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专业诊断,夯实专业能力,形成专业品牌
2018-10-08刘计育
刘计育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未能及时更新、专业建设信息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对口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方式不统一等问题,结合专业诊断思路,提出专业建设对策,以期对相关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专业诊断 困境 对策
前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十三五规划”和2015年末上海市人大颁布的本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对上海外贸和海空运发展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目标;中国海关于2014年12月1日全面实施AEO制度,并宣布从2016年起,上海先行先试“通关一体化”,引发对上海乃至全国报关货代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新要求。贯彻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适应国际货物流通业态转型升级的需要,我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具体表现为:熟悉AEO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适应行业变化;专业能力显著高于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国际化关务专业人才。
一、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困境
1、原有专业定位不够清晰,重新厘清专业定位
目前企业报关技能更新比较快,我国已经纳入AEO体系、实现通关一体化,原有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的学生逐渐不适应目前企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满足企业需求,做好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有效对接,其中专业定位非常的重要,专业定位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决定了课程设置。东海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当初的专业定位当初定位为“三能一品”,即能制单、能操作、能归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但是后来随着国家提倡“一带一路”战略,在专业定位上,如何与国家层面有效结合,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更好的服务好国家国际化战略,这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体系未能及时更新,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
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课程体系陈旧,专业口径过窄,系统性过强,授课内容知识结构僵硬,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如今知识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更新较快,其中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灵活要进行调整,否则会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生就业以后进入企业后很难快速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导致就业的磨合期过长。从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来看,依旧存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的问题。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学改革是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主要接轨点。
3、专业建设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未能及时传输到授课教师
目前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有教师6名,实验员2名。外聘兼职教师12名,外聘教师中,7名来自高校,5名来自一线企业,均有非常丰富的关务操作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们都反映出教务信息化问题,比如“时滞”问题,教师上课后,填写授课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堂说明,学校信息化系统允许一周内填写,这样如果出现大面积缺勤的情况,专业主任及督导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处理。数据的及时汇总对于专业诊断非常的重要,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没有大数据的支撑,无法做好相关的数据分析及形成有效的决策。
4、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囿于物质条件限制,缺少专业对口教师
民办高校由于国家体制原因,许多优秀教师流失,剩下教师的专业匹配度问题一直困扰专业建设的发展,跨专业教学一直存在,比如税则归类的教师并非经济学硕士,没有国际贸易的背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在归类教学中,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支撑,无法将复杂而庞大的归类条目细化、条理化,无法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结合,教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无法做到系统性。
5、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方式不统一,无法做到团队效应的最大化
在专业课程的教研如何处理好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统一管理,许多教研活动安排在工作日,兼职教师由于时间安排冲突,可能无法参加,专业诊断中,强调充分每一位教师的长处更好为专业建设服务,这样如何发挥本专业每位教师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互补提高,保障整个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是目前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建设中碰到的问题。
二、專业诊断受制条件
(1)民办高校教师薪资福利待遇有待提高,无法吸引到专业对口教师,目前专业建设中依旧存在一个教师讲授多门课程的现象。
(2)高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获悉最新的行企用人需求,目前依旧存在专业“闭门造车”的现象。
(3)激励措施不到位,个别教师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好坏无所谓,阻挠了专业诊断的有效运行。
(4)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专业诊断部分绩效指标运行无法常态化(比如作业检查、学生评价),依旧存在“刮风”形式,没有确实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专业诊断困境对策(今后突破方向)
1、找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专业定位,重构AEO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在专业诊断中非常重要,找准定位,顺藤摸瓜即可合理化重构课程体系。AEO即经认证的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在世界海关组织(WCO)制定的《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被定义为:“以任何一种方式参与货物国际流通,并被海关当局认定符合世界海关组织或相应供应链安全标准的一方,包括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报关行、承运商、理货人、中间商、口岸和机场、货站经营者、综合经营者、仓储业经营者和分销商”。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研室和企业一线专家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着“新”与“高”进行重新再设计。“新”是引入了AEO标准这一全新的教学内容,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涵盖了国际贸易细分行业的通关业务,还涉及海关的信用管理。“高”是AEO制度涉及与我国AEO互认的国家或地区,其互认范围还将继续扩展,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将互认国家或地区的关务情况纳入新建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企业的需要,强化外语能力,在充分考虑通关与报检、货代与操作、制单与审单的基础上,系统化重构AEO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课程内在逻辑关系进行递进式的有效衔接
