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2018-10-08

关键词:进口贸易产品

余 子 鹏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2015年货物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39586.4亿美元、顺差5945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2014年达到6043.4亿美元,但逆差为1599.3亿美元①。当前,国际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传统优势丧失,发达国家感到收益逐渐缩小,迫于他们国内就业和竞争压力纷纷祭出保护主义大旗。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关闭其市场,发展中国家被迫或者主动开放自己国内市场——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期望以市场换取技术。然而,对于顶尖的核心技术,西方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撒手的,甚至构建联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封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许多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层次,亟需供给结构升级和优化。面对西方国家掀起的反自由贸易逆风,我国将如何应对呢?本文分析我国货物、服务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结构,揭示我国经济的供给、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挖掘我国经济的供给潜力和方向,扩大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提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对策。

二、我国贸易竞争力演变及结构现状

从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库收集我国和世界历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通过测算我国各类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相对贸易优势(RTA),分析主要货物贸易状况,计算进出口同类产品价格比率及服务进出口差额。

(一)各类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000~2014年,在17个大类货物贸易产品中,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见表1。

(1)比较具有优势的8类货物是低端制造业和纺织品等,如低技术制成品、钢铁、机械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纺织品和服装等。其中,电子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纺织品和服装等4类产品的RTA指数大于1,其国际竞争优势较强,其余4类货物产品的RTA指数小于1且有些接近于0,仅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

(2)处于竞争劣势的9类货物是第一产业、基础原(燃)料和高端制造,如农业产品、食品、能源和矿产、化学品、医药、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交通设备、汽车产品等处于竞争劣势。在2000~2014年间,能源和矿产、化学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交通设备和汽车产品等5类产品RTA取值长期为负值,一直处于竞争劣势;农业产品、食品和医药由早期的微弱竞争优势变为劣势。

表1 中国大陆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数(RTA)

注:我国贸易产品竞争力计算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数据库。

(二)各类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差额状况

根据我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数据,计算2000~2014年间我国各类货物的进出口差额与货物贸易差额的比率(见表2)。

表2 中国大陆各类商品贸易差额(出口/进口)与贸易余额的比率 单位:%

注:各类货物贸易数量及贸易差额计算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数据库。

(1)低端制造和低价值产品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对外商品贸易顺差最高的是制造业,其顺差占我国商品贸易总顺差的90%以上,其他各类商品贸易顺差占比从高至低依次分别是:机械设备、办公和电信设备、电子通信设备、服装、电子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纺织品及钢铁产品等。

(2)第一产业、矿产和能源及高技术制成品存在巨额逆差。按照贸易逆差从大至小顺序的商品类型分别是:原油与矿产类、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类、农产品、化工产品、食品和汽车,这些货物进口金额远大于出口金额。除了资源矿产外,农产品和食品进口日益增多,并且进口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农业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稳定的战略不能动摇。在工业领域,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化工业、汽车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是当前亟需提升的产业。

(3)存在贸易顺差的货物大进大出,高端制造品大进小出。近年来,进口金额占总进口比例较大的货物是:制造业、机械和交通设备、办公和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化工品等。在贸易中存在大进大出的是制造业、机械设备、办公和电信设备;在贸易中表现为大进小出的货物类型是成品油、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化工品、汽车、交通设备等。

(4)一些高端制造产品和配件只有进口,极少出口。医疗仪器和器械、飞机、小轿车、电视显像管、装有引擎的汽车底盘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配件,只存在进口而极少出口。

(三)主要货物进出口单价及其数量

在出口、进口均有较大数量的产品中,分析其价格比率,可反映我国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优劣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交易产品价格受供求状况影响,产品价格也是商品质量高低的体现。对于同类产品,技术水平、质量高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反之,技术水平、质量低的产品价格较低。2009~2014年间我国主要产品进出口价格比率见表3。

表3 中国大陆主要货物进出口单价的比率(进口单价/出口单价) 单位:%

注: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6)》主要货物进出口总金额与货物总量计算而得。

(1)我国农业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比同类进口产品价格高。粮食、食品、锯材出口单价远高于同类产品的进口价格;近几年来,棉花出口价格也变得高于进口价格;原油和成品油、未锻造的铜及铜合金出口价格等也略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

