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中医证型影响的研究

2018-10-09骆嘉俊黄学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证型脾胃胃癌

骆嘉俊黄学武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是全球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大肠癌位居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在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数中,胃癌高居第二位。我国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并且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偏低,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1]。胃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其他的类型包括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等。近年来,虽然生活水平及卫生保健意识普遍提高,但仍未能在胃癌的高危人群中开展大规模普查,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仍然很低,进展期胃癌的比例居高不下[2]。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处于Ⅲ~Ⅳ期,失去手术机会或必须进一步行辅助化疗。但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患者不能继续接受后续的治疗。中医药在改善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础是辨证论治。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往往胃癌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相应症状、证型等有可能出现变化,发病初期以标实为主,后期常见以虚损性表现为主。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68例Ⅲ~Ⅳ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研究其化疗前后证型分布特征,以期为中医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胃癌的辨证分型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支持,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优势所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68例患者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于2012年1月1日—2017年3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活检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Ⅲ~Ⅳ期胃癌患者。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病理分期参考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第7版TNM分期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标准。其中虚证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血虚症、脾胃阳虚证的总和,实证为热毒证、痰湿证、血瘀证、肝胃不和证的总和。

1.3 纳入标准 经病理诊断明确,符合胃癌(Ⅲ~Ⅳ期)诊断标准,年龄≥18岁,男女不限;接受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2次;2012年1月1日—2017年3月30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住院次数,有详细、全面诊疗记录,包括精神状况、主要症状、病理类型、分期、主要诊疗计划、中医证型、中医药干预方案等;化疗结束后3月内有明确复查结果评估疗效;患者及家属配合随访。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多重癌症患者;合并心、肝、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1.5脱落标准 不能配合随访,或资料变更等导致未能联系者。

1.6 研究方法 统计68例Ⅲ~Ⅳ期胃癌患者所使用化疗方案,主要首发症状、舌脉、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及分化情况、中医证型等,比较患者化疗前与化疗2个疗程后中医证型变化情况,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68例Ⅲ~Ⅳ期胃癌患者,其中男41例,平均年龄 (59.76±13.586) 岁;女27例,平均年龄(55.89±13.565) 岁(F值为0.277)。印戒细胞癌5例,腺癌63例,腺癌中高-中分化2例,中分化14例,中-低分化10例,低分化34例(其中3例未见免疫组化报告)。发生于胃底的10例、胃体25例、胃窦16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11例。主要首发症状见表1。

表1 主要首发症状 [例(%)]

2.2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Ⅲ~Ⅳ期胃癌患者化疗前证型先后顺序为:肝胃不和证>痰湿证>脾胃阳虚证>脾气虚证、血虚症>胃阴虚证>血瘀证>热毒证;虚证和实证分别为33例、35例,大致相当;化疗2周期后证型先后顺序为:脾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血虚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痰湿证>血瘀证,其中虚证明显多于实证,卡方检验P=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化疗2周期后,虚证例数明显增加。

表2 证型分布 [例(%)]

3 讨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早期筛查的逐渐铺开,胃癌的早期诊断病例比例将越来越高。但现阶段,新发现的胃癌病例仍多为中晚期病例,以手术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往往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急需走上胃癌治疗的大舞台[3],其中无论是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均为重要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也不可或缺。目前化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姑息化疗、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4]。姑息化疗目的是缓解肿瘤导致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常用的系统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吉奥、紫杉醇、顺铂、奥沙利铂等,化疗方案包括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方案,常用的有5FU/LV+顺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FOLFOX、ECF、DCF等,对体力状态差、高龄患者也可考虑口服氟尿嘧啶类或紫杉醇类药物的单药化疗。HER-2阳性者可考虑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

中医药方面,胃癌属于“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聚”等范畴[5]。胃反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并治》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明确指出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胃损伤,脾失运化,不能腐熟水谷,当时所提出使用的方剂大半夏汤和茯苓泽泻汤,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应用。现代医家对胃癌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当今胃癌的病因病机各家说法大致相仿,达成基本共识。包括钱新兰等[6]提出的大部分胃癌患者发病前均有情志因素方面的改变,多为情志不舒。郑培永等[7]倡导的胃癌发生主要归结为气机不利、正虚为本,或六淫外袭,或饮食不节、恣食醇酒厚味,内外交争而致。综合而言,主要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痰凝气滞、热毒血瘀等交阻于胃,积聚成块,导致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久而成癌。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为法,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血虚证,治以补血益气为法,方用四物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为法,方以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热毒证,治以清热解毒为法,方用清胃散或泻心汤等加减;痰湿证,治以化痰利湿为法,方用二陈汤加减;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为法,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8],并随症加减。

患者证型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治疗进行,患者证型也在变化。化疗药物作为细胞毒药物,在杀灭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细胞与组织,加重患者的脾胃、肝肾功能的负担,造成更多的虚性疾病、虚性状态的发生,甚至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治疗,在增效减毒、益气补虚、和中降逆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化疗患者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化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中医证型有影响,突出的是化疗后虚性症状、虚性症候的发生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临床上在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时必须关注到这一点,可酌情加用补益气血、调补脾胃、滋养肝肾等的补益性的药物。对于化疗后的患者,应重新予以辨证分型,对证用药,从而最大地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猜你喜欢

证型脾胃胃癌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乔振纲谈脾胃病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