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培育路径探析
2018-10-08冯梅,周谊
冯 梅,周 谊
(1.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重庆,402260;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是习总书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而全体社会成员中最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当属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迫切需要塑造良好三观的人群,因此,我们需要探寻出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路径。
人的心理不理性、不平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要未被满足造成的。运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使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毋庸置疑,是可以实现人理性平和心态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认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马斯诺认为人类还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需要,即认知、理解的需要与审美的需要。但这两种需要并不处于同一阶层发展系统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因此,《马斯诺人本哲学》里强调,没有必要在认知需要与意动需要之间采取绝对的二分法[2]。在陈琦、刘儒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将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引用为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基于对这七种需要的理解,结合大学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大学生的需要可尝试性地概括为四种基本需要,即就业的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学会选择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大学教育的功能,利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理性概念,可尝试性地将大学教育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定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目标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的职能是“正确地做事”,比如选个大学专业,深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结识新朋友,收获友谊和爱情等。这些事情,是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至于特定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则在所不论;价值理性的职责是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即“做正确的事”,比如学会选择,实现自我等,这些事情,在乎的是精神上的获得感,即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终极价值,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出什么后果,则在所不惜[4]。
将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马克斯·韦伯合理性概念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便形成了下面的“马斯诺需要层次、马克斯·韦伯合理性概念与大学生需要层次图”(如图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需要只是一个相对的划分,并不是非要处于某一阶层发展系统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化分。另外,在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没有必要采取绝对的二分法。正如熊川武教授所说,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能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动准则[4]。
图1 马斯洛需要层次、马克斯·韦伯“合理性”概念与大学生需要层次图
就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反馈来看,一般有这样的评价:“大学里的东西学来没用”“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我的大学生活是迷茫过来的”……因此,本文以培育理性平和心态为目的,从满足大学生四种基本需要入手,结合上图,探析培育路径。
路径之一: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属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缺失需要,属于大学教育工具理性层面,即“正确地做事”。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问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便是找个好工作。这一回答把大学教育当作一种获得文凭、谋取职业的工具,虽然不全面,但确实很实际,这也是由工具理性主义决定的。工具理性主义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教育需要的满足即是为了就业。很多大学生的家长的想法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合理的功利性,学生在大学里能获得知识、技能,能培养各种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是基本的、理所当然的。如果这一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有所抱怨。因此,历来大学都把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或技能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当然,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主要从知识与技能层面,给予培育和提供就业平台,并非直接给予就业岗位。我们曾做过这方面的实践,在计划经济年代,工作就是靠组织分配,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其合理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按计划分配工作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活我们的大脑,双向选择,在优胜劣汰中淘出人才、淘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大学要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提供丰富的知识,武装青年大学生,使他们毕业后,能学有所用,能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旦用好了大学的学习时光,是不会存在对大学甚至对社会有多大疑惑和怨言的。他们便会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大学,而不是在毕业后报怨,“大学里什么都没有学到”或者“大学里的东西学来没用”等等。
路径之二:满足大学生获得尊重和爱的需要
大学生获得尊重和爱的需要属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缺失需要,属于大学教育工具理性层面,即“正确地做事”。大学生已成年,比起中小学时代,渴望获得尊重特别是爱的需要更加强烈,有很多大学生还渴望拥有自己的爱情。因此有的大学生还戏称,大学是拿来谈恋爱的,在大学里如果没有谈过恋爱就等于没读过大学。虽然这也言过其实,但说明大学生处于爱与被爱的年龄段,憧憬爱情也是人之常情。他们从高中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了。他们对友谊,特别是爱情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同时,与人相处的能力需要在这个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大学教育一般对大学生的爱情持不反对、不支持的态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爱与不爱。但这种自由,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不稳定时期,一旦与某人发生纠葛,便容易失去理智,严重的大动干戈,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如马加爵事件、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跳楼事件,等等。因此,大学生需要获得老师、同学、社会的尊重和爱,而最重要的,还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对友谊、情感上迷路的学生谈心谈话、给予指引、心里疏导,使其走出困境,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大学生活、面对未来的人生。最好是在毕业多年后,还能对对双双,共祝母校辉煌。而不是在毕业后感慨“大学生活不堪回首”“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等等。
路径之三:满足大学生学会选择的需要
大学生学会选择的需要属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需要,属于大学教育价值理性层面,即“做正确的事”。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上未经过社会历练,很多还不懂得做选择。大学不仅教人智慧,更要启发智慧,使学生会做选择,并能在乱局中保持定力,无问西东。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青年的舞台更宽广,拥有更多的选择,但选择多了也并非全是好事,反而成了前进的障碍,犹如前面叉路口多了,不知哪条路适合自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予以指引。这种指引,并非特指某人,有可能是某事、某物等等。比如某个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说出了恰当的话。而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在这些人、事、物中有所悟。这种选择能力的培养便是一种隐性知识,也就是缄默知识①,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永生难忘。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所倡导的大学教育一样: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5]。如果学生不懂得选择,便不能理性平和地对待各种挑战,有的在大学里或者在毕业后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因此,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关切,给学生打造美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用更具有表达性和交流性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宝贵的大学时光学会做选择,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积极阳光地面对社会,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定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而不是在毕业后抱怨“我的大学生活是迷茫过来的”。
路径之四: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需要,属于大学教育价值理性层面,即“做正确的事”。这一需要,虽是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顶层最难实现的一种状态(马斯诺发现总计不会超过1%),但每个人都在为此奋斗,每所大学总会有那么些人就能做到。这样的人才,一所大学有那么一两个就足以托起该校的风气,是大学里的精神、灵魂,这种人才,是有着满腔家国抱负的知识分子,有着很强的利他性。欲要门庭显赫,必先读书;欲要光宗耀祖,必先保家卫国。大学培养的就是有学问并能担当国家重任之人,同时学校也为该校有这样的学子为荣。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回到教育的初心,那就是教育应时时、事事、处处充满爱,将爱的教育洒向每一个角落,说不定哪一天,在你不经意间,便收获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样的学生,已经有了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会抱怨他的学校环境有多差、食堂饭菜有多么难吃……反而他会感谢当年艰苦的大学环境,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因为他学会了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延安梁家河插队一样,七年的插队生活,让他品味了人生、学会了坚韧、获得了知识、知晓了民众的疾苦,他认为最宝贵的时光就是那七年的插队时光,注定了他人生过后的轨迹。想想当年国难当头的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多少大师级的人物。学生有迷茫和彷徨时,需要指引,这种指引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比给予平台更重要,一旦参透,便能以理性平和心态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创造辉煌,实现自我,获得幸福。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从满足需要开始,也就是增强其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一旦形成,学生自然便有了理性平和的心态。而学生的获得感,并非学校直接给予工作,直接给学生提供安稳的学习条件和谈恋爱的环境,直接给学生做选择,直接给学生加官进爵……而是教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即会谋生;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师生观、爱情观……即懂得爱与责任;教学生做适合自己的选择,即会选择;教学生懂人间大爱,即促进自我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需求并未包括大学生所有的需求,只是几个典型的需求而已,以上几条路径,是大学教育所要努力去实现的,每一条路径可独立也可联系在一起。当然理想的大学教育能满足以上所有的需求最好。但由于受教育群体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人都期望或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很多人只希望自己的大学能学有所用,懂得选择就可以了。无论怎样,需要被满足,有了获得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了信任,便有了理性平和的心态。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培育一位理性平和心态学生容易,要培育一批理性平和心态的学生,就有了难度。只要大学教育做好立德树人之本分,集全体社会成员之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性平和心态的学生将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光发热。
注释:
①缄默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