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皮质激素与臭氧硬膜外腔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比较性研究

2018-10-13梁萌陈治军

颈腰痛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神经痛源性抗炎

梁萌,陈治军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 桂林 541001)

椎间盘源性神经痛是一种脊柱常见病,不仅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而且会极大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降低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为比较糖皮质激素和臭氧在硬膜外腔的抗炎镇痛效果,为临床上更好地治疗椎间盘源性神经痛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临床寻找更理想的抗炎镇痛注射用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健康的成年雄性的Wistar大鼠100只,进行编号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五组,其中一组为普通对照组(A组)20只,其余四组统称为实验组80只。其中实验组的四组以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B组甲强龙对照组,C组甲强龙组,D组臭氧对照组,E组臭氧组,每组20只。所有大鼠体重均在300 g左右,饲养室温控制在25℃左右。各组大鼠其他各项资料如年龄、体重、性别、身体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椎间盘源性神经痛模型制备方法

将所有实验中的大鼠先以1%的氯胺酮进行麻醉,麻醉以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于无菌条件下,切下鼠尾,缝合伤口。自鼠尾部将尾椎间盘切开,以生理盐水50 μl和大鼠的五个髓核搅拌制成混悬液。将2%的利多卡因与该混悬液各取20 μl,以硬膜外腔注射的方式,注射给取出髓核的大鼠本体。在手术后观察大鼠是否有后肢活动阻塞或无感觉、前肢活动无变化的情况出现,即为造模成功。

1.2.2 硬膜外腔穿刺及注射实验方法

所有大鼠于造模成功后七天给予氯胺酮麻醉,以屈曲侧卧位进行穿刺。以七号腰椎穿刺针穿刺L4-5棘突间隙。穿刺成功后在实验用的B、C、D、E组穿刺点注射以下药物:

B组: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 μl。C组:硬膜外腔注入甲强龙200 μg/50 μl。D组:硬膜外腔注入医用纯氧50 μl。E组:硬膜外腔注入浓度为40 mg/L 的医用臭氧 50 μl。

1.2.3 臭氧获得以及注入方法

以纯氧氧气瓶连接医用臭氧发生器,纯氧流入的同时以100 μl注射器收取混合的臭氧、纯氧气体,该气体设定为40 mg/L的臭氧浓度。收取到的臭氧混合气体自第二管开始,收取后立刻注入E组大鼠的硬膜外腔内。

1.3 评价指标

注药后 1 h、4 h、24 h 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机械痛阈、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注药后24 h的神经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超微结构变化和神经根PGE2含量。机械痛阈值测定:以Von Frey触针刺激大鼠的足底中心部位,刺激逐渐增强,每种强度3-5秒刺激一次,每种强度刺激10次以上。如大鼠出现5次缩爪反应以上,则该强度即为测定的机械痛阈值。以术后机械痛阀比术前基础通阀的方法计算机械痛阀变化百分比并记录。100%以上为痛觉过敏,100%以下为痛觉减弱。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氯胺酮麻醉后,以丹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分别检测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由计算机计算并记录数据。神经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标本采集观察的方式进行,将大鼠麻醉开胸后灌注生理盐水并解剖,制作电镜切片观察神经根、背根节和脊髓背角超微结构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量大鼠神经根中的PGE2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行为学现象比较

建模后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撕咬肢体的情况,但各组均出现了易激惹和活动频繁的现象,而且有较多大鼠反应迟缓,以术后4 h时现象最为突出。各组间易激惹和活动频繁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和E组的反应迟缓数目高于A、B、D组,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大鼠疗效比较

C、E两组的机械痛阀变化百分比小于100%,而A、B、D三组变化均在100%附近以及高于100%的水平,A组对疼痛最为敏感,而E组痛觉减弱程度最强。在神经传导速度上,C、E两组传导速度较其他组更慢,其中,E组的传导速度较 C 组更慢(P<0.05),见表2。

2.3 大鼠神经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超微结构变化

A组的髓神经纤维无论是轴突还是髓鞘都有肿胀的现象,而且髓鞘之间也有水肿的情况,板层有松懈状况,有脱髓鞘、髓鞘疏松、变形、破裂甚至分层。B、D两组与A组的髓神经纤维情况相似,无明显差别,而C、E两组在初期与A组类似,24 h后稍有改善。

2.4 大鼠神经根PGE2含量的变化

C、E组的大鼠PGE2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因此C、E组的炎症有所消退,而E组的PGE2含量又低于C组,说明臭氧治疗疗效优于C组(P<0.05),见表3。

表1 大鼠行为学现象比较(%)

表2 大鼠疗效比较

表3 大鼠神经根PGE2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椎间盘源性神经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腰痛,由于人们有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懒于锻炼,目前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发病率在日益上升[1]。本研究就将糖皮质激素与臭氧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比较这两者的抗炎镇痛效果,意图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方法。

由于炎症机制导致椎间盘源性神经痛这一作用原理,糖皮质激素在该病的治疗中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为镇痛,二为抗炎[2]。糖皮质激素能使细胞膜稳定,使伤害性的C纤维无法进行传递,进而达到镇痛的效果,而且它能有效抑制炎性细胞集聚,减轻炎性反应的出现,即为抗炎作用。在本次的研究中,对比B、C组的表现,糖皮质激素的确在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治疗中有着优异的镇痛抗炎作用。

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性质非常不稳定,常温下半衰期约为20-30分钟。臭氧对于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作用机制首先是使髓核内的蛋白多糖氧化,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坏死,使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减弱,使局部微循环尽可能的流畅,满足供氧需求[3]。臭氧还可刺激抗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生成的过量自由基等的合成与释放。臭氧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众多细胞因子释放。臭氧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发挥镇痛作用[4-5]。另外,臭氧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抑制细菌生长。

在本次研究中,尽管臭氧和糖皮质激素都对疼痛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臭氧对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疼痛减弱要优于糖皮质激素,对神经传导的速度的降低也好于糖皮质激素。且臭氧还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能减轻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炎症反应。当臭氧注入椎间盘后,可以使髓核内戴白多糖氧化、变性、干涸甚至萎缩,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利用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清除致痛物质,使疼痛缓解。尽管本研究中,臭氧的各方面疗效较糖皮质激素而言有更好的表现,但临床病例往往不会单独患有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由于合并的临床病例的复杂性,现在还无法得出确切的临床治疗上的对比结论,实际治疗还需要临床医师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与臭氧硬膜外腔注射治疗均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神经痛,在大鼠模型研究中,臭氧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较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着更好的疗效,能更多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消炎并减缓疼痛。

猜你喜欢

神经痛源性抗炎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