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戏县—丽邑—汉新丰关系考
2018-10-11武淑丽
□武淑丽
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①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②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地并入其中(《临潼县志》乾隆本)。
一、秦置戏县
“戏”地之名始见于《左传》襄公九年:“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戏城”或始筑于周代,《临潼县志(乾隆本)》引《史记·六国表》:“秦厉公十六年补戏城。注:戏,西周邑名。”编撰者史传远认为《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公十六年“堑阿旁,伐大荔,补庞戏城”中的“庞戏城”实属沿用西周时期的“戏邑”,后又成为秦“戏城”。按传统观点,“庞戏城”是指今陕西白水县“彭衙城”,“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史记·秦本纪》)该城始筑于秦武公时期。但此观点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今学者考据史料后认为“彭戏”即“庞戏”——即旁于戏之义,“戏”即今临潼戏河。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将彭戏氏标于华山下。辛迪先生考证说:“秦由西征伐,彭戏氏向东逃窜至于华山——秦力量稍薄弱之处,可证其正在戏水与华山之间。”(辛迪《彭戏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彭戏戎”实属于渭南之戎,“庞戏城”亦是渭南之城。今学者不盲从“彭衙说”而将“彭戏氏”、“庞戏城”定位在渭河之南、临潼戏河附近,与清代《临潼县志》编撰者史传远考证相合——西周“戏邑”即秦“庞戏城”(戏城)。而秦戏县虽然史籍缺载,但今有封泥“戏丞之印”为证,吴镇烽先生提出的“戏县虽然史书失载,但见于陶文,无疑是当时一个县邑”观点早已被学术界公认。“秦置戏县”的时间也能从今考古材料推定,临潼新丰秦墓、马额秦墓都被确定为秦戏县(邑)居民的墓葬,其中新丰秦墓数量较大(594座),各类型墓葬分布较有规律,且少有打破关系,是较好的断代材料。该墓葬共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阶段,说明迟至战国中期(晚段)秦已在此设“戏县”,县治即“戏县(邑)”。现按照秦人墓葬距城址一般为五公里、不超过十公里的规律分析,新丰秦墓(坐标N34°26′59″,E109°17′15″)和马额秦墓(坐标N34°23′54″,E109°22′18″)直线距离恰好十公里,秦戏县的县治(戏县邑)就在这两处墓葬的中间——即代王街办北陈村一带(坐标N34°25′23″,E109°20′04″)(鹿习健:《陕西临潼“戏”地之城的变迁及其原因》)。该地位于秦汉时期旧官道北部、戏河东部,北部“戏下村”是项羽“兵罢戏下”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秦置丽邑
丽邑的前身是骊戎建立的“骊戎国”。骊戎为犬戎一支,《史记集解》载:“韦昭曰:西戎之别在骊山也。”它与周、秦民族关系密切,《史记·秦本纪》载:“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史记·周本纪》载:犬戎与申侯“遂杀幽王骊山下”。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此骊山之名,与郦山女必有相联之关系,是杀幽王之犬戎,即郦山女之族(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戎族发展达到鼎盛,《后汉书·西羌传》载:“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按其所载,骊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骊山以北、渭河以南,此即骊戎国辖地。因为骊戎与秦人关系密切,所以被秦之敌晋国侵伐,“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而同时期秦武公伐彭戏戎、邽戎、冀戎,秦厉公伐大荔戎时却都顺利经过骊戎国辖地,表明骊戎国在秦人统治下长期存在,显系政治独立且无所归属的戎族邑落。丽邑是秦在灭骊戎国的基础上设置的,对此不但史有明载,且早有学者做出考证。《通典·州郡三》:“昭应,本周骊戎国。《春秋》晋献公伐骊戎,杜注:在京兆新丰县,秦灭以为邑。”《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雍州新丰县,本周时骊戎邑。《左传》云晋献公伐骊戎,杜注云在京兆新丰县,其后秦灭之以为邑。”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六年灭骊戎国后直接在原骊戎国的辖地建立秦“邑”——丽邑,可见它的设置虽晚于戏县且辖地相邻,但二者并无直接承袭关系。
三、汉新丰承袭秦丽邑而来
戏县与丽邑之间关系虽然文献无载,但今有考古资料可为实证。20世纪80年代,在秦始皇帝陵园曾发现“丽邑”、“丽市”及“戏”、“戏市”并存,这说明丽邑下设置有多个市亭机构,其中戏亭就为丽邑所管辖——即秦始皇十六年建立丽邑后,戏邑作为一座城邑的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成为一座乡亭类机构,并受丽邑管辖。因此西汉新丰县所辖戏乡应当是承袭丽邑所辖戏亭(乡)而来,与秦戏县并无直接承袭关系。《西安历史地图集》将西汉“戏乡邑”标注在新丰以东10公里,仅是一种推测。因史籍缺载,加之乡邑多无城墙,今在戏河附近找寻“戏乡邑”遗址的难度极大,现按《汉书·翟方进传》:“是时起昌陵,营作陵邑。”仅能确知昌陵邑实为新筑城市,与戏乡邑并非一城,不是临潼斜口“窑村遗址”。东汉时期在戏地设“戏亭”,其“亭治”所在当以汉魏之际学者“苏林曰”为依据,《水经注》:“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四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李贤注”均从其说;而年代较晚的文献《史记集解》却将其误记为“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后世史书《资治通鉴》、《长安志》、《大清一统志》卷十七、《陕西通志(乾隆本)》卷三均引用这一错误记载,未加考辨。今按“县东南四十里”的正确记载。以汉新丰城(今沙河遗址,坐标N34°24′47″,E109°14′26″)为基准点向东南测量,大体落在戏河东岸今马额街办北部(坐标N34°24′11″,E109°23′18″),临潼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此地发现的汉文化遗存应是东汉“戏亭”遗存,它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新丰的县域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①秦沿用西周“戏邑”,在临潼戏河岸旁设“戏城”,至战国中期又在戏地设县,此时与附近骊戎国并存;②秦始皇十六年灭骊戎国后在其故地改置丽邑,因丽邑是奉陵邑,政治地位较高,遂将“戏县”并入其中作为“亭(乡)”继续使用,此时汉新丰的县域格局基本确定;③汉初继承了秦丽邑的辖地和基层行政组织,未有变动,其“戏乡”直接承袭秦丽邑下辖“戏亭(乡)”而来,至东汉时期又改为“戏亭”。因《汉书》中仅对汉代各县的直系承袭关系进行简单记载,所以不见有“戏县”并入“丽邑”的相关内容,仅见骊戎国——丽邑——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