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提问常见误区及矫正
2018-10-11舒智龙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误区,本文梳理了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总结出解决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提问;误区;对策
作者简介:舒智龙,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师。(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8-0060-02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但据笔者研究,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误区和问题。笔者梳理如下:
一、课堂中的问题
1. 互动无视学生主体性。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只见到老师连珠炮似的发问,很少遇见学生提出过什么问题。
2. 互动内容设置偏差性。在提出问题的设计上,有不少教师对难易度不能准确把握。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根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好像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问题,实质上这样的课没有内涵、没有深度,只能说是哗众取宠而已。相反,有的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特别难,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的问题不提也罢。
3. 互动对象缺乏平等性。有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把眼睛盯向优等生,而忽略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有的优等生一节课会获得多个被提问的机会,成为课堂的焦点。而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则无问题可问,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互动,在课堂上都能有收获有发展。
4. 互动数量不加节制性。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有误区,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转化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节课老师要问20个以上的问题,如此,仅仅45分钟的一节课,平均2分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使学生疲于应对。研读文本都来不及,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回答问题了。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延续下去,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愿意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5. 互动评价存在迟滞性。在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后,教师应该适时点评,以便学生强化认识或者纠正错误。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担心互动环节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置可否,不作评价,或草草收兵。于是乎,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方面思路有偏差,如何纠正,都成了谜,教师提问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6. 课堂互动缺乏生成性。在听课中,经常遇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不符合预定要求,教師担心预定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或担心教学受影响,还未等学生说完,教师就急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接着点另一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解法、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不去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心理状况,不去分析学生为什么这样想?是否带有普遍性?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没有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见解,只求正确解法或标准答案,只注意结论,其结果扼杀了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提高师生思维互动的质量,首要的前提是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质量之所以不高,关键就在于学生信息的“输出”与“接受”是很不对等的,往往是“接受”得多,“输出”的少,甚至有时候根本没有“输出”,这样的师生互动不是“互相”的,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时,就必然会主动地进行思考。所以要提高师生思维互动的质量,就必须把学生思维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地调动起来。
2. 优化课堂提问。问题是师生思维互动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可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其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凡是提问都能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问什么、什么时候问、怎么问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因此,要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水平与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恰当掌握提问的时机,把握好设问的梯度,追求提问的艺术化,以此来减少课堂无效提问,让学生有话可说、思考后再说、有话想说、主动来说。
3. 构建思维连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跃动是一个链状递进、循环上升的连续过程,师生在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仅就让学生找到答案而就此为止或教师一言蔽之,那不是真正的互动。连动性思维的表现有三种形式:一是横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马上联想到此类相关的事物。二是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马上想到探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二是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能联想到它的反面。师生双方的思维只有在连动中才能更通畅、更活跃。
4. 训练学生思维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提升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技能。思维互动双方技能的高低也会影响思维互动的质量,缺少必要的思维操作技能,学生就不能进行正常的逻辑思维活动,当然也就更不可能与教师的思维进行对接、互动,更谈不上连动了。因此,要提高师生思维互动质量,教师就必须利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操作技能。一般认为,思维训练技能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意识;引导预测和假设;指导思维步骤和程序;启发联想和想象。
5. 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独创性、随机性、内隐性等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或有痕或无痕、或有形或无形、或有意或无意,都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教学智慧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影响着课堂气氛的调节与控制,影响着课堂方向的导向与行进。要提高师生思维互动质量,政治教师应追求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教师是一个“愚者”和“拙者”,他会“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问题,一个智慧的教师会蹲下身子,与学生联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是一个“智者”和“巧者”,他们会快乐地发现,自己总能在与老师的合作中发现很多新问题,探索很多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苏萍,梁殷慈.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J].学周刊,2017,(30).
[2] 张军.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6,(44).
[3] 张洋.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提问艺术[J].中学时代,2014,(23).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