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秦东陵的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
2018-10-11杜应文武淑丽
□杜应文 郝 娟 武淑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文物会议期间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各级政府应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这是新时代赋予文物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我们今后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方向。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秦东陵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继秦始皇帝陵和凤翔秦公陵园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是战国秦公、王陵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处规模宏大、价值突出的大遗址。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西安市临潼区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秦东陵的文保事业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规划以合理解决文物保护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冲突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秦东陵(大遗址)的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思路,旨在通过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互促进,实现秦东陵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秦东陵及其相关研究工作概况
1.秦东陵概况
秦东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韩峪村,骊山西麓山前冲积扇地带,东距秦始皇陵约十公里,北距西临公路约三公里,西距灞河约七公里,西南约一公里处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处,总面积24平方公里。1989年5月,秦东陵被临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秦东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秦东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秦东陵已发现四座陵园,陵区范围内现已探明“亚”字形大墓3座,“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大墓8座,陪葬坑、小型陪葬墓、建筑遗址、围沟等遗迹多处。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东陵应埋葬着秦昭襄王、唐太后、悼太子、宣太后、庄襄王、帝太后等多位秦王及其王室贵族。
2.秦东陵考古研究工作
秦东陵的考古研究工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89年)
主要以局部调查钻探为主,对秦东陵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确定了秦东陵的年代和属性。1986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对暴露在韩峪乡范家村北的夯土遗迹进行了调查钻探,在一号陵园发现两座“亚”字形大墓及多处陪葬墓、建筑遗址等。1986年9月,调查钻探了二号陵园和三号陵园,其中在二号陵园东部发现一座“中”字形大墓、三座“甲”字形大墓,在三号陵园发现两座“中”字形大墓。1988年9月,调查钻探了四号陵园,发现一座“亚”字形大墓、两座“甲”字形墓。该陵区的发现在当时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被众多学者认为就是文献记载的“芷阳”陵区,定名为“秦东陵”(程学华:《秦东陵探查初议》,《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随后,赵化成、韩伟、尚志儒、张海云、骆希哲、王学理等多位知名学者就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对陵园分布及墓主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第二阶段(2010-2013年)
主要是对陵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大范围的勘探,厘清了秦东陵的分布范围、文化属性、时代特征等,以及两座陵的形制、格局,以及各陵的主墓葬、陪葬坑、建筑遗址、陪葬墓等的数量、分布、形制、埋深等情况。2010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联合考古队对已公布陵区范围及其周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新发现“甲”字形大墓三座、“中”字形大墓两座,小型陪葬墓、陪葬坑若干。
第三阶段(2014年以后)
主要是对四号陵东部的建筑遗址与附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的重要收获。2014年10月至2015年底,秦东陵联合考古队对四号陵园东部的建筑遗址与附葬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均为战国晚期遗存。陪葬坑为车马坑,建筑遗址为享堂类礼制建筑。
这些新的钻探发掘成果丰富了20世纪80年代对秦东陵的考古工作,为秦陵墓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加翔实可靠的考古材料,将推进秦陵、秦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对新一轮的秦东陵大遗址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好的机遇。
二、秦东陵保护与管理现状
1.自然和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秦东陵地处骊山西麓山前冲积扇地带,现在陵区内有较大冲沟3条,宽约15米左右,深3~10米不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大规模的台地修整使遗址区地形呈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塄坎高度多在2米左右,局部区域可达3米以上;遗址区地表以耕地和果园为主。
(2)人文环境
秦东陵遗址区的农村生产道路包括水泥路面和土路两种,均采用简单夯实加局部开挖的方式修建,其中局部开挖段部分道路直接横切或削切遗址区,形成四五米高的堑壕。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地下遗迹都存在被村庄不同程度占压的情况,村民日常在遗址区进行农业生产生活;2010年,秦东陵遗址区部分区域被纳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范围,遗址保护与度假区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
2.文物保护与管理
(1)保护现状
目前,秦东陵已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秦东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竖立了保护范围内保护标志碑和界桩;对地表封土设置保护围栏进行安全防护,安装了双边丝护栏网进行封闭围护,阻止农业生产及人为因素破坏;清除了部分封土表面的高大乔木、灌木,一方面减少了植物根系对封土的破坏,另一方面可预防以之为掩护的盗掘行为,便于日常巡查、监管;对封土附近的农业灌溉水渠进行埋管防渗漏处理,防止渗水对墓葬本体的破坏。
(2)管理现状
