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鲜关系中清朝礼制的张力
——以康熙年间清朝册封朝鲜王世弟为中心

2018-09-29孙成旭

文史哲 2018年5期
关键词:礼治康熙外交

[韩] 孙成旭

夫马进在《明清时期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和“问罪”》中,换个角度探讨作为外交战略的“礼治”问题与其对朝鲜的影响。他认为:“黄枝连的研究仅仅说明了‘礼治’的理念,而忽视了‘礼治’的实态,即与‘礼’有着不即不离关系的‘问罪’问题。”*[日]夫马进:《明清时代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与“问罪”》,《明史研究论丛》第10辑(2011年),第285页。他所谓“问罪”是“中国对没有遵守‘礼’的国家进行的制裁”,也可以说与“德治”相反的一面。他通过分析明清时代中朝之间围绕册封与外交文书发生的外交事件,探讨问罪作为礼治的作用及其影响。对清鲜关系而言,他分析了从康熙十八年(肃宗五年,1679)至康熙二十八年(肃宗十五年,1689)之间集中发生的清朝对朝鲜外交文书违式“问罪”事件,其背后意图为:“通过对朝鲜课以罚银的措施,硬将朝鲜置于体现着等级秩序的礼的世界之中,而且将其束缚在其中,不让朝鲜离开礼的世界秩序。”*[日]夫马进:《明清时代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与“问罪”》,《明史研究论丛》第10辑,第300页。他认为,清朝对朝鲜的“问罪”与“德治”并不能抹掉朝鲜怀着反清情绪与“小中华”意识,但是两国关系“相对”稳定时期是从康熙二十八年“外交文书违式事件趋于终结”时开始的。

一、朝鲜请封世弟的困扰

康熙五十九年(景宗即位年,1720),世子李昀即位为朝鲜国王,7月27日朝鲜为告讣请谥,请以世子承袭向清朝派遣使臣*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同文汇考》补编卷七《使行录》,第2册,第1716页。。清朝接受朝鲜的请封,于11月8日以散秩大臣渣克亶为正使,礼部右侍郎罗瞻为副使,往朝鲜册封世子李昀为朝鲜国王*《清圣祖实录》卷二九○“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八日辛未”。。渣克亶和罗瞻于次年1月9日渡鸭绿江入朝鲜*《景宗实录》卷三“景宗元年一月九日辛未”。,他们从鸭绿江到汉城的路程中,不断要求以皇旨见面国王弟、子侄及宗室。朝鲜朝廷向清朝勅使解释:国王有两位胞弟,其中一名已经去世,而另一名生有重病不便会见。11月28日,在朝鲜朝廷拒绝其会见王弟的情况下,清朝敕使强烈要求:“不可无端不见而去。贵国如欲不施,须以王弟病重曲折,书出小纸而赠我,则吾当归奏,而王弟某氏出娶某氏,亦请书给。”故领议政金昌集不得不给勅使书面回答:“国王弟子侄,似因皇旨中均谕之盛恩,而国王时无嗣续,先王有王子二人,一则前冬身死,一则身病方重,不得出入,宗室则先王与先祖王,皆无兄弟,故无强近族属。时存王子,先王嫔崔氏出,妻故郡守徐宗悌之女。”*《景宗实录》卷二“景宗即位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辛卯”。清勅使收此书后,以文字烦杂为由更请删削,并且问景宗年纪,嗣子的情况,王弟年岁与嗣续等问题。朝鲜史官在记载当时情况时,附加对其事的看法。有人“言:‘颐命为使价时,多赍银货,行赂彼国。’此虽出于疑阻过虑,而此际胡差假托皇旨,倡说无前之事,人心之惊疑惑,乌得免乎?”*《景宗实录》卷二“景宗即位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辛卯”。当时,少论派支持景宗,而李颐命为老论派的领导之一,故史官怀疑李颐命贿赂清朝,敕使故意难为景宗,并做出支持王世弟的举动。但是,其怀疑并不合理,因为一年后景宗请封世弟时,清朝追问了不少问题。从肃宗四度请封王后到世子请封被拒的过程中,康熙帝自然会关注朝鲜的请封与其内情,故敕使所说的皇旨应是康熙的本意。

