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营养护理
2018-10-13李杰红姚彩霞
李杰红,姚彩霞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三部,北京 100029)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对呼吸机的持续需求,会影响患者进食,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因此应重视患者营养支持的总目标,为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1]。本研究分别观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6月我科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其中EN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3.7±2.8岁;PN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6.3±3.1岁;入选标准:患者符合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功能指标: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80%预计值及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排除标准:患者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腹腔感染、重度心力衰竭,心肺复苏术后等。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EN组采用鼻胃管持续泵入,应用能全力。从30ml开始监测患者的胃潴留量,依患者耐受情况速度、容量逐渐增加,最终达到维持量80~100ml/h。PN组患者均经静脉置管输入肠外营养: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40ml/d,2 组患者热量均按照 125kJ/(kg/d)计算[2]。 比较 2组患者在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后1周时体重(kg)、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的变化。
3 结果
表1示,肠内组在1周后体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肠外组下降不明显;肠内组血清白蛋白1周后升高不明显,而肠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2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s)
表1 2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s)
注:与本组开始时比较,*P<0.05,**P<0.05。
指标 肠内营养组 肠外营养组开始时 1周后 开始时 1周后体重(kg) 64.1±6.2 59.7±7.2* 64.3±5.1 62.3±5.2血清白蛋白(g/L) 31.2±3.9 31.6±2.9 32.4±4.2 37.8±4.7*血红蛋白(g/L) 95.1±10.5 106.2±7.5* 93.7±8.7 107.2±8.9**
4 讨论
4.1 呼吸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增强,很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从而降低呼吸肌肉的耐力,使呼吸肌肉更容易疲劳,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憋喘的症状。在临床护理评估中,应加强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科学、合理地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机体细胞的代谢维持器官组织的结构,减轻呼吸负荷。
4.2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肠内营养能维持人体各项生理功能,肠黏膜屏障及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助于减少菌群易位,同时对于肝内胆汁淤积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肠内营养为首选。但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肠黏膜水肿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限制肠内营养的使用效果,因此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肠外营养是很好的补充[4]。肠外营养可明显纠正和改善营养不良,重症患者早期应用肠外营养可以维持患者血浆蛋白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病情危重程度和死亡率。
总之,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危重症患者中总并发症的发生无差异[5],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地选择营养支持方式,患者病情条件允许,给予肠内营养,对于不能经肠道摄取营养或摄取不足者,选择肠外营养,给胃肠道恢复的时间,待病情允许后再过渡到肠内营养,因此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中应相辅相成,使慢阻肺患者的营养支持更合理和完善,促进临床患者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