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2018-10-11萧润正

时代经贸 2018年2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遇就业起点低、起薪低、持续性不高等困境,导致就业质量不高。本文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高校和社会三个层次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境;就业质量

近年来,“寒门能否出贵子”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表现出公众对社会阶层固化的焦虑。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限制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导致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偏低,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更容易遭遇困境,导致他们通过高质量就业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降低。党的十九大指出,扶贫、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改变个人乃至家族命运、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重要途径。所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力、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面临着多重就业困境,导致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起点较低

初次就业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就业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方向和职业发展的前景。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相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起点普遍偏低。从2017年我院的就业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次就业单位为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学生比例为76%,初次就业单位为国企或公共部门的学生比例仅为2%;相对来看,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次就业单位为国企或公共部门的学生比例是17%。由此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起点相对较低。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起薪偏低

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薪酬,通过对比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可以了解他们就业质量的基本现状。根据2017年我院的就业数据,711位已就业学生的平均薪酬为4130元,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3250元,低于平均水平。虽然就业质量并非仅由薪酬高低来衡量,还需要考虑行业、岗位以及其他因素。但薪酬可以集中体现大学生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发挥的价值。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起薪低于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就业质量不高。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持续性不高

就业持续性是指就业者从事某一职业的连贯程度和延续长度。就业持续性是保证大学生职业稳定的重要条件,只有稳定而持续地从事某一职业,大学生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技能提升,从而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持续性不高。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就业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经常“跳槽”、“换工作”、“换单位”,不愿意在一份工作上深耕细作;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工作不久即被用人单位解雇。就业缺乏持续性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和长远的职业发展。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前文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就业起点较低、就业质量较差和就业持续性不高等就业困境。导致他们遭遇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主要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层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学生自身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陈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落后地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迫切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二是就业心理素质脆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一般甚至貧寒,往往对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和敏感,性格内向而倔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动、勇气和自信,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加剧自卑心理;三是就业适应力缺失。职场上不仅仅是看学习成绩(专业素养)的,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的综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容易在进入职场后产生不适应。综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就业质量较差。

(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力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并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由于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所以效果不甚理想。一是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没有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没能根据他们特殊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当前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力提升课程,多是一些零散的知识,单一的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致使培养效果不甚显著;三是培养方案缺乏创新性。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很少有差异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而这正是该特殊群体所缺乏的。由于培养方案存在以上种种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三)社会未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政府以及用人单位都应给予一定力度的倾斜,使得他们获得平等的就业就会和发展空间。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逐利倾向和人才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都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未能得到社会的援助,甚至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使他们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遭遇困境。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只有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核心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身。一是努力转变就业观念,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踏实工作。二是不断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接纳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做到不卑不亢,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市场状况,要有敢于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意志和毅力;三是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不应该只固守在象牙塔内,而应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提前到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实习,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

(二)高校:制定针对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力培养方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都有其特殊性,高校应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方案。一是开设专门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提高他们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职业路径;二是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强能工程,为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增强技能、提高自信和学习感恩的平台,为提升该群体就业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通过以一对一或团体辅导等形式,以符合该类学生群体心理的方式,跟进和追踪他们择业和求职历程,全程化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力度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正义的两条原则都与平等有关,其中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和平等原则??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应基于更多的支持和帮扶。首先,政府应出台更有效的就业帮扶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基于更高的就业补助;其次,企业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特殊招聘渠道和能力提升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最后,全社会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走进职场。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参考文献:

[1]陳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2] 李强. 自由主义 : Liberalism: [M]. 东方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萧润正,男(1991-),广东东莞人,现任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
三峡大学工程管理学生未来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市民化与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探讨
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初期不稳定因素与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基于Struts的高校就业质量网络监测系统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