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载体创新
2018-09-30秦峰
秦峰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什么内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推进育人体系的焦点。本文从管理育人角度着眼于学生工作视域,探讨以“五大”育人模块为主体,以“十二个”育人载体为依托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构建高校学生管理育人的内容和机制提供意见。
關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管理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长期实践中,除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外,高校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还承担了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学生工作领域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的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经过近年实践探索和运作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校学生工作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载体。
一、塑造理想人格,引领正确方向,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者,本也,做人做事的第一位是崇德修身。陶行知说:“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德,学问越大,社会危害越大。”习近平同志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支撑就难有立足之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争做优秀共青团员和德行标兵,把正确的认知、自觉的养成、积极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做合格共青团员。开展“一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劳动意识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深化理解学校“三风一训”文化内涵,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争做德行标兵。开展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感恩励志教育,“三节”“四德”“法制”教育等,教育学生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律,引导学生做有道德的大学生。
二、培养良好习惯,涵养高尚品行,强化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实践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持久地训练一种行为就会自然成为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养成大学生将终身受益。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以怎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涵养行为操守,实现外在美与内心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践行镜子工程。文化环境是折射大学生素养的一面镜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提升宿舍文化内涵;举办文明班级创建活动,提升班级文化水平;开展文明社团创建活动,举办高尚、高雅、高品的社团活动,传播优秀文化、传递文明风尚,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塑造形象工程。言行举止是一个人的形象,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实践《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讲规矩、重操守、守时间、崇正义;学习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学习实践宪法、法律、法规,增强公民意识、安全意识,尊重法律权威,提高大学生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了解社会团体组织的运行程序,增强学生的契约意识、责任意识等。
三、培育高尚情趣,保持青春激情,开展健康生活教育。
健康生活不仅讲究卫生,注重保健,生活有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理念,让健康改变生活,让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身心愉悦、生活幸福。身心和谐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协调好身心关系保持身心健康,还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这些关系需要培育健康的情趣,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在实践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要素,引领大学生培育兴趣爱好、结识良师益友、阅读经典书籍、参与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培育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喜好,并自发自主地追求某一事物情绪体验,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在轻松与严肃间达到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并鼓励支持学生坚持爱好特长,举办各类兴趣培训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帮助引导没有明显爱好的学生发掘优势,在运动、音乐、阅读、摄影、书法、演讲、主持、集邮、工艺制作等领域找到爱好培育特长。学生一旦拥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就会主动走进一个群体、融入一个团队、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交流切磋技艺中增进情感交流,接受群体文化熏陶,缓解学习生活压力。
结识良师益友。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在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当你需要帮助时,他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就是人生益友。举办学术交流、舞会、论坛、报告会、志愿者行动等各类社交活动,帮助学生结识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有影响的朋友,通过交往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学习上鼓励支持,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在困惑时相互解忧,在喜悦时彼此分享。结识知心朋友、良师益友,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增强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减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阅读经典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助于人拓宽知识,有助于人融入社会,读书不仅能改变命运,而且能陶冶情操。举办大学生读书节、读书交流会、经典书籍推荐会等活动,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经典书目,分享学生读书心得,检验学生读书效果,教育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创建文学社、记者团、学校学报、期刊等,给学生提供写作创作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教育引导学生放下手机、捧起书籍、走进图书馆,通过读书充实学生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學生的自信心。
加入社团组织。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阵地,它反映和体现着广大青年崇尚科学、追求新知的激扬青春,创造和渲染了高校的文化氛围。鼓励并支持学生组建综合性社团、理论性社团、专业性社团、文体性社团、新闻性社团、服务性社团等,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真情奉献,实现自我价值。大学期间,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组织,在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组织领导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四、掌握专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创新创业就业教育。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紧密贴近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开展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在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上奠定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进而带动学生就业。
参与技能竞赛。教育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实训室、走进车间,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全面熟练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院校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开展制作发明创造等,在竞赛中洞悉专业前沿最新动态,展现学习实践综合能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学促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拓宽专业社会视野,提升学习与创新创业技能。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某一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专业设置要求、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拓展需要和自身的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或兴趣拓展的职业资格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坚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学促管,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
五、提升综合竞争力,保证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教育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的知识、技术、能力方面随着职业岗位变革、职业环境变化、社会需求不同而不断调整适应并胜任职业需求的永续发展。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能力构成等要素,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步入社会能够尽快适应环境投入工作。在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多样化的今天,高校着重加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能力,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主动接触社会、调节自我、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投身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业时间和节假日,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开展重大赛会、扶贫助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学雷锋青年志愿者、义工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社会活动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选修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认知、文化共识和精神素质的教育,重在强调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理性思维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调整优化通识教育课程,适度增加通识教育的课时和学分,认真组织实施教学,提高课程质量。亦可设置网络通识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灵活自主地选修网络通识课,通过网上听课、练习、完成作业、考评等完成通识课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优化、学科专业互补、兴趣爱好拓展、文化艺术交融,培植和孕育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提高职业综合竞争能力。
总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重点围绕“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适应能力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五个育人模块,全面落实“做合格共青团员、争创德行标兵、践行镜子工程、塑造形象工程,培育兴趣爱好、结识知心好友、阅读经典书籍、加入社团组织、参与技能竞赛、考取资格证书、投身社会实践、选修通识课程”十二个育人载体,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断探索完善丰富学生管理育人内涵,提升学生管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2004.10.14.
[3]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jyb_ 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9/t20170914_314466.html, 2017.09.14.
[4]丁俊萍.把握“六个结合”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76-81.
[5]方宏建.郭春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方宏建.夏威.大学生发展指导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管理育人的内容和机制研究——基于学生管理育人视域”(批准号:J17ZC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