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发展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8-10-08

关键词:金融业效率金融

徐 璋 勇

(1.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问题提出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之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和核心,在这种背景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主题。

自从1992年我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一是金融业由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在内的现代金融,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金融规模快速扩张。2006~2017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34.6万亿元增加到167.7万亿元,净增加了3.85倍;M2/GDP比值由1.68提升到了2.0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由41万亿元增加到250万亿元,净增加了5.10倍;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从34.81万亿元增加到169.3万亿元,净增加了3.86倍;各项贷款余额从23.85万亿元增加到125.6万亿元,净增加了4.27倍;保险机构保费收入从5641亿元增加到36581亿元,净增加了5.48倍;股票市场年末市值由89403.9亿元增加到567475.37亿元,净增加了5.35倍;而同期名义GDP由20.94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净增加了2.95倍①。可见,无论从那个指标看,我国金融业的扩张速度均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三是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由基于分业经营的“一行三会”监管体制改革到基于金融混业发展趋势组建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及下设的“一行两会”,标志着我国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框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快速的金融总量增长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但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之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也必然要从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因此,从金融业的本源出发,对高质量的金融发展进行界定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与客观评价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实现金融业回归本源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1.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与研究综述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J.G.格利、E.S.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其研究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论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此后,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为研究主题的金融发展理论,获得了不断的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从其诞生,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一是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着这三个命题,先后形成了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论”,以罗纳德·麦金农、J.G.格利和E.S.肖等为代表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以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为代表的“金融约束论”,以罗伯特·C·默顿和兹维·博迪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论”,以周小川为代表的“金融生态论”和以白钦先为代表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发展的内涵及发展水平度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机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等。

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化进程相伴随,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成为金融领域持久的热点。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验证研究,其核心在于通过选取样本(包括国家、产业、企业等),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计量检验。20世纪80年代的计量检验,主要是对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研究结论的佐证,其中大多数实证研究结论都肯定了“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的科学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金融发展确实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而且明确区分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决定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制度因素。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宏观层面,以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如:King等从金融功能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1];Levin等对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2];Rousseau等对金融中介体对实际经济活动作用的研究[3]。二是从中观层面,即产业层面进行的研究,重点分析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解释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如:Rajan等对金融发展与产业规模及产业集中度关系的研究[4];Neusser等对经合组织中13个国家制造业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5];Fisman等对金融市场发展对产业成长性关系的研究等[6]。三是从微观层面,即从企业层面进行的研究,重点通过企业数据的分析,研究国家法制体系、商业环境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由此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2)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内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逐步热了起来,但主要是对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在中国的验证性研究,研究的主题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一是以国家为对象,从国家层面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等对宏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收入分配、农村经济增长、企业改革的影响。如:易纲 、赵志君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7-8];林毅夫等对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9];冉光和对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10];王定祥等对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研究[11];张成思等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12]。二是以经济区域为对象,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并从金融发展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如:唐旭对于中国区域间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性进行的研究[13]。殷德生对中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发展的研究[14];周立基于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15];唐松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东、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16];安强身等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17]。三是从金融市场、金融行业角度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如对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等。四是对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如王睿等对西部农村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率的研究[18],徐建军对中国各省域农村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研究[19],杨希等运用超效率 DEA 和 Tobit 模型对西部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熊晓炼等对西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21]。