(2)工业制成品和工业材料的进口价格远高于出口价格。如钢材、铜材、电话机、电视机、汽车等进口价格都高于出口价格,甚至是出口价格的几倍。

(3)装备制造业产品、医药品进口价格远远高于出口类似产品的价格。高端制造业和生化品的进口价格远远高于出口价格,如在2014年,金属加工车床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248.98倍,医药品进口单价是出口价格的11倍以上。

(四)我国服务贸易格局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巨额逆差,服务产业结构不均衡。在1982~2014年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200倍和80倍,服务贸易由1982年的顺差6亿美元,变为2014年逆差1599亿美元。在12大类服务贸易中,2014年只有建筑服务(105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99亿美元)、咨询(166亿美元)、广告(12亿美元)和其他商业服务(97亿美元)等5类服务存在顺差;我国其他7大类服务贸易则存在巨额逆差,如2014年,旅游、运输、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权费、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及电影音像的逆差分别为1079亿美元、579亿美元、220亿美元、179亿美元、9亿美元、7亿美元②。

三、贸易格局透出经济结构问题

货物、服务贸易涉及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透过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价格比率及主要货物、服务的进出口差额,反映出我国经济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产业及其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下降。我国第一产业由改革开放初期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转变为竞争劣势,食品在21世纪初也变为竞争劣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第一产业投入相对不足,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质量下降,第一产业资源流出且土地配置效率低。第一产业及其产品是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人口众多,第一产业发展滞后必然阻碍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2)制造业贸易有大量的顺差,但仅控制低附加值环节,对国外技术和零部件依赖大。我国制造业出口数量庞大的低价产品,如日用工业品、电子产品,进口大量的中高技术、高价值的产品,或者进口大量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同时,我国进口化工产品和原料、化肥和农药、医药产品、医疗仪器和器械、集成电路、电视机显像管、制冷压缩机、带引擎的汽车底盘等高价值、高技术产品数量逐年增长,进口金额不断攀升。许多工业产品,甚至呈现两头在外——即关键零部件供给依赖国外、出口销售市场依赖国外的状况。进口的工业产品大多是高技术、高价值、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配件,在国际市场其需求弹性小、竞争力强;出口的是低技术、低价值产品,可被替代性高、需求弹性大且竞争力弱,容易遭受反倾销。

(3)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利用开放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逐渐步入艰难阶段。装备制造、医疗仪器和器械、飞机动力、高性能材料等领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杀手锏和压舱石,是它们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西方国家构建联盟遏制我国获取这些先进技术,如精密车床、医疗设备等,每年我国耗费大量外汇采购,却仍买不到最先进的产品,更难以买到核心技术。如果一旦遭遇贸易制约或者军事封锁,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国家民生和经济运行,迫使我们付出极高的代价。

(4)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缺乏、经营理念落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我国建筑服务、计算机服务、咨询服务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形成微弱顺差;但是旅游、运输、专有权使用和特许权、保险和金融等却处于明显竞争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巨额逆差。我国旅游业景点建设雷同,有些地方旅游交通状况较差、旅游信息渠道不畅、经营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总体上有待提升;旅游、运输和保险业的高端人才缺乏,运输保障水平和经营管理理念、保险和金融服务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分工及收入分配的要素作用机制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不仅存在产业间分工,而且深入到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和零配件分工,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则配置到相应的产品生产环节和零部件生产中。

国际分工中生产要素作用差异化。生产环节和产品市场竞争受制于不易被替代的生产要素,如核心技术、材料以及销售渠道,数量众多且易被替代的生产要素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国际分工中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差异悬殊。经济发展和各产业链条延伸,传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的收入分配地位日渐式微;技术在国际生产中处于控制地位,在收入分配中占据绝对优势并获取高额的附加值,而其他要素则处于从属地位,通常只获取极低的收入。