从使团人员的动员到经费的筹备中也可看出这次使行的压力。9月15日,李健命向景宗上梳,这次使行极为重大,为“一行凡事及彼中周旋之道,固当靡不用极”,需要“银货周旋”。尤其是,罗瞻去年曾经为册封朝鲜国王来过朝鲜,是主管朝鲜事务的礼部侍郎,故必要给他礼金,而且“罗瞻出来时,两医司医官林大材,以其看病事,率去湾上,且治其家丁之病,颇为款待”,故建议带林大材出使清朝*《承政院日记》“景宗元年九月十五日癸卯”。。10月2日,景宗引见李健命时,李健命提出这次使行的费用问题:

今番则自我所请,事系重大,必多操纵之弊矣。丁丑年银货事,虽无可考文书,而其时三使臣中,惟宋相琦一人在朝,且闻其时译官之言,则国储有裕,故赍去十二万两银货,而彼人如有所索,则其中二万两,量入为用之意,定夺而去。其时礼部,又为防塞,而皇帝特命淮许,故所赍银货,无可用之事,还为持来。……今番则与丁丑事有异,而京外各衙门所储荡竭,虽难如前赍去,而二万两,依丁丑例量入为用,五万则委诸员役,以为取敛需用之意,定夺后,分付于各衙门。*《承政院日记》“景宗元年十月二日己未”。

上文所说的“丁丑年银货事”,是康熙三十五年朝鲜被拒封世子后,次年再次向清朝奏请册封世子时的事情*关于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请封世子时在北京的交涉过程,可参考当时奏请正使的军官权喜学所写《燕行日录》。权喜学:《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9册,首尔:尚书院,2008年。。李健命提出按此前为例,以贿赂为目的带2万两银货,此外还要备用5万两*朝鲜使臣在使行过程中,常常贿赂清朝官员,参见张存武:《朝鲜对清外交机密费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6年第5期。。景宗都应允。由此可知,朝鲜请封世弟之前,已经意识到请封的名分薄弱,故欲用贿赂的手段得到准封。不过,从丁丑年“礼部又为防塞,而皇帝特命淮许,故所赍银货无可用之事,还为持来”来看,虽然为得准封,李健命做好了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但是请封世弟之事最重要的还要看皇帝如何决定。

二、清朝对朝鲜请封的质疑

以李健命为正使的朝鲜奏请使于康熙六十年10月27日从汉城出发,12月28日抵达北京*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13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1、359页。。朝鲜使臣一般入住会同馆,但这次俄罗斯使团率先入住,故朝鲜使团不得不下榻十方院*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第13册,第359页。。礼部侍郎罗瞻得知朝鲜使臣入京消息后,送车邀朝鲜译官李硕材、韩斗刚、医官林大材相见。他在见李硕材与韩斗刚时,也同时见林大材的原因是,“恐烦耳目,须与御医携来,有若问疾者然”*李喆辅:《丁巳燕行日记》,《燕行录全集》第37册,第478页。,就是“托此邀致译辈,以为面议”*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第13册,第381页。。朝鲜正副使为国王的代表,由于“人臣无外交”的原则,不得随意接触清朝官员,而且当时对朝鲜三使的门禁政策严格*祁庆富、[韩]金成南:《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不便直接与礼部侍郎接触。此时,朝鲜使臣利用“御医”身份与一些清朝官员沟通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做法。次年1月3日,罗瞻又派人给朝鲜使臣送去食物,正使李健命命李硕材、韩斗刚、林大材等带清心丸、朝鲜纸等作为回礼。他们回来后,向李健命汇报罗瞻“为我国事,频有宣力之事”*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第13册,第368页。。此后,李、韩、林三人成为李健命与罗瞻之间交流的媒介。

三使到京第二天,去礼部呈交《请册封世弟元奏》与《陈请封事情别奏》。这次与康熙三十五年被拒封后,次年再请封时一样,朝鲜上了“别奏”,详细解释朝鲜请封延礽君为世弟的理由。第一,景宗自幼疾病缠身,“气甚痿弱,最是嗣续之路,绝望已久”;第二,强调血脉的正统性,景宗的曾祖孝宗与祖显宗无旁支,父肃宗的血属只有景宗与延礽君;第三,已有前例,康熙三十五年朝鲜奏请册封世子时,“礼部援据会典藩王五十岁无嫡嗣之文,覆议不许”,而康熙帝次年特准册封;第四,上国封外藩的世子时会照顾小国之意,“亦可为巩固屛翰之图”*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同文汇考》原编卷二《封典二》“陈请封事情别奏”,第1册,第42页。。朝鲜列出景宗的健康、延礽君的血统、册封非嫡子为世子的前例、属国的稳定等各方面的理由,尽力防止清朝对请封世弟提出质疑。

