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的内涵及要求

2018-09-29肖慈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肖慈英

[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挑战。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生活实践教学法展开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内涵;要求;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51-02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研究成为新的教育焦点。同一时期,原来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发生变化。面对这两大变革,探究培养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探究,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践教学法相结合,尝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生活实践教学法。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从做中学,通过此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将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通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的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指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相对应的生活实践活动,达到养成道德品质,形成法治观念,构建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它是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即根据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开展教学设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米”,农妇的“巧”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具体教学内容这个“米”,再“巧”的方法,也达不到教学目标。因而,要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本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

第二,它是以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即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具体教材内容,设计相對应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可分为“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围绕活动设计问题,谈感受、交流想法,启发思考——再实践”四个环节。活动的内容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开放的,即设计的生活实践活动可超越教材、课程和学校的局限,向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第三,它是以培养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即重在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2016年秋,原来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其课程性质变化为:“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道德与法治课更注重学生的健康生活、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改变以知识教学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以落实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必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前提。即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指导,依据该学科的课程标准选择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内容、目标、过程以及评价也必须符合该学科的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否则将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必须符合自然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要符合自然性的原则。即所设计的生活实践活动要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还可能会给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反馈和完善。即完成一次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之后,必须要对此次活动有完整的总结和后续的完善。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当完成活动任务之后,必须要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自己获得了什么,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之后也应有相对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够让下次活动开展得更顺畅。通过完善措施,巩固已有成果,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让学生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活动的评价应多元化。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和成绩,更多注重知识和结果,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的评价则应多元化。即评价的主体、手段和内容都应多元化,评价不但要注重知识和结果,也应该要注重态度和过程。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教学法的浅薄认识。还有欠缺的地方,笔者将继续探索,不断实践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6(6).

[2] 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

[3] 朱小蔓.《道德与法治》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七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 晏小敏,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