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2018-09-30曾鹏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味桃子数学课

曾鹏

“数学味”是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联想起大厨烹制的“美味”,美食的最高境界是把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勾起人们的味蕾。那数学课中的“数学味”,是不是也应该把数学本身的特点、特质发挥到最优,让学生徜徉其中,充满兴致,回味无穷?要体现这样的“数学味”,既要彰显数学学科的“意蕴”:简洁、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形式化;同时也要有儿童学习的“意味”:生动、活泼、有趣。看得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看得到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效巩固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还能看到学生理解、领悟、表达能力与思维发展的过程。要想数学课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数学味”需要理性看待数学课堂中的情境设置

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数学问题蕴藏其中,让知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其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新知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在春风化雨中形成技能、收获智慧。依托情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当前的数学课堂,有对数学情境过于依赖的现象,甚至有为了情境而情境的情况,让数学成为数学课堂的“附庸”,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如,笔者听过“除数为0的除法是没有意义的”一节课,教师设置了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四只小猴平均分8个桃子,8÷4=2;第二次,没有桃子分,0÷4=0;第三次,没有小猴来分8个桃子,8÷0就没有意义了。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4只猴子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0个,0÷4=0。那没有猴子来分,也可以8÷0=0啊!还有的学生提出:没有小猴来分,那还是8个桃子,8÷0=8……从而,.以小猴分桃子情境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诚然,教师可以从分的对象没有,来解释分就没有意义,但是这样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也会觉得很牵强。如果除去情境,直接抛给学生:8÷0=0,8÷0=8?引导学生聚焦算式本身的探究,如果8÷0=0,那0×0=8?8÷0=8,0×8=8?让学生生成的错误、产生的矛盾来揭示:0不可以作除数,是不是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恰当对课堂教学不利。冗长、复杂的情境会给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学习带来干扰与负担;另外,过于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很难与数学建构联系,从而为数学知识的教学带来困惑。拥有“数学味”的课堂,不排斥情境。但数学课中的情境应该兼顾一些原则:趣味、知识、思维能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探究。

二、 “数学味”需要关注学科的本质

“数学味”必须是扎根在数学学科的本质上,彰显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独特的内容。小数数学的本质包括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关注学科的品质呢?可以从如下的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堂优质的数学课,自然需要好的数学问题引领,问题既要是核心的、也是统领的,能见到学生思维的成长。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和自主思考,通过合作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内化;一个核心问题的统摄,分层级进行有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拉不动,就说明三角形具备稳定性?(出示一个钉子固定的木条制作的三角形)有学生想到:把四根钢管用电焊焊接在一起,也拉不动。是不是四边形也具有稳定性,究竟稳定性与什么相关?于是,学生用吸管进行拼、摆,发现稳定性实际上是三条边组成的三角形的唯一性,而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不具备这样的特性。因此,说明三角形的特性是稳定性,还可以说是“唯一性”。这样的问题,就能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揭开现象背后的“神秘面纱”,而不是拉不动就是稳定性。

2.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抽象。

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活动,而数学的抽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抽象的一般共性外,数学的抽象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抽象性通常被认为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切数学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抽象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才可能从感性认识中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小学数学课堂,老师往往在关键时候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发现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揭示规律,应用规律,提炼出一般的结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抽象。

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时,学生往往能举出:苹果+梨子=梨子+苹果、2+3=3+2等例子,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都有可能是特例;可能是知识的模仿,还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并不是具备抽象的一般化的、数学本质化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走向抽象,像这样:数与数、物与物,图形与图形,都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这样的引申意义上的理解、抽象才是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就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简洁、简约。

3.正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区别。

重视数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具备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是,“生活化”并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最终的要求还是要从“生活化”中剥离出来、抽象出来“数学化”的东西。“生活化”是数学教学走向“数学化”的一条路径与手段,但不是目标。

如,有教师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角的认识”时,在最后的欣赏环节,通常出示生活中类似射线、角的素材,本意是想让学生欣赏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中生活中现象的感悟,却又往往不把类似射线、角的图形用线的形式抽象出来。这时往往给学生造成生活中一些光线、物体中就是射线、角的假象,引起了学生的误解。课中像这种现象类似于射线、角的现象,通常是在寻找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提炼,最后又折回生活中的现象;不进行必要的说明与抽象,往往只会加深学生的误会。生活中根本没有这些图形的原型,只是为了教学方便,把类似的这种现象看作抽象。特别地,一定要出现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享,那么在多媒体中就必须用颜色对图形部分进行标记,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一堂课,要聚焦核心问题,还原学科本质,兼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但不是把数学课弄成一个“大拼盘”,去追求面面俱到。可以有必要的情境,但一定要便于教学,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若干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抽象出数学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这样就能还原数学课的本来面貌,留住“数学味”。

猜你喜欢

数学味桃子数学课
桃子
桃子
有趣的数学课
讨厌的理由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网红”数学课
等我回来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