到1月23日,清晨,礼部通官引导朝鲜三使与译官韩兴五、李枢、李硕材、书写李春芳至午门外朝房处。大学士嵩祝(又作松柱)、王顼龄、王掞、礼部尚书赖都、陈元龙、内阁学士阿克敦、额和纳、格甭布、李周望、礼部汉左侍郎王思轼、满右侍郎罗瞻共十一人为调查朝鲜请封世子之事等待于此*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第13册,第386页。。如此众多清朝阁老亲自审问朝鲜使节,是明清时期前所未有的事情。由此看出,康熙帝对袭王不久且壮年的国王着急请封世弟之事有相当质疑,且高度重视朝鲜的奏请。对朝鲜使臣而言,在此审问中如何利用“礼的言说”消除其质疑以及说服清朝,成为请封成功的关键。

三、礼部内准稿与驳稿之争

四、另一周旋者与特准册封的余波

然而,李健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满地结束。李健命为了完成朝鲜册封世弟任务,周旋礼部,且通过常明非正式地接触马齐,虽然最终得到康熙帝的允准,但他在回渡鸭绿江时即被发配。这是老论派与少论派之间斗争的结果。李健命出使清朝后,老论派建议以世弟代为听政,而少论派激烈反对,最后,听政之事无疾而终,也就是少论派得到了政治上的胜利。此后,少论派不断要求处罚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老论派大臣,而没有达到目的。到3月27日,少论派又让睦虎龙诬告这四人等密谋发动政变,最终老论派遭到清洗*《朝鲜景宗实录》卷六“景宗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壬子”。。4月18日,只有副使与书状官向景宗复命,但两人也未能躲过被发配的命运。6月19日,少论派提出三使在京的外交活动问题,郑楷与李巨源上疏:

豫建国本,所以重宗庙也。膺专对之任者,据理陈奏,期于准请,事理当然,而向者咨文撰述之人,敢以痿弱二字,肆然加之于圣躬,及其与彼人问答之际,复申痿疾之说,且以左右媵属等语,白地妆撰,厚诬君父。此岂为人臣子所敢萌心,而发口者哉?噫!以兄与弟,名正言顺,陈请之际,何患无辞,而必以桓温之加于帝奕之痿字,笔之于奏文,申之于问答,至以媵御等说,随意敷衍,以实其诬?噫嘻痛矣!少有一分顾忌之意,戴天履地,安敢乃尔?无君不道,辱国诬上之罪,不可不严加惩讨。*《朝鲜景宗实录》卷八“景宗二年六月十九日壬申”。

除朝鲜国内政治问题外,康熙帝仍然对王弟被册封一事存有消极的看法。此次康熙帝特准册封世弟是在意朝鲜国王景宗“嗣续维艰”的问题。在调查此事时,三使的回答较为模糊,对于国王今后能否有子嗣的问题含糊其辞,而且礼部的最终意见为不准册封。然而,健康问题的判断是较为主观的事情,马齐正是利用这一点说服了康熙,特准了册封世弟一事。现在相关史料不足,无法确切了解其背后的内容。但是清朝向朝鲜派敕使,所下册封文书中明确可以看出康熙帝的想法,康熙帝在《颁诰命彩币勅》中说道:“朕惟父子相传,有国之常经,兄弟继及,一时之权道。”但是朝鲜“情辞恳至”,故康熙帝“勉允所请”,而最后说:“王如兆叶煤祥,吉占熊梦,王其再奏。”*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同文汇考》原编卷二《封典二》“颁诰命彩币勅”,第1册,第43页。实际上,勉强允准朝鲜所请册封。

