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行为评估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引导个案

2018-09-30李婷婷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李婷婷

摘 要: 引导个案简要介绍了功能行为评估,并用此模型的三个操作步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个案引导,包括收集ABC数据,探索行为背后的功能或目的;支持新行为替代攻击性行为;反思个案引导的效果。

关键词: 功能行为评估 幼儿教育 攻击性行为

一、功能行为评估的简介

功能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FBA)是一种寻找儿童挑战性行为持续出现背后目的或功能的方法。例如儿童打断他人、取笑、闲聊、打人、撒谎、抱怨、不礼貌和咬人等挑战性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应该超越行为本身理解它,因为所有行为都存在于环境或情境中,所以FBA考虑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正常的正面引导策略可以有效地影响儿童,但对有些儿童却无效,他们的挑战性行为使他们很难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FBA帮助具有挑战性行为的儿童。

FBA的实施包括三个步骤:1.收集ABC数据(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即先前事件-行为-结果),澄清儿童行为的性质和背后的目的。2.支持积极行为,帮助儿童挑战性行为的改变。3.反思积极行为替代挑战性行为的计划是否有效。

二、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引导

攻击性行为指导致他人出现身体上或心理上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主要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身心健康,如不及时矫正会影响日后成长,延续到青年和成年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一) 收集关于安安(化名)ABC数据

对安安的持续性观察中,发现安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由于游戏材料、游戏权利而产生冲突。在观察的10次区域活动中,安安共出现8次攻击性行为,其中7次是主动攻击;在攻击对象中,同伴男生出现5次,同伴女生出现1次,实习老师出现2次。

ABC数据举例如下:

分析发现: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境A——当他人出现和安安意见不一致,或因游戏材料、游戏权利产生矛盾与冲突;具体行为B——用语言恐吓、威胁他人,或运用工具材料或直接用肢体攻击他人;行为结果或功能C——安安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功能,一是通过攻击同伴会服从或退缩,使自己得到想要的物品或权利,从而满足游戏需要。二是满足受关注的需要,虽然更多的是消极关注,教师或同伴对其行为进行言语批评。这样的结果是安安需要的,更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支持新行为

通过观察及教师访谈,发现安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很多。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有:情绪不稳定,脾气急躁,易被激怒,遇事稍有不顺易大发雷霆;其次易冲动,自控能力弱;同时自尊较低、缺乏社交技能等。家庭因素有:祖辈的“溺爱型教养”与父辈的“专制型教养”的双重教养模式,导致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平衡的家庭环境中,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倾向。

针对上述原因,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认知训练,提升同理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然而幼儿会继续攻击受害者。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在伤害别人时没有感到羞愧或不安。培养同情心最关键的就是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这样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安安同理心的培养,关键在于让他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意识到攻击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2.加强交往技能的练习。处理矛盾与冲突让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社会技能。当安安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使用冲突解决五指法,在不同的冲突情境中支持他解决问题。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经过多次实践强化,为安安日后独立协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建立自控能力完全依赖外部控制约束是不可能的,必须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安安自我控制的方法。比如在对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不能忍受时,可以离开一会儿,让双方都冷静,而不要用打骂人的方式;提醒并鼓励安安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从而避免冲动行为。

4.帮助合理宣泄情绪。在安安产生不良情绪后,教会他用合理宣泄替代攻击。如引导安安在适当的场合喊叫或痛哭以发泄积郁的情绪,或迁怒于无价值的物品;用有趣的其他活动来转移不良的情绪,比如玩黏土游戏时拼命地挤压、摔打,在模方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都有利于幼儿把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5.家园合作,共同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影响关系极大。要预防和矫正攻击性行为,必须加强家园合作,密切联系家长,及时沟通信息,并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家庭的教养模式和氛围对安安成长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安安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家长认识和培养安安的交往能力,让孩子体会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家庭的温馨。家长可时常让安安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到别的小朋友家里玩,以此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安安掌握交往技巧,还能使孩子广泛接触社会。

(三)反思

支持新行为并经过多次练习后,可以评估引导的效果,主要思考以下问题:

1.当出现攻击事件时,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冷静客观地处理。当安安出现攻击行为时,进行了及时干预和制止并公平公正、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幼儿间的矛盾,先了解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主动攻击行为和被动攻击行为加以区别对待。

2.生活中,是否善于发现积极因素,尤其是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使其积极行为得到强化。经常表扬奖励安安出现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因为对其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正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抑制,安安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

3.是否经常与安安交流沟通,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攻击性强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因此仅进行批评和惩罚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沟通。当安安发生攻击性行为时,耐心倾听他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沟通认识,并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掌握社会规范、疏导不良情感。

4.经过多次练习新行为后,安安的攻击性行为是否降低。在引导中本着“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的思想,接纳安安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后,安安做出攻击性行为的频率确实降低,亲社会行为增加。

参考文献:

[1]Marian Marion. Guidance of Young Children[M].Pearson,2009:299-303.

[2]王叶,张莉.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理论解释与影响因素分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7(01):6-11.

[3]趙青.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02-102,62.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