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效率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18-10-09郑丽芬
郑丽芬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势头,但现阶段我国商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偏高,极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提升我国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對我国商品流通效率评价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既能帮助我国流通企业增加流通利润、进一步降低流通主体交易成本,还能显著提高整体国民经济质量。
关键词:商品流通效率 评价指标体系 流通渠道效率 流通组织效率 流通产出效率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商品在市场中的供应极度膨胀,商品的供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现阶段我国依然并长期存在流通发展严重滞后,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商品流通效率是衡量我国流通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在对流通效率的内涵、相关理论、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构建了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为例,对其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旨在对影响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商品流通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理论基础
(一)流通效率的内涵分析
J.M.Tinley(1937)研究发现,流通效率包括生产经营效率和运送效率。生产经营效率为企业在单个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目,其所生产数目的增加取决于技术的发展。Shepherd G M(1963)研究得出流通效率为商品在整个流通过程创造的价值和流通成本的比值。Curry G D(1988)指出,流通效率为衡量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关系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Thorpe A(2006)指出,流通效率为可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配置,诸如外部性、市场控制力、信息可获得性均能够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外部性为无法用价格量化的组织成本、收益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控制力为对市场机构及市场绩效的评价。本文商品的流通效率主要由商品流通渠道效率、商品流通组织效率、商品流通产出效率三个方面决定,商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以这三个指标为基础构建的。
(二)流通效率的相关理论
1.投入产出理论。美国学者瓦西里·列昂惕夫(1986)建立了投入产出理论,该理论侧重于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其生产环节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最终为经济研究、计划控制提供服务。对于分析社会再生产来说,投入产出理论至关重要,借助投入产出要素表及相关模型,对经济运行开展分析。
2.交易成本理论。早在1937年,英国学者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认为交易成本有助于回答企业存在的原因及规模增长问题。美国学者威廉姆森(1971)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他对企业等市场组织开展了分析,对交易成本进行了完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单个交易均为契约,受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影响,必须借助特定的治理结构对交易的秩序进行维护。
3.规模经济理论。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74)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有助于改进生产效率,然而受市场规模所限,分工存在一定的限度。马克思在1867年从社会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导致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英国学者马歇尔(1890)使用边际分析法研究了规模经济,他认为规模经济包含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经济是由分工和机器的使用导致的,外在经济是由工业聚集导致的。
(三)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变量线性变化找出重要变量,进而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旨在将各个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为无相关关系的综合变量,从而将原有的指标替代。
假设样本数为N,指标数为P(P 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对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的指标进行选择,选取的零售行业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商品流通渠道效率测度指标。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渠道效率为流通渠道的零售商、消费者和商品构成的系统的效率,也就是商品从零售商转移至消费者处的能力。若时间一定,随着流通渠道畅通度的增加,流通商品也随之增加,其效率也在增加。反之,商品会产生难以销售出去的问题,这增加了库存,降低了流通效率。本文选择零售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库存率来衡量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渠道的效率。 商品流通组织效率测度指标。零售行业商品流通组织效率主要指通过采取某些措施,对零售业组织进行优化,扩大零售企业的规模,调整市场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市场结构是零售业的构成要素之一,决定着零售企业的行为,进而决定着零售业组织的竞争性质及效率。本文选用市场集中度作为衡量零售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此外,零售业从业人数、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企业资产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零售行业的规模。本文选取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零售业从业人数、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零售企业资产总额作为测度零售行业商品流通组织效率的指标。 商品流通产出效率测度指标。西方经济学认为,当企业增加投入时,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下降,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的比例,那么企业有获得经济效益的空间。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LαKβ,假设在技术水平A(t)不变的情况下,从业人数L和流通资本量K是影响流通产出效益Y的两个关键因素。由于难以获得流通资本量的数据,选用总资产量代替。因此,选取从业人数和总资产量作为衡量零售行业整体投入规模的指标,选取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作为衡量零售行业整体产出规模的指标。 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一)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根据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选取了2001-2012年北京市零售业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主要为2001-201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和2005-2016年《中国连锁百强》(受篇幅所限,具体数据未列出),并利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变量ZX1、ZX2、ZX3、ZX4、…、ZX12。