不同国家或企业产业控制能力差异化。基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发达国家凭借核心技术或技能,在国际分工中控制着高价值环节,甚至控制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布局及销售渠道,实行攫取最高利润的饥饿营销,处于经济价值链的上层,而且发达国家有充足的研发资金来更新和创新技术,继续维持其技术垄断地位和收入分配格局。反之,在发展中国家,各种生产要素通常仅获得维持要素自身再生产成本的收入,如果不能对研发进行合理投入就难以解除技术的疑难和困惑,始终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处于经济价值链底层,陷于“中等收入陷阱”中。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国际贸易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置换,获取互补性产品和服务、技术、资源等,其前提是自由贸易和无交易对象限制。除了少量的补偿贸易以外,国际贸易更多地以货币为媒介,获得对方的货币收入,期望得到产品、资源和技术,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希望获得先进的资本和技术。然而,核心技术和资本品是发达国家垄断国际分工和分配收益的工具,市场换技术只适用于低层次的技术和资本品。于是,发展中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创造的巨额财富换取对方的货币,在持续增发的背景下不断贬值,却难以通过贸易获取先进技术、资源用于国内建设。一国创造财富技术水平和有效产出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是该国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切合自身建设实际,围绕经济发展目标,采取合理的国际贸易战略。

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

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反自由化趋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针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现状,为稳定经济发展,挖掘内部潜力和开拓外部市场必须并重,对于核心技术和主要产品,只有依靠本国力量进行突破。为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限制,化解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面临的技术困境,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从政府、区域、产业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完善信息、政策等公共服务,激励市场竞争,促进创业创新

(1)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经济信息分析与发布,让企业及时了解各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优化科技体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投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向技术、产品转化;引导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和进口量大的产品的技术,调整供给过量、竞争力下降的产品。

(2)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有效竞争。在国内市场上,许多产品比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价格高得多,如汽车、电器等耐用制造业产品,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有效竞争;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竞争,为企业经营提供融资便利和信用支持,提升金融配置效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减少企业的准入限制与经营成本;破除区域、行业垄断,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实施产品标准化和技术零部件专业化分工,依靠合理竞争降低产品价格,促使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

(3)维护创新者利益,培育创业和技术创新风气。健全专利等法律保护,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技术人员合力攻克关键技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优化产业政策,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引导民众创业和产业技术创新,降低创业、创新和企业经营成本。

(二)实现投资区域和销售市场多元化,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可以利用区域资源成本和发展程度差异构建完整的产业环节链条。我国许多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产品层次分布雷同,在对外贸易中树立本国品牌意识不强,销售市场较集中,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为应对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品需求不足,在投资和市场销售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实现多重目标:一是抑制经济发展的土地、人力成本过快上升,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过渡机会;二是提升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地区均衡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2)拓宽投资和贸易渠道,实现投资和销售市场多元化。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需要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全方位拉动,拓宽国内投资地区,延伸产业链条,合力攻克那些关键的高价值产业环节,减少对国外技术和零部件的依赖;吸收和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收购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或者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实行投资、市场开放与技术转让相结合,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量培养对外投资、贸易人才,实现投资与贸易的区域、产业多元化和产品多层次化,预防对外投资和贸易的风险。

(三)加强重点产业投入,攻克瓶颈技术,实现我国技术全面升级

(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投入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的基础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恶化,农产品进口量十分庞大。农业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不能自由组合配置,特别需要改革土地制度,这是增加农业投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2)激励工业企业合力攻克核心技术,彻底改变产业技术和主要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许多制造业没有控制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如汽车发动机、医疗设备和器械、集成电路、高端化工产品和材料、高端金属加工车床等,难以在国际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进口耗费大量外汇,而出口产品中包含大量原材料、零部件在内的价值又非我国所得,在销售环节丧失主动权,失去品牌价值,每年支付巨额的特许权和专利权使用费。因重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周期长、投资大,我们必须组建国有研发机构和企业进行攻坚,避免省际间产业布局雷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的层级,才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旅游、运输、保险和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质量。我国每年大量民众出境旅游,吸引境外游客却相对较少,需要改善交通设施和出入境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山川景点建设,实施可持续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自身发展与国民休闲观光相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育国际运输、保险人才,增强竞争和服务理念,提高运输设施、保险技术和经营水平,以扭转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连年上升的不利局面。

注释:

①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6)》。

②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量及差额计算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数据库。

猜你喜欢

进口贸易产品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贸易统计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