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高窟壁画中的“外国游客”

2018-10-11□袁

华夏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胡人吐蕃外国游客

□袁 頔

莫高窟壁画中的外族形象,多出现在唐以及五代时期的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以及一些世俗图像当中,画卷里一般有吐蕃人、西域胡人、朝鲜半岛人等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原封建王朝来往频繁,其族人样貌出现于丝路枢纽——敦煌地区,实是大唐帝国国力昌盛、万国来会景象的真实写照。

一、赞普问疾——吐蕃人形象

唐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和亲的情谊,又兼有频繁的征战。吐蕃人是游牧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史籍记载吐蕃为羌族后裔。唐初,松赞干布经过奋战统一了吐蕃各部,继而向强大的唐朝请求联姻,太宗准许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又有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国王)弃隶缩赞;安史之乱后,唐蕃关系走向恶化,先后几番大战,对两国百姓均造成大量伤亡;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与吐蕃双方会盟于长安,重归友好,随后唐使者赴吐蕃,在拉萨立碑纪念,用汉和吐蕃两种文字写成碑文,仍存于今日的拉萨大昭寺。

纵观历史,吐蕃与唐的关系可谓密切,因此吐蕃人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唐代莫高窟壁画中。莫高窟第159窟东壁南侧维摩诘经变中有蕃王问疾图,走在队伍前列的便是吐蕃赞普。吐蕃服装特点为官民均左衽长袖,束皮革腰带,脚穿长靴,辫发束髻于耳侧,头戴高帽。壁画中的吐蕃人形象完全符合其传统的装束习惯,身着翻领左衽的长袖厚袍,这是气候严寒以及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结合的产物;头顶则戴朝霞冠,此冠颜色似朝霞一般的橘红色,因而得名。朝霞冠形制为上下一般大的圆筒状,本身是一种条带状纺织品,穿戴时缠绕于头顶,一般由质地较厚的材料制成,其帽顶有红、白两种颜色。第159窟的吐蕃赞普便是头顶底边为白、帽身橘红的朝霞冠。

图一 吐蕃赞普问疾图

138窟维摩诘经变中也出现有两身吐蕃人像,一身为红顶冠帽,另一身为白顶冠帽;158窟涅槃图像中有举哀的吐蕃王子,他头戴白色冠帽,面色十分悲痛,在为佛祖的涅槃而哭泣。除文中提及洞窟外,吐蕃人形象广泛出现在唐代营建的洞窟当中,是这一时期唐蕃关系密切的现实反映。

二、胡商遇盗——西域胡人形象

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加之政府执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重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通商互市。这些有利因素,使得诸国商旅不远万里赶赴中土,途经丝绸之路的商队络绎不绝,其中以规模庞大的“胡商”、“贾胡”最为有名,他们来自西域、中亚、波斯等地区,是中西贸易往来的主力。

图二 胡商遇盗图

敦煌控扼丝路要道,繁盛的商贸情况必然反映在这里的石窟壁画当中。莫高窟第45窟营建于盛唐,南壁上绘制的“胡商遇盗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域胡人在途中遭遇强盗的情景:一队商旅牵着驮载货物的毛驴行进在山路之上,突然从深山中跃出数名持刀强盗,拦劫货物,可怜的商人们心惊胆战,只得双手合十祈求菩萨保佑。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商贾的“胡相”:深目高鼻、胡须浓密,头戴尖顶毡帽,这是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丝路上活跃的胡人群体被印刻在石窟壁画当中,让我们时至今日仍可复原千年前诸国商旅伛偻提携、跋山涉水向往大唐的盛世景象。

图三 举哀图 胡人刺胸剺面

另外,第158窟涅槃经变中,除画有上文提到的吐蕃人外,亦有许多西域胡人形象,他们头发卷曲,鼻骨粗大突出,身穿皮毛衣帽。众胡人有感于佛祖涅槃,为表达自己心中悲痛,袒胸露背,不惜用刀剑刺胸、剺面,以表达伤心欲绝之意。

三、蕃王听法——朝鲜半岛人形象

朝鲜半岛地区与我国相邻,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隋唐时期,半岛分为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它们互相攻伐,意图统一半岛,在战争中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又不可避免的与中原产生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将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三国人物统称之为“朝鲜半岛人物形象”。

两唐书等史料和一些墓葬壁画对这一时期朝鲜人的服饰衣帽有明确记录:高句丽人物头冠“有官品者冠两边加二长羽毛”,新罗人物头冠的特点是“与高句丽、百济同,冠两边加二短羽毛”,百济人物头冠则是“冠两边加二翅,似为雉鸡翎”(杨森:《敦煌壁画中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人形象》,《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三国的服装式样大同小异,高丽“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带、黄革履”(《北史·高丽传》)百济、新罗也均与高丽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220窟与335窟皆有维摩诘经变,两窟壁画上前来问疾、听法赴会的各国王子中也都出现了宽袍大袖、头冠上插鸟羽的朝鲜半岛人物形象。

图四 蕃王听法图 朝鲜人形象(第220窟)

敦煌壁画中出现朝鲜半岛人物的形象,说明大唐时代与周边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是开放且兼收并蓄的。见诸于史籍的大将高仙芝、黑齿常之,《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著名僧人慧超,外交使者金仁问等人均来自半岛地区,这都有力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密切交流与联系。

四、结语

莫高窟壁画中大量的“外国游客”形象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它是我国古代中原内地与域外交往的图像证据。各国人民通过丝路往来中西,是盛世局面的开拓者,为唐代的社会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唐代以西域胡人为主的外商主要经营牲畜、药材、瓷器、香药、珠宝等商品,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唐朝,将外国的各种商品贩运到中国,又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青铜器、纸张等商品运往国外,进行着著名的“绢马贸易”、“茶马贸易”。毫无疑问,这些经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

第二,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各国商旅、使节、贵族等人到唐朝内地活动,同时也会带来他们本族的宗教信仰及服饰、饮食、礼仪等风俗习惯,对汉族民众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外国人长期在唐代各地生活,他们在风俗上也一定会向汉族学习,并将这些习惯带入本民族,这就大大加速了各族人民的融合进程,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前进。

第三,丝绸之路的东来西往对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作为经贸纽带与文化桥梁,途经丝路进行的对外交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积淀下了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历史遗产,亦为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胡人吐蕃外国游客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破山剑
破山剑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体 胡人骑羊青瓷插座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