(3)关于金融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更加注重有质量的增长,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其发展质量问题也自然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之中。目前关于金融业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金融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目前对于金融发展质量给出明确界定的文献非常零散,其中有一些文献具有代表性,如:任保平等将金融业增长质量界定为“金融业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升、稳定性的增强和风险性的降低”[22];扶明高将金融发展质量分为整体金融业的发展质量与单个金融企业的发展质量,其中将整体金融业发展质量界定为“九性”,单个金融企业发展质量体现为“十性”[23]。二是关于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如:任保平等构建了包含金融业规模、金融业结构、金融业效率、金融业稳定性、金融业风险性五个方面共计15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2年数据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分析[22];孙志红等从金融业规模、银行业指标、证券业指标、保险业指标、金融对经济的促进等5个维度提出了包含13项指标的金融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不同区域金融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24]。另外,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提升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2.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金融发展理论从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论”,以罗纳德·麦金农、J.G.格利、E.S.肖等为代表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为代表的“金融约束论”,以罗伯特·C·默顿和兹维·博迪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论”,到以中国学者周小川为代表的“金融生态论”和以白钦先为代表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客观地说,直至“金融功能论”,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解释金融业的自身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单向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反向关系阐释不多,更没有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中阐释发展问题。“金融生态论”的提出,实现了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视角的转化,即:将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从金融业内部转向了金融业外部,重点研究影响金融发展的环境因素,为实现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更是将金融发展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稀缺性战略资源为基础,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将金融发展从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包括发达国家的所有国家,阐释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指出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金融效率,而金融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金融效率高低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协调程度。这为新时代下确定金融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发展原则及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实证研究方面,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研究范围涉及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层面到区域层面、从金融业整体到具体各行业,研究内容涉及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收入分配、新型城镇化、贫困减缓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为推进金融改革、实现金融稳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及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关于金融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概念提出阶段,研究文献极少,关于金融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和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观点都还比较零散,缺乏共识。特别是在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更多的还局限于传统的金融发展观,即侧重于金融发展的数量表现,而对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程度的衡量还比较欠缺,难以满足金融实现有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论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还是对推动有质量的金融发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金融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它作为一个产业,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金融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发展的脆弱性与高风险性是其内生的行业特征,特别是金融发展不当对经济产生的巨大破坏性,使得金融发展过程中始终要以风险管控为基本前提。因此,依据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特别是“金融功能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我们将金融发展质量提升界定为:金融规模扩大、金融结构优化、金融效率提升、金融稳健性增强以及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规模是保证金融发展质量的基础。金融规模可以划分为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其中绝对规模指金融发展相关指标的绝对数量,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实力,相对规模指主要金融指标数量占社会经济总量的比值,反映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以及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金融规模的扩大不仅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体现,也是保障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金融业的本源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这种服务体现在提供融资、支付结算、管理风险、宏观调控等多个方面,有一定的金融发展规模才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全面且有效的支持。

金融结构是保证金融发展质量的条件。金融结构指金融业各部分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用以反映金融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的协调程度。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行业结构、金融主体结构和融资结构等。优化的金融结构意味着金融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间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这是保证金融业高效运转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金融效率是金融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效率反映金融系统对金融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状况,高的金融发展质量首先表现为金融业的高效率。金融效率的衡量要依据金融业的基本功能来确定,如银行业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动员闲散资金并转化为投资;证券业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市场融资,实现资金的高效率配置;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风险的分散及补偿机制,保证参与保险的经济主体或产业的经营稳定性。

金融功能是衡量金融发展质量的核心。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功能就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这种支持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性功能;二是资源配置功能;三是扩展功能。显然,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源来讲,金融功能的充分发挥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金融稳健性是金融发展质量的必备条件。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保持良好的稳健性不仅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功能得以发挥充分的首要前提。因此,良好的稳健性是金融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

可见,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功能、金融稳健性是金融发展质量的五个核心内容,也是评价金融发展质量的五个维度,任何一个维度的发展缺失或发展不足,都会构成金融发展质量的瑕疵。

四、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述对金融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对金融发展质量的评价包括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功能及金融稳健性五个维度。

1.金融规模衡量

金融规模包括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在具体的衡量指标上,绝对规模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指标:一是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其中的金融体系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二是银行贷款余额,反映银行业的发展规模。三是股票市值,反映证券业发展规模。四是保费收入,反映保险业发展规模。

相对规模采用三个指标:一是M2与GDP的比例,反映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二是金融相关率(FIR),即金融资产总额与GDP的比例。从严格意义上讲,金融资产总额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额、证券业资产额、保险业资产额、信托业资产额等,但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金融资产总额可用银行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场市值、债券市场市值等的和来代表。三是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例,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情况。

2.金融结构衡量

金融结构从不同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衡量指标,如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行业结构、金融主体结构和融资结构等。考虑到金融业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来满足经济主体之间的融资需求,为此,可以用以下两项指标反映金融结构:一是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额的比例,用以反映融资结构;二是非银行金融资产总额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用以反映金融行业结构。

3.金融效率衡量

金融业效率分为金融业总体效率以及金融各行业效率。其中金融行业效率又分为银行业效率、证券业效率和保险业效率。

(1)金融业总体效率。用三个指标衡量:一是银行信贷资金边际产出率;二是金融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储蓄投资转化率。

