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区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教育

2018-10-08蒋爱莲

商情 2018年43期
关键词:山区小学数学应用兴趣培养

蒋爱莲

【摘要】在当今社会的“后00后”社会中“00后”的孩子一般都有不爱手、不想动脑筋的现象。而在山区,小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很薄弱,没有良好的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爱上学习就成了所有老师的难题。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热爱学习,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下文笔者就简单地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山区小学 数学应用 兴趣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并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数学问题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难题。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对应用数学的意识的认识。数学意识的应用是指应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取向。具体来说,当学生面临待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积极使用数学思想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可以积极探索这种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对应用数学有基本的了解时,才能有效地应用数学。

2.面向21世纪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各国都在提倡“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我们主要从“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进行,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即数学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设计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的机会,并从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获得“改进”,有“问题”才能拥有“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新大纲)开宗明义:“培养学生对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和身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观、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谓是迫在眉急。

二、山区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教育策略

1.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兴趣

生活无处不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都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所缺乏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的数学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首先,应引导学生开启“慧眼”,主动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故事创设导人情境的方式,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学习开始时,教师讲述这样一个事例,“昨天晚上老师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听到一位阿姨在和蔬菜摊主还价,豆角1.5元每斤,阿姨想买3斤,让摊主给她算便宜些,5元钱3斤给她算了,摊主不语”。事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还未能反应过来,但略加思考后,学生便明确了事例的重点,教室里出现了清脆的笑声,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进行解释。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阿姨想买三斤豆角,一共是4.5元,如果算5元,还多花了钱”,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成功导入了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平时也要多多观察,多多发现,将有趣的数学故事分享给大家”。

其次,应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的教学引导,万变不离其宗,数学思想涵盖甚广,并且简洁精辟,诸如转化、分类、数形结合、整体思想等均可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不知该从何人手推导其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做对比,学生发现似乎可将圆沿半径剪开拼接成长方形进行计算,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验证猜想,经过试验,学生发现拼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即为圆周长的一半,宽则是圆的半径,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在这一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了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侧重于数学思想的深化,“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会遇到不知所措的情况,这种情形下,不要过于担忧,仔细回想已有知识经验,将新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部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通过类似总结,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其数学应用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在学生基于形象思维的思维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需要创造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造一些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发现数学现象。在数学背景下促进更积极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活动。如低年级“分苹果”教学时,由于此刻的起点是10的加减法,基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有关10的加减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了起来,有的把小木棒分成两份表示、有的画三角形表示……此时笔者让学生分別说出两份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总结,发现每组的总数都是10,然后板书加法式子。对于10的减法,笔者是让学生自己边分边写对应的式子,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成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力量,如此学生的学习逐渐由“有趣”转向“有意义”,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数学,进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生自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转移到其他方面,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解答习题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了矩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的空地上,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空间设计一个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本周的油,粮,副食品,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种费用。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收集的数据并提出相关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着46名学生到公园玩耍,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或以上儿童票可享受20%的折扣。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几个选项:

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学生的思维将逐渐变得深刻和灵活,这将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增加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4.巧妙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后,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规则形体体积计算方法,教師便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境拓展,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钥匙、马铃薯、橡皮泥等,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计算此类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一些设想,如将烧杯内装入足以覆盖物体的水,将物体浸入水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即为物体的体积;而橡皮泥、马铃薯这类物品可将其分割成规则的小块,比如说每一块一立方厘米,边角位置达到半块的算作一整块,不足的则舍去,然后数一共有多少块得到物体体积。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其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案是否可行。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像纸页这类物体无法采用分割法与转化法,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到与分割法相对应的叠加方式,即将大小、规格相同的纸页叠在一起,构成一个长方体,测量其长、宽、高,计算体积再除以纸页数,即可得到一页纸的体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处于领路人的位置,学生依靠所学知识经验自主解决生活情境问题,数学应用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时,教师应合理设置课外练习,以生活为背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研究了三年级的矩形和方形区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计算教室面积。可以多人协作,记点测量,而掌握方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他们家的平面图。标记每个房间的长度,宽度和总面积。这种有趣的工作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将数学意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实例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有了意识后,教师可考虑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其行为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简单统计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如小区内居民的水利用情况、小区内树木绿化情况、学校周边的商店分布情况等等,学生需要自己设置问卷、查阅资料、奔走调查,而后制成统计图与统计表,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势必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而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将用数学思想去考虑,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让学生掌握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缩小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并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必备的技能。让学生知道在任何地方都有数学,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课下处于轻松学习的状态,对有进步的学生应该提出表扬,促进每个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拓展的能力,让学生接近数学,爱上数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魅力。

猜你喜欢

山区小学数学应用兴趣培养
山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浅析山区小学英语听力教学
山区小学武术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浅谈初中数学应用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于数学应用能力若干问题的探讨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用水粉画装饰幼儿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