五、结 论

康熙年间朝鲜请求册封并不是形式上的礼仪,是清朝礼治朝鲜的重要表现,其意义突出表现于康熙六十年清朝与朝鲜对朝鲜请封世弟交涉的过程中。康熙帝即位前,两国交涉过程中很少因为礼仪问题出现矛盾。而康熙帝即位后,“有效运用传统外交理念,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争取朝鲜的事大以诚”*宋慧娟:《康熙帝对朝鲜政策透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从康熙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八年清朝由朝鲜外交文书违式,以罚银的方式,对朝鲜实施制裁。这种方式的“问罪”是单方面的惩罚,清朝难以得知朝鲜的回应。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与朝鲜的关系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对朝鲜进行另一种“问罪”,便是康熙三十五年拒封世子与康熙六十年册封世弟事件。从此过程中看出清朝主导的“礼的言说”在实际外交中普及与推行的实态,以及朝鲜对其的反应。

康熙三十五年前,朝鲜向清朝奏请王、王妃、世子册封时,只在形式上呈交简略的奏文。但是康熙三十五年被拒绝册封后,次年再次奏请时,不仅准备了请封的奏文,还为说服清朝呈交了解释朝鲜册封正当性的奏文。当时,由于有拒封的前例,清朝官员不敢收受贿赂,且清朝拒封的依据是《明会典》中的规定,在此情况下,朝鲜只能靠“礼的言说”说服清朝。

康熙六十年,朝鲜与前次一样,呈交原奏文与别奏文,旨在说服无有前例的世弟册封,但是此过程并不顺利。康熙帝对请封世弟有质疑,指示内阁大臣审问朝鲜奏请使臣。审问后,再命礼部商讨能否允准朝鲜请封,礼部最终由典例不符建议拒绝册封。而康熙帝采纳大学士马齐的建议,考虑到朝鲜内部的稳定,特准册封朝鲜世弟,与此同时向朝鲜警告,兄弟继及,只为一时之权道。

康熙帝通过这两起册封事件,让朝鲜接受清朝主导的礼制秩序,且在礼治上提高了清朝的权威。此后,朝鲜向清朝奏请时,如感到名分薄弱,且为说服清朝,除原奏文外还要一起呈交别奏文强调名分,而在准备奏请过程中相当担忧是否能奏请成功。例如,雍正二年(英祖十三年,1737),朝鲜奏请册封世子。朝鲜国王英祖册封的世子并非王后所生,而是庶妃所生,且年纪尚小,只有两岁,在正统性与名分上较为薄弱。从康熙年间请封世子与世弟的前例来看,难以预测请封的成功,故英祖十分在意此次的使行。是年五月二十四日上廷时,徐命均向英祖报曰:“今兹奏请文,外议皆谓务主恳切,若以东朝企待之意为言,则似好矣。”英祖回曰:“今此奏请,事体虽重,彼国异于皇明,何可以此藉重?只以予春秋渐高,企望甚切为辞可也。”*《朝鲜英祖实录》卷四十四“英祖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辛亥”。由此可知,康熙帝对朝鲜实施礼治得到不少成效。

清朝礼治的效果与朝鲜内部党争密切相关。17世纪后期,围绕礼讼之争等礼制问题各党派之间的争论激烈,获得礼制的主导权对党派的生存事关重大。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虽然朝鲜怀着“小中华”意识,并不认同“夷狄”清朝是天朝,但是如果没有顺利得到册封的话,随时都会激发朝鲜内部政治的争论,甚至威胁到王权的正统性。而且,清朝在朝鲜请封时,往往以《明会典》为依据挑出礼制问题,表示清承明制的连续性与其依据的正当性。故此,朝鲜较为容易受到“问罪”形式的清朝礼治。

总之,为了“不让朝鲜离开礼的世界秩序”*[日]夫马进:《明清时代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与“问罪”》,《明史研究论丛》第10辑,第300页。,康熙帝对朝鲜逐步加强礼治,朝鲜对其以“礼的言说”应对。从雍正年间开始,《清实录》等清朝官方文献中常常出现“恭顺”一词来描述“朝鲜”,其意味着对清朝而言,进入雍正时代,朝鲜“恭顺事大”,稳定地置于以清朝为中心的“礼”之世界秩序。

猜你喜欢

礼治康熙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浅析中国之传统“礼治”文化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如此原因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