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小传
2018-10-11□梁宇
□梁 宇
民间传说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而所谓徐茂公就是李勣。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被唐高祖赐姓李,至唐永徽年间,避唐太宗李世民偏讳,改为单名勣。李勣是瓦岗寨的英雄,唐朝初期名将,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大乱时,年仅十七岁的李勣加入瓦岗军。他年纪虽轻,但在瓦岗军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小,加入翟让义军后,他“谓让曰:‘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让然之,于是劫公私船取物,兵众大振。”(《旧唐书·李勣传》)可以说他是瓦岗军的奠基人之一。后李密被推为瓦岗军领袖,也是李勣从中出力。李密以魏公称尊时,李勣已与单雄信同为瓦岗军的两员大将;李密杀翟让后,“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旧唐书·李密传》),后又遣李勣守黎阳仓城,拒宇文化及,使李勣成为从主力分离出来的独当一面的瓦岗军二号人物。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聚集余众归顺唐朝。李密原来所统领的属地也都由李勣接管。李勣认为这些地本为李密所有,即使要献给唐也应由李密处理,他不能用这些土地献唐来给自己邀功,于是,“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旧唐书·李勣传》)。此事不仅使李勣忠义之名满天下,更使得唐高祖大喜,认为李勣不背德,不邀功,实为纯臣,诏授李勣为黎州总管,封莱国公,不久又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姓李氏,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李勣本就以军事起家,“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新唐书·李勣传》)。此前隋令王世充讨李密,李勣以奇计败王世充于洛水之上;又面对宇文化及,“于城外掘深沟以固守,化及设攻具,四面攻仓,阻堑不得至城下,勣于堑中为地道,出兵击之”(《旧唐书·李勣传》),皆可看出其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在归顺李唐之后,他更是战功赫赫。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李勣跟随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各个击破王世充军、窦建德军,统一了北方,使天下局势完全转向对唐军有利的一面,并与李世民俱服金甲,告捷于太庙;此后他又分别参与削平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等重大战役,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唐朝建立后,在对外战争方面,李勣依旧是主将。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碛北,每次都身先士卒,屡立奇功。他在并州任职共十六年,令行禁止,唐太宗甚至将其倚为长城。曾对身边侍从说道:“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传》)
除却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华外,李勣的道德水准、处世之道也为人所赞。他曾被窦建德所俘虏,窦建德对其十分优待,但李勣自认已归顺唐朝,就不应再次背叛,于是历经辛苦,独自回到唐朝。李密降唐后又反叛伏诛,李勣念及故主旧情,上表请求收葬。在高祖同意后,李勣披麻带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将其安葬在黎山南,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而平定王世充时,李勣故人单雄信被俘,依例处死,李勣上表称单雄信武艺绝伦,能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而高祖不许,于是在行刑前,李勣“对之号恸”,并割下大腿上一块肉喂给单雄信,以此表示他追随单雄信至地下。在单死后,李勣更是收养了他的儿子。李勣以其忠义双全、重情重义的行为树立了相当高的威望。
然而,李勣能够侍奉三朝,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其政治智慧。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卧病在床,心中对于手握兵权的李勣始终不能放心,忧虑太子继位之后不能将其控制,于是将李勣贬为叠州都督,想要看他对此事的反应,以此来测试李勣是否有反心。而李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骤然之间被贬至蛮荒之地叠州当都督,却一句怨言都没有,在受诏之后甚至连家都没有回就直接上任了。太宗对李勣防范至此,而李勣却更能摸清太宗的心理,从此打消了太宗的猜忌之心。而高宗继位之后,随即召回李勣,委以重任。在高宗朝,李勣在大部分情况下韬光养晦,不卷入政治斗争之中。永徽六年,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担心大臣反对,始终未作决断。由是高宗召集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商议,李勣称疾不至,而此时以褚遂良为首的老臣反对激烈,情形对高宗不利。后高宗与武则天秘密拜访李勣,想要从此寻得突破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李勣回答得非常巧妙,“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新唐书·李勣传》)这一回答看似没有正面回答皇帝的问题,颇有些明哲保身的意味,但实际上举重若轻。李勣作为军方代表人物,这种不愿介入内部政治斗争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让高宗免去受军方威胁的担忧。由此在废立皇后一事上,形势发生逆转,“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同上),历史从此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但这种刚方不足、过于圆滑的处事的方式,也颇为人所诟病,然李勣确以此种手段三朝屹立不倒。
以上种种,使得李勣在唐备受荣宠。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遇暴疾,医生开方要以须灰治疗,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宗被立为太子,太宗以李勣辅佐太子,其官品因此降一级。太宗不仅亲自向李勣解释:“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旧唐书·李勣传》),还设宴对李勣托孤,认为李勣从前不负李密,今后也不会负于自己。李勣在宴会喝醉昏睡过后,太宗甚至解下自己的御服盖在他身上,足见对李勣的重视。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李勣从幸东都,在路遇疾,高宗亲自询问病情;后东封泰山时,李勣坠马伤足,高宗又不仅亲自询问状况,还以己所乘赐李勣。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得病,高宗及皇太子日日为李勣送药,始终对其报以关怀。不久后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高宗辍朝七日表示哀悼。光宅元年(684年),李勣配享高宗庙庭,可谓生荣死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