(二)提取主成分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未列出,发现大多数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2,具有明顯相关性。从表2可看出每个变量的提取公因子方差值都比较接近1,说明主成分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很高,该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表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2.确定主成分个数。表3是因子贡献率分析结果。“合计”是指因子特征值,“方差的%”是指因子特征值占总特征值比重,“累积%”是指因子的累积比例。根据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判断标准,发现前三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3.978%,远远大于85%,基本涵盖了数据包含的所有信息。此外,本文还利用特征值的碎石图确认主成分,综上,选择前三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分别记为F1、F2和F3。
3.求出成分矩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后,由成分矩阵(见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F1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总资产周转率X1”、“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流动比率X3 ”、“批零企业库存率X4”、“零售业在岗职工人数X6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商品零售总额X7”“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X8”、“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总资产报酬率X9”、“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净利率X11”、“连锁零售企业人均年销售额X12”方面载荷系数较高,说明第一主成份F1综合反映了这几个指标的变动情况。第二主成分F2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X2”、“零售业市场集中度X5”方面载荷系数较高,说明第二主成分F2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综合信息。第三主成分F3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X10”方面载荷系数较高,说明第三主成分F3反映了该指标的变动信息。
4.主成分得分。将成分矩阵中得到的数值除以各个主成分特征值的开平方根,得到主成分因子和标准化后的商品流通效率衡量指标二者之间的系数关系,即特征向量矩阵,继而根据特征向量矩阵,得三个主成分公式(受篇幅所限,特征向量矩阵未列出)为:
(三)商品流通效率综合评价分析
将主成分分析结果中2005-2016年间F1、F2、F3的得分按年度代入上式,从而可计算出在此期间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序数值,根据商品流通效率的平移后数值,得到2005-2016年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序数值平移后的演进趋势图(见图1)。
根据图1可知:2005-2016年间,除2008、2012、2016年商品流通效率增幅较上年有所降低外,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总体表现为不断提高的趋势。2013-2015年期间,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呈上升趋势。
2016年,北京市商品流通效率急速下降,跌到几乎与2013年商品流通效率持平。因为第一,传统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出现销售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现象。2016年,受到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北京市传统零售业销售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发展电子商务己经成为许多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共识。第二,北京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如凡客裁员、后玛特倒闭等。第三,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跨界发展出现的问题短期之内难以消解。2016年,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发展自营物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服务水平,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发展电子商务是为了取得供应链的控制权,如宅急送推出的商品代销平台“E购宅急送”等,但其在电商运营方面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大规模的推广,流量和客单量有限,难以获得利润。
当前,零售企业物流成本、租金成本、人工成本上涨,压力较大,数据驱动经营决策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零售市场公平秩序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零售商业模式创新转型亟待加强。
本文启示
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零售行业商品流通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增强零售企业竞争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北京市零售业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高零售业物流配送效率,现阶段北京市零售业物流运行成本较高,还未形成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这已然成为阻碍流通效率提升的瓶颈,因此,首先要推动北京市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合理规划、构建多层次节点和布局,同时要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第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零售业全渠道转型,这需要大力推广和完善O2O模式,积极支持零售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第三,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高组织效率,作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帮助现代零售业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所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是一项重要任务,就需要北京市对连锁零售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第四,促进零售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出效率,在竞争环境加剧、消费者需求提升、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推进技术创新是零售企业占领市场、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零售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推进技术创新进程,同时也要注重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Tinley J M. Plant Operating Efficiency in the Market Milk Industry[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37,19(2)
2.瓦西里·列昂惕夫,史寅生,毛峰.世界经济结构的简要投入产出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3.林婕.关于我国商品流通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4.李杨超.我国商品流通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方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5.曹家为.我国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设计与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 2003,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