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

2018-09-29李艳玲滕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特点培养

李艳玲 滕飞

【摘要】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因此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体育习惯 特点 培养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

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的。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之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2.稳固性

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实践证明,凡有体育习惯的人,条件具备了会积极锻炼,条件不具备(如天气变化,环境变迁等)仍要创造条件去锻炼,他的体育行为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了遵守”。

3.指向性

体育习惯与体育需要紧密相连。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首先指向于自身的心理过程,把体育需要转化为锻炼动机,再把动机转化为行为。例如,有晨练习惯的人,一觉醒来就会提醒自己,“快起床,该去锻炼了”。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习惯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材、场地、活动内容等。具有指向性才能保证习惯转化为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

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此时有锻炼,却坚持主体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靠外来的约束或强制。由于体育那些经常性参与的需要而顺畅地转化为体育行为,无需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更加熟练,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使体育的效果大大提高,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此相反,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如爱睡懒觉,那么要参加晨练就很困难,必须付出意志努力,而且在情感上感到不悦甚至痛苦。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有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养体育习惯,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过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4.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褒贬、集体舆论、批评奖励等。然而,内部强化较之外部强化更为有的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活动的“能源”,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好处。

5.外部條件

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的社会体育锻炼氛围,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从学校因素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必要的场地,器材与时间,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组织开展好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与群体竞赛等,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甚至将对他们一生的体育锻炼,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特点培养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