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B超在诊断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2018-10-13赵海鹏邢晓娟王志军
赵海鹏,邢晓娟,王志军*
(1.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北京 100029;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眼科,北京 100853)
黄斑疾病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视野[1]等检查诊断。 但这些检查需要患者眼球的屈光间质较为透明,且患者较为配合。当患者的屈光间质较为混浊时,便无法清晰地看到黄斑,更难以诊断黄斑的疾病。比如:角膜混浊、前房积血或积脓、瞳孔缩小或瞳孔膜闭、严重的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炎症、眼内炎等[2]。另外当患者不配合时这些检查也不能得出清晰的结果。
眼科常用超声波长短、频率高、穿透性强[2]。可以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可对玻璃体病变、球内膜性病变、眼底肿瘤、眼外伤等进行诊断,并且对黄斑也有一定的诊断作用。本研究对眼部B超诊断黄斑疾病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2015年1月~2017年11月通过B超检查黄斑区阳性的213例患者,242只眼,其中黄斑区隆起状改变为188只眼、黄斑区表面粗糙为32只眼、黄斑区回声增强为22只眼。其中男87例96眼,女126例146眼,年龄39~90岁,平均71岁。
1.2 方法
213例患者用天津索维眼科专用B超进行检查,其探头频率设计为 10MHz。要求患者仰位、闭眼,眼表涂抹DOVE牌医用超声耦合剂(北京达孚众诚科技有限公司),均由同一眼科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探头水平轴向探测位,探头指示带指向鼻侧,使晶体与视神经带显像于扇面正中,黄斑约在视盘的颞侧2~5mm处区域内。当查出有黄斑区隆起状改变、黄斑区表面粗糙、黄斑区回声增强时再从多个方向对黄斑进行扫描以验证结果,后再对患者进行OCT检查,当有屈光间质不透明的患者时,如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在积血吸收后再进行OCT检查,如重度白内障,在进行完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植入后再进行OCT检查,对检查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百分比统计。
2 结果
经B超检查,黄斑区隆起状改变的188只眼中,OCT诊断阳性为186只眼,阳性率为98.93%,分别为黄斑变性、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区表面粗糙的32只眼中,OCT诊断阳性为12只眼,阳性率为37.50%,分别为黄斑变性、黄斑水肿。黄斑区回声增强的22只眼中,OCT诊断阳性为4只眼,阳性率为18.18%,为黄斑变性。
经B超检查,黄斑区阳性的242只眼中OCT诊断阳性的为202只眼,阳性率83.47%(见图1~4,封三)。
图1 B超显示黄斑区可见隆起状改变。图2 同一患者同一只眼OCT显示黄斑病变。图3 B超显示黄斑区表面粗糙。图4 B超显示黄斑区回声增强。
3 讨论
眼部B超检查不如OCT精细,所以只能诊断黄斑部是否有疾病,并不能诊断黄斑部是何种疾病。黄斑区隆起状改变,由于已经在B超上看到了隆起状改变,所以诊断的阳性率较高,杜新华、吴强等也认为B超对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增厚识别敏感度较高[3]。但黄斑区隆起状改变要和后巩膜葡萄肿相鉴别[4],因为有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看起来就像黄斑区隆起来一样,容易混淆,应让患者转动眼球进行多角度的扫描来鉴别。而且对于黄斑部隆起的测量因为无法确定神经上皮层的位置和准确定位黄斑中心凹,所以也不够准确,对于患者疾病的跟踪,也无法准确进行。黄斑部表面粗糙和黄斑区回声增强诊断率低,是因为当B超探头的角度不同、以及放到眼球上的部位不同时,黄斑区回声强弱以及黄斑区B超图形的清晰程度也不同,会造成黄斑区表面粗糙和黄斑区回声增强的假象。但因B超穿透性强,对于玻璃体积血、重度白内障、角膜白斑的患者,这些无法看清眼底的疾病,B超可以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为医生是否手术提供了参考以及帮助手术医生和患者对术后视力恢复有一个更准确的心理评估,减少医患纠纷。
所以在进行B超检查时,如果发现黄斑区有隆起状回声出现,应高度怀疑黄斑病变。发现黄斑区表面粗糙或回声增强也不排除黄斑有病变,尽量采用其他辅助检查来验证,或与患者交代清楚。B超检查黄斑并不需要患者去睁大眼睛做各种方向上的固视,只需闭上眼睛即可,对于各种原因不配合其他检查的患者,B超也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