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准偏差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018-09-29
一、出现音准偏差问题的表现
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以前较死板的音乐课现在上得富有趣味了,老师的教学手段比以前更丰富了,学生唱歌时的表情和感情比以前好多了。可是,在很多时候,唱歌时跑调的现象仍会不断出现。例如全班学生在齐唱时,听着没什么问题,可是点学生起来单独唱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音准偏差问题(跑调)。有的学生在起唱时找不着音调,因此无法开口歌唱;有的学生开始唱得挺好的,可是唱着唱着就跑了调,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唱一首歌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音;还有的学生开口就是低八度……刚开始,我在想是生源的原因,我校的学生在音乐素质上比别的学校差一些,还是我在教学上出了什么问题。可我在其它几所兄弟学校去听课和进行音乐素质测试时,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看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音准上的能力不够,即使学生的嗓音条件再好,歌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他们对唱歌的兴趣、音乐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对于音准偏差问题,我认为这是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淡化双基教学甚至丢掉双基教学的结果,是对新课标的实质和内涵出现了理解的偏颇。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育人”的基础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创造和表现美。对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重在启迪,而不是一味地去传授知识和技能。但是,这并不是让我们丢掉双基教学。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观察到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听、唱、演等)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双基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产生音准偏差问题的原因
为了找出音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针对本校一年级7个班的344名学生就音准问题做了一个全面的摸底调查。因为一年级是起始年级,还没有接受到正规、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个年级做音准的摸底调查是最能够找出音准问题产生的根源的。我首先请每个学生演唱一首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并给他们打等级。我制定了一个表格,拟定了A、B、C、D四个等级,A等级表示音准把握能力好;B等级表示音准把握能力较好,但个别音找不准;C等级表示少部分音能唱准,但还有大部分音找不准;D等级表示完全没有音高概念(就是五音不全)。调查结果如下表:
等级 人数 百分比A 15 4.4%B 58 16.8%C 261 75.9%D 10 2.9%
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音不准。除了少数A等级和D等级(五音不全)的学生,这两种情况一般都是属于先天性的,其他大部分学生的音准情况集中在C等级,即少部分音能唱准,但还有大部分音找不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找不准呢?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原因所在:95%的学生在幼儿园没有接触过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都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不认识音符,也不知道唱名,更没有音高的概念,有些学生唱歌跑调了,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的却浑然不知……
综上所述,学生出现音准偏差问题的原因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没有音高的概念;②缺乏基本的听辨能力;③缺乏系统的音准训练。
三、解决音准偏差问题的途径
学生在入学前音乐基础薄弱,所接触的教学基本是以听唱法为主。进入小学后,可以说大部分学校的音乐常规教学中,对学生音准方面的教学也是缺乏关注的,没有深入到精确的音准学习过程中去,对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深入和理性的客观认识。既然找出了学生音准问题产生的根源,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音准”指的是歌唱的过程中所发出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唱歌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演唱者的控制来解决音准。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我认为,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上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音准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重视学生音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有针对性的音准训练,建立起音高的概念。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再来做这些训练,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这是我十几年的教学中得到印证了的。实践证明,小学低段的学生从发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mi和sol是学生比较容易发音的;从听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do和la是学生比较容易听出来的。在学生能够辨别和发出这些三度以内的单音后,再慢慢地加入四度、五度音域的单音练习,我觉得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是比较适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唱或者只是听,我觉得是不够的,必须要听和唱结合起来训练,才能让学生快速地建立起基本的音高概念。