秦东陵文物管理所是保护秦东陵的专职保护机构,除专职保护人员外,聘请了多名业余群众文物保护员,负责陵区的田野文物安全。文管所制定了《田野文物安全巡查制度》、《业余群众文保员管理办法》、《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明确保护人员的职责和管辖范围,规范保护人员的巡查行为,加强对遗址区进行日夜巡查检查,从制度及管理方面打好田野文物保护基础;同时在各陵区设置文物保护宣传牌,设立文物安全有奖举报电话,用多种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和《刑法》关于“妨害文物安全罪”的相关条款,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周边群众知法、学法、守法的意识,加深公众对秦东陵文物保护重要性的全面认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物安全意识。
3.当前保护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秦东陵的保护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遗址的日常保护管理和今后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保护范围的划定问题。现行秦东陵文物保护范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公布时间早,且当时的考古调查勘探范围小,致使公布的保护范围不能准确反映秦东陵的陵园范围。其次,管理队伍与科研工作薄弱。受制于财政编制及经费问题,文物保护管理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致使日常田野文物安全巡查不能满足要求,相关的考古研究工作出现脱节甚至空白,客观上限制了秦东陵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最后,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开发利用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在秦东陵的部分保护范围被纳入到西安曲江(临潼)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范围之后的矛盾。
三、秦东陵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构想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物化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护好秦东陵,展示利用好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予以深刻的思索。
1.保护管理构想
秦东陵的保护构想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结合最新的秦东陵考古勘探资料,掌握遗址的文物分布情况和历史环境风貌,重新确定秦东陵的保护范围,全面反映其遗迹分布和文化内涵,适应新的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要求。
其次,充实文物保护管理科研队伍,包括专职巡查人员、业余保护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相关业务理论及学术研究工作。加快组织实施秦东陵田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建立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田野文物安全保护机制。
最后,编制完成《秦东陵保护规划》,结合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调整制定长远的管理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及展示利用规划。
2.展示利用构想
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秦东陵规模宏大、遗存丰富,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彰显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确保秦东陵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的前提下,寻找一种适合集秦东陵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和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正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1)建设秦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际上,考古遗址公园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在国内,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实例,真正实现了“遗址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经济社会发展好”的目标,带来了遗址保护的新机遇,摸索出了遗址展示利用的新模式。建设秦东陵考古遗址公园,研究和思考遗址本身的价值与代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遗址遗迹,体现遗址固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体来说,建立以一号陵园为核心的展示区,展示秦东陵一号陵园的陵墓格局,建立展示重要遗址相关历史信息的博物馆,建立遗址保护展示厅和陈列展示厅;建立二、三、四号陵园辅助展示区。采用覆罩展示、原状展示、地面标识展示、说明牌标识展示等多种方法充分阐释遗址内涵、展示陵园(陵墓)空间格局。这种展示利用,可以拉近遗址与群众的距离,把遗址保护与文化展示、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身临其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建设秦文化主题园区
秦文化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基础,其“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河海不择细流”的招贤纳才政策,“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以及亘古通今的政治变革,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秦东陵的墓主人为线索,以其文化内涵为依托,延伸扩展,通过多种手段,如雕塑、铜像、长廊、地标、光影等形式展示秦时国君征战、纳贤、改革、进取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让人们了解秦人的艰苦奋斗发展历程,感受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秦人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自西至东先后设立了十大陵区,其中芷阳陵区(秦东陵)、丽山陵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区域,也就构成了区域性的秦文化之旅,对于区域性的地方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建设一处集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及公众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习总书记也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秦东陵的保护范围广,文物分布多,在现有文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处大型专业的保护研究机构势在必行。同时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封闭的静态文物活起来,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激发和增强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稳健发展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文物保护理念变革、保护模式革新的新形势下,加强秦东陵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必须真正让秦东陵在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中“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