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8-10-08陈宗霞
陈宗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慕课”自产生起就受到广泛的关注,2011年掀起大规模在线课程风暴的“慕课”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很多学者表示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纽约时报》正式发文称这一年为“慕课元年”。目前,“慕课”已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方向:从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展示发展到多学科、高水平的网络互动课程;从面向国内的封闭式教学发展到面向全球的开放式教学,“慕课”正如 “狼”一样,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冲击着如“羊”一样脆弱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为了验证高职院校学生对“慕课”的接受度,向部分川渝高职院校学生发放“‘慕课’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力”的调查问卷,经过对回收问卷的审核和筛选,留下有效问卷288份,问卷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慕课”这一教学模式表示赞同。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慕课”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关系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1 “慕课”简介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 MOOC),最早发端于美国,结合了开放式的学习和分布式的内容。其中,“M”即 Massive(大规模),一门传统课程一般最多几百个学生,而一门“慕课”的注册人数却是成千上万人。第一个“O”即 Open(开放):零基础、零成本和易获得,因为“慕课”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开放且免费的——无论你身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你对“慕课”感兴趣,只要你用一台联网的计算机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跨越国界学习到你感兴趣的课程[1]。第二个“O”代表 Online(在线),“慕课”24小时全天开放,挣脱时间空间束缚,学生自动化在线学习,还能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任何事物都可以被作为信息对象在互联网上搜寻或上传。“C”即Course(课程),即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结构化集合,这些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慕课”与传统课堂和一般网络课程相比有四个突出特征:一是大规模的、无时空的教学边界;二是易获得、低成本的教学方式;三是针对性、重需求的教学内容;四是个性化、多维度的教学导向。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学生深深地被“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吸引(如图1所示)。在新时代下,“慕课”正以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学习并确立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图1 “慕课”不同特点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为调查不同平台在高职学生中的使用度或知名度,问卷通过多选题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很多高职学生使用过或听说过较多的是国内的“慕课”平台(如图2所示),很多国外的优秀“慕课”平台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力度不够。在目前各大“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中,视频课程被剪切为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并有很多小问题穿插其中,这类似游戏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所提出的问题才能继续听课[1]。如果学生有疑惑,可将问题共享在平台上,十分钟之内就有师生进行解答,这使得很多学生被“慕课”所深深吸引。
图2 “慕课”的使用度和知名度
“慕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围墙,推翻了大学之间的国界限制,引发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如图3所示),即改变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在家、在寝室用自己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课堂则跃升为师生间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和实践的场所[2]。“翻转课堂”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融合到一起,并成功地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翻转课堂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3]。由此可见,“慕课”的引入不仅确立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而且还打破了教学的时空界限,使每位学员都能免费享受优质的教育[4]。
图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知识陈旧、方法落后、模式单一和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使得学生的潜力也难以激发出来。
2.2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内容扩充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建立多媒体教室,这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一部分网络精品课程。但是很多开放性教育课程并未将开放性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融合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逐渐沦为一张空头支票,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某个高职院校内部,各个院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共享。
2.3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不够
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老师传递的信息,师生之间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如图4所示)。而随着网络课程的兴起,这一现象也未得到明显改善。由于网络教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枯燥的文字和连续的视频接收知识,这种缺乏互动的单向信息传递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途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不能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交流分享,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图4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授课方式
2.4 课程教学评价缺失,反馈滞后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必须拥有一套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阅卷的方便,很多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人性化。尤其在题目设计上,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客观题如选择题和是非题占很大比重,而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观题却相对较少。在阅卷方式上,由于很多学习效果评价采用人工阅卷的方式,这使得学生在提交答案后,其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 “慕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3.1 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慕课”教学模式强调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一点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蒋凯曾指出,在国际上,“慕课”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院校,而不是本科院校。因为“慕课”通过多样化的小视频向学生传送理论知识之后,还会进一步通过各种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后“慕课”还会继续跟进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2 教学内容优质全面,共享程度高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深化其知识结构、技能和态度,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独立的思想评论者,终身的学习者和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这一目标恰好与“慕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这使得“慕课”一经出现,就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改革的标杆。“慕课”所倡导的“三名主义”教学,分别代表名校、名师和名课,使得其教学内容优质。“慕课”教学内容全面,覆盖国内外顶尖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包含数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此外,“慕课”获取方式简单,共享程度高,学员只需上网注册,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轻松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全面的、共享程度高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满足高职学生对多种学习资源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3 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良好互动