2、精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专业核心能力标准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诊断,我们计划通过对照职业能力,打通专业与岗位要求、职业技能考证的最后一站。诊断中,我们计划通过行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反复研讨论证,在融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AEO和通关便利化规则;基础宽厚;具备较高的外语专业能力;具备“能归类、能制单、能操作”的国际化关务专业人才将专业能力训练精准定位于能满足报关企业就业岗位的中高端需求;人文基础培育(尤其是外语水平和职业素养)落在实处,满足国际化高素养要求;教学过程中融人行业最新变化,适应报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行企“双全”育人
专业诊断中,要解决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尤为重要。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计划实施全面实施AEO背景下的育人模式:AEO认证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完成知识更新;企业专家的协同推进;实训体系融入AEO岗位能力。与上海欣海报关公司,上海市报关协会和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上深度推进,计划具体做法为:“全过程融合”,从市场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培养目标设定与创新,入学专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等,即从学生“进口”到“出口”,由行业企业全过程指导;“全方位育人”,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校本教材编写,专业课讲授,专业实习实训指导等,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改变由学校闭门育人的缺憾。计划聘请知名教授和行业知名人士兼任专业主任,与企业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确保了“双全”育人模式的实施。
4、对准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课证赛一体化课程建设
解决专业诊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我们提出“课证赛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具体构想是以职业资格证书(报关水平测试、国际货代证书等)为核心,校行企三方协同制定符合AEO要求的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引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全国报关与国际货运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学中,坚持工作任务引领,以“教、学、做”紧密融合的教学方案,实施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课证赛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方案保证了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贯彻,它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重视实践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距离。课证赛一体化实施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人心、入脑,对专业技术能力融会贯通,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计划开发几本校本教材,贴近于学生的考证及认知特点,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
5、丰富教学资源库建设,增设学生知识结构选择度
专业诊断中,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层面,我们我们坚持教学资源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准备在专业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视频、实训软件、教学案例、实训习题等建设方面下大工夫。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研室计划按照新建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修订和完善适应本专业特点的核心专业课程标准,编撰符合行业典型岗位能力要求的校本教材;制作教学视频;编写典型案例;开发实训软件及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操提供必要条件。
6、长效实施教师教研的合作机制,努力做到常态化运行
针对个别教师责任心的问题,我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研室计划对教学质量始终紧抓不放,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定期地组织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1)教学通报制度。坚持本专业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教学信息通报制度,坚持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学信息及时通报制度,坚持班长负责授课教师签名及登记课堂情况制度,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研室可以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在校表现,为后续教学评估及教学处理对策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2)联合研讨制度。在执行教学通报制度的同时,我们还坚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商定:专业课程的教研以课程为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一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也为东海后续课程教学提供信息;核心主干课程课程组共同研讨,这样既发挥各教师的长处,又能实现互补提高,可以保障整个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
(3)相互观摩制度。我们的教研合作还计划采取相互的教学观摩形式,校外兼职任课教师有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专业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可能更细致和具体,所以实行师傅带徒弟传帮带制度,相互观摩会起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7、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增加专业辐射力
(1)行企资源共享。努力发展合作行业企业,如上海国际货代协会、上海欣海报关(集团)公司等,在校企合作中将行企资源进行整合,根據不同阶段实践任务的需要与行企协商,发挥行企的各自优势,合理安排不同阶段两校师生的企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工作。
(2)师资资源共享。可以适当邀请企业行业一线专家担任东海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或实训课程的指导;东海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我们充分发挥教师所长,让他们穿插任教,实现校企、行企师资的共享。
(3)实训资源共享。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物流系建设了基本符合专业能力实操的专业实训室,由于中高层次不同,实训项目不同,也存在着可以互补的基础,我们实现实训室的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大大提高实训资源的效率。
(4)教学资源库共享。要合作中,可以将企业的工作实践搬到教学中,充实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按照课程体系重新合作建设、共同享用。既可以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优质资源,又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使资源库利用效率更高。
8、优化考核方式,增设技术技能考核
(1)实训课程能力考核。我们设计了基于AEO背景的课程体系,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业务流程》、《AEO互认国关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商务单证》、《商品税则归类》、《报关实务》等课程都界定了明确的专业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实训课程进行训练与考核,为学生日后赴企业专业实践打好基础。
(2)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技术标准的体现,它代表一定的行业技术水平标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专业岗位能力达到行业标准,并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国际运代理》中职四级、高职三级证书的考试认证。
(3)企业岗位技术考核。真正受企业青睐的是能胜任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参加企业的专业实习与顶岗实践。专业实习阶段,由专业报关公司和货代企业师傅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具体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完全掌握企业岗位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