(2)银行业效率。用两个指标衡量:一是居民储蓄率,反映银行的资金动员能力;二是贷存率,反映银行的资金转化能力。

(3)证券市场效率。用两个指标衡量:一是居民股市参与率,反映资本市场对居民的吸引力;二是证券化率,反映经济发展的证券化程度。

(4)保险业效率。用保险赔付率衡量。

4.金融功能衡量

金融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性功能;二是资源配置功能;三是扩展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金融功能的发挥程度进行衡量:

(1)金融的基础性功能。金融的基础性功能是金融与生俱来的功能,这就是完成支付和完成借贷,分别称之为“金融服务功能”和“金融中介功能”[25]。在此,我们用以下三项指标来衡量:一是金融服务覆盖率,即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二是金融服务使用率,即人均从银行获得贷款额与人均GDP的比值;三是保险密度,即当年保险收入/当年人口数。

(2)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是金融业通过金融活动的进行,实现金融资源在行业、部门、地域之间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金融的根本性功能,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用以下三项指标来衡量:一是债务投资转化率,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贷款、债券筹资额之和的比例,用以反映通过债权工具的融资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二是银行贷款非国有化率,即非国有经济单位获得银行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反映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情况;三是股市融资非国有化率,即非国有控股企业股市融资额占当年上市公司融资额的比例,反映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

(3)金融的扩展功能。金融的扩展功能是金融的衍生功能,即金融通过基础性功能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全面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科技创新、环境改善及有效减缓贫困等多个方面。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的衡量。可以采用两个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的金融弹性,即GDP增长率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反映金融业增长对GDP增长的推动率;二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金融弹性,即居民收入增长率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反映金融业增长对居民收入与福利改善的贡献率。

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升级的衡量。可以采用两个指标: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与金融业增加值的比值,反映金融业发展对产业主体成长的促进作用;二是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金融业增加值的比例,反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

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支持作用的衡量。可以采用两个指标:一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费用支出与金融业增加值的比例,反映金融发展对科技研发投入增加的影响作用;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金融业增加值的比例,反映金融发展对科技产出的影响作用。

金融发展对环境改善的衡量。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应在此方面有所担当。对此,可以采用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例来衡量。

金融发展对于缓解贫困的衡量。扶贫脱贫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各行业及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虽然致贫的根源有多种,但人均收入低、生活困苦、资本短缺是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金融业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通过融资,突破资本短缺瓶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助力脱贫也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在此,采用两个指标对金融发展缓解贫困的作用予以衡量:一是贫困发生率;二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5.金融稳健性衡量

现代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等,各行业都具有自身特点。在金融业日益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任何一个行业爆发危机,都会通过波及效应对其他行业以及整个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对金融业稳健性的衡量理应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等全部纳入其中。

银行业稳健性。可以采用三个指标衡量:一是资本充足率;二是不良贷款率;三是拨备覆盖率。

保险业稳健性。可以采用三个指标衡量:一是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即保险公司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二是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三是成本费用率,即营运成本占当期保费收入,反映保险公司成本控制情况。

证券业稳健性。可以采用三个指标衡量:一是上市公司盈亏率,即当年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数量之比,反映资本市场基本面稳健性情况;二是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比率,反映经营机构稳健性;三是股票市场价格指数波动率,反映股票市场稳健性。

信托业稳健性。可以采用两个指标衡量:一是信托风险率,即信托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二是非标资金池信托资产占信托资产总额的比率。

关于金融发展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金融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本质特征,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现代经济市场运行核心的金融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中之重。目前学术界对于金融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概念提出阶段,内涵界定远没有达成一致,对于金融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的文献也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于金融发展质量的界定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基于理论分析后的一个初步探索,科学与否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论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构建的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即是以一个国家整体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作为评价对象的,而金融发展质量在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的评价会有所不同,评价指标体系自然会有差异。比如,我国资本市场是全国统一性的,本文提出的对证券业稳健性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显然不适应于对区域证券业稳健性的评价。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区域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另外,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涉及到多个维度与多个指标,各维度、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如何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等,也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05-2017)整理计算所得。

猜你喜欢

金融业效率金融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P2P金融解读
PYRAMID PAINS
跟踪导练(一)2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