受器,影响到本体感觉精确性[10]。因此在患者康复期间,仅单纯给予躯干肌肉力量训练并不能明显改善本体感觉功能,还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本体感觉功能重建训练以达到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与其中肌力均有所减弱,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同时给予合理的肌力与本体感觉训练,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