通过多年实践,笔者总结了如下具体做法。
1.借用钢琴和柯尔文手势感受音高,初步建立音高的概念
很多学生认为很重的声音就是高音,很轻的声音就是低音,完全没有音高的概念。教师要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例如,“今天,音乐王国的黄鹂鸟和小蜗牛在进行唱歌比赛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他们的歌声吧!”我在钢琴最右边的高音区弹奏《蜗牛与黄鹂鸟》的旋律代表黄鹂鸟的歌声,在钢琴最左边的低音区弹奏这首歌的旋律代表蜗牛的歌声,请学生比较一下黄鹂鸟和蜗牛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最后得出结论:黄鹂鸟的声音尖尖的、细细的,音很高;蜗牛的声音粗粗的、低低的,音很低。通过总结我让学生明白:两个声音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当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教师继续创设故事情境,将唱名教学渗透到故事情境中:有三个音乐小精灵邀请我们到精灵之家去做客,课件上出现一个富有童趣的阶梯形状的七层楼房,在一、三、五层楼上标有分别标有do、mi、sol三个音的唱名,告诉学生这三个小精灵的名字分别是do、mi、sol,住在一、三、五楼。(注:我们区使用的是简谱教材)教师教给学生边跟琴唱这三个音的唱名边做柯尔文手势来帮助学生感受这三个音的音高。等到这三个音的音高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了根,有了稳固的音乐记忆后,再以后的课中用这样的方法依次介绍re、fa、la、si等音给学生认识。
附:“柯尔文手势”介绍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John Curwen,1816–1880)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音准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以捉摸的准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音准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不要小看了这个柯尔文手势,只要运用得当,把它有意识地渗透到每节音乐课的常规教学中去训练学生的音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润物细无声”——在游戏中渗透音准教学
如果为了音准一味地让学生去视唱去听音,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音准训练融入到游戏当中,以此来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用音乐名字提高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我效仿英语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英文名字的做法,在音乐课上,我给每个孩子取了一个音乐名字。每个班有四个小组,分别是:do组、re组、mi组、fa组。比如说,do组(即第一组)的同学按顺序排就是 do do(11)、do re(12)、domi(13)……re 组(第二组)按顺序排就是redo(21)、rere (22)、remi(23)……请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音乐名字记清楚,老师会用回声的方式跟学生打招呼。如教师用唱出mf(中强)的力度唱出domi(13),请第一组第三位同学起来用mp(中弱)的力度唱出自己的音乐名字domi(13)并伴随着相应的柯尔文手势来回应老师。学生对这种音准训练非常的感兴趣,每个人都争着想和老师玩这种游戏。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提高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对声音的力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可谓是一举两得。将枯燥的音准训练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用“两会”法训练学生的音准
一是“会聆听、比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曾说过:“在一定程度上,听比唱更重要。”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更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如:师弹出两个音,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听完后请选择这两个音的音高顺序是高低还是低高,选对后用“lu”字把这两个音模唱出来,完全做对的同学既可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模唱一遍,又可以得到一枚小小音乐家的贴画。又如:老师唱出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找出规律后,跟琴接唱后面的音,在唱的同时必须伴随柯尔文手势。通过这个练习,大调音阶里的音被学生反反复复唱了无数遍,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音准的记忆和练习。
二是“会评价、调整”。为了激发学生听辨音准的动力,提高学生听辨的准确度,教师经常将准确的声音和不准确的声音分别唱出来,让学生比较、评价这两种声音的差异——是高了还是低了,学生评价后再请学生自己来调整着唱一唱。如:在学唱《数鸭子》这首歌时,最后两句的歌词都是“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旋律非常相似,只是前一句的“鸭”字是在sol音上,后一句的“鸭”在do音上,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把sol音上的“鸭”字唱成do音,结果把两句唱得一模一样。该怎么办呢?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仔细、充分地聆听再评价,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教师请学生想个办法来调整。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唱到sol音的‘鸭’字时,就做sol音的柯尔文手势,唱到do音的‘鸭’时,就做do音的柯尔文手势。”虽然,这个孩子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明白他的意思。因为sol音的柯尔文手势在肩膀前,do音的柯尔文手势在腰前,通过做这两个柯尔文手势,能很直观地辨别这两个音的高低,同时也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学生们用这个方法去唱,问题便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