“慕课”的大规模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无形的要求。在教学形式上为了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慕课”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且有许多小问题穿插其中,这就使得老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既要把握时间,又要将教学内容和问题有效地融入进去。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权使得老师在录制“慕课”时必须考虑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了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老师还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以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而有趣。由此可见,“慕课”完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授课、没有互动的缺点,线上课堂的“你提问、我回答”,学生也可充当“老师”角色回答线上问题,使得“慕课”成为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使师生关系走向民主、和谐。
3.4 及时的在线测试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反馈
“慕课”的一大特点是微课程与小测试的结合。“慕课”在每节课中都会穿插一些小问题和小测试,学生有选择回答或不回答的权利。当学生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以获取帮助。当学生作答且提交后,“慕课”会及时播放答案并进行讲解。如果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系统会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此外,“慕课”会系统默认线性学习顺序,学生在每个单位的学习情况系统也会做详细记录。当学生完成课程且成绩合格时,慕课会给学员颁发类似于结业证书的结业凭据。这种类似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和严谨的教学记录符合教学规律,使教学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 基于“慕课”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4.1 建设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想在高职院校发挥巨大作用,就必须与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分认定、课程设置和学籍管理等都要与“慕课”发展相适应。在学分认定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从各种“慕课”平台、不同学校所获取的教学资源,对其学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当学生结业之后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当然,随着学生在线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实践会相应降低,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忽视此问题。在学籍管理方面,通过将“慕课”引入到高职院校可以使其学籍管理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由于“慕课”会记录和管理每名学生的学习过程、练习过程和考试过程等一系列信息,学校可根据这些相关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4.2 实现全面性教学模式
“慕课”所包含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实现有形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可以对学员的无形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含专业理论基础)、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三块,可分别与“慕课”相结合实现全面性的教学模式。
基础通识课程和实训课程可采用传统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高职院校实际,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课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扩充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将“慕课”理念和传统精华融入课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实训教学中实训老师除了传统的当面指导外,还将各个操作环节做成 “慕课”,学生能够边操作边学习,就如同看着说明书操作,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实操技术。这一方面能解决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技术类高职院校有场地但缺乏有经验的实操教师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将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以“慕课”形式实现共享,保证各个学校实训水平的高标准。选修课可引进“慕课”做成“选修课程慕课库”,采用“慕课”方式,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最低修满学分即可。“选修课程慕课库”在丰富的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着认知取向和价值判断,这会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引导学员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认识世界和社会。从国外点击率排名靠前的“慕课”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往往是学术性与道德性的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结合、权威性与互动性的渗透。问卷回收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好学校的师资资源(如图5所示)。
图5 高职学生对“慕课”的选择倾向性
4.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是一种完全在线的教学模式,即学习者通过“慕课”平台学习一门课程,包括课程的讲解、练习、作业、测试和考评等[5]。但有研究者却表明完全的在线学习环境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孤立感和疏远感[6]。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老师在课堂上面讲,学生在课堂下面听,这不利于师生互动与学生疑问的解答。高职院校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混合学习”模式,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课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互动和答疑的场所,这是“未来教育”的曙光[1]。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吸收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完全在线教学模式的精华,一个技术强大的翻转课堂具有可扩展性和有效性,让学生逐渐变为课堂的主角,相比仿真教学而言,翻转课堂使用的差异化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翻转课堂的意愿调查样本中,选“十分愿意”的有61人,占比21.18%;选“比较愿意”的有 152人,占比 52.77%;选“无所谓”的有 48人,占比16.66%;选“不太愿意”的有 18 人,占比6.25%;选“不愿意”的有9人,占比3.12%。按李克特量表赋值,被解释变量平均值为3.8分,即总体上接近比较愿意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4.4 “慕课”和“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慕课”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微课程,是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视频纪录老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时长多为5~8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种,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多样;半结构化,容易扩充;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可见,“微课”的特征与“慕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慕课”是相同课程体系下的一系列微课的组合,“慕课”的发展能够为微课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因此,建立微课与“慕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及时收到他人(包括老师和学员)的评价,并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在本文的288份有效问卷中,236名(占比81.94%)高职学生承认与传统课程相比,其更倾向于选择“慕课”,可见“慕课”已经后发制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信息化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慕课”更是加快了对传统教学模式冲击的步伐[8]。高职院校只有抓住“慕课”这一教学变革机遇,吸收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发展,才能成为新一代的“狼”,才能在21世纪高等教育的“狼吃羊”式洗牌中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