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2018-09-28史林林
史林林
【摘 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地放手去试验,虽然在试验的过程中有苦有甜,但只要我们且行且思,就会逐渐揭开语文教学神秘的面纱,找到适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关键词】 趣味;开放;语文教学
“趣味、开放”“梯度朗读”“缺憾、完美”,多年的语文教学这几个关键词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把这几组词语视为我的教学座右铭,并在之后的教学中积极践行。自己感觉收获颇多。
一、打破常规教学设计,注重趣味,开发教材,开放教学时空
常规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先识字、认读新词、标注多音字、理解词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精读课文、布置作业等。我打破这一常规教学,大胆删减其中的字词教学环节。因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牵扯到的较难的生字词很少,都在后面几个自然段中,而且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准确认读。所以,我把字词教学放在第二课时。在我执教的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融入课外课程资源《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开放教学时空。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便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被老师绘声绘色的故事所吸引,身心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课堂的教学时空一下子被拉回“圣人”时代,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时了解到的孔子资料,鼓励学生养成课前自主收集资料的习惯,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就空前高涨。选用这个故事不仅仅只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提取和太阳有关的问题,经过师生共同梳理,提取出优质问题:太阳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多热?多大?我因势利导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堂结尾用微视频解答《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探讨的答案,不动声色地进行了科普宣传,这样首尾呼应,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同时渗透一种科学素养,圣人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一代一代人的探索,最终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所以,我们没必要拘泥于文本,既能走进文本,并能跳出文本,开发文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多元的、有趣的、开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二、梯度朗读,培养读书的有效性,让读书真正发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读”首先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读,在初读中清除文字障碍、梳理文章脉络、找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为精读文本做好准备。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下语文的预习任务单。我每接一批新学生,都会和学生共同研讨我们自己的预习任务单,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孩子的抱怨,找准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存在的难点、盲点,进行学科诊断。和孩子们共同商定预习步骤,对预习任务单进行调整,整理出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预习任务单。践行赵桂霞校长说的“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会把自己认为有实效的预习任务单让学生抄在课本首页,认真地上预习指导课,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们预习方法,直到多数孩子掌握了预习方法,再放手让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单的步骤自主预习,逐步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让孩子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其次,“读”还指学生课上对文本的悟读,和了解文本内涵后的有感情朗读、创意读等。在执教《太阳》一课时,我采用三个有梯度的读,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课前通过做预习任务单的初读,从文本中提取出关于太阳“远、大、热”的信息,独立思考,初步感悟文本内涵。课中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说明这个特点的?拿出笔用“——”标画出来。相信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能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一问题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听完《两小儿辩日》故事后,师生共同提取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后,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研读课文。学生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深入交流,向大家汇报展示自己的读书所获,以此充分展示自己解决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
展示读或者说创意读的环节,我是这样进行学习设计的:现在我们来个大变身,变成太阳,可以借用文中的资料,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自己吧。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太阳的特点,进而变身成太阳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尽力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在课上发挥到最大化,也让枯燥的说明文增加点趣味。
再次,“读”指掌握读书方法后的课下大量阅读。我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加强积累。通过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刻让学生谨记“得阅读者得语文”。
三、“缺憾”成美的课堂
在讲完《太阳》一课后,我更崇尚能让学生一节课在某一方面“学精”的实用课堂。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缺憾”成美的课堂。因为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完整课堂,它是因为注重了学生思维深度、广度等某一方面的培养,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势而导,为学而教, 由“教案演绎”注重学生“互动生成”,而没有完成教学预设的有“缺憾”的课堂。但这种课堂在某一方面却达到了“完美”。
如我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引导学生从“我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体会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句,把自己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从“踮、挤、弄”等动词中感受小作者急切读书的心理。从“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组心理描写对比的句子中,感悟我因为在这儿继续读书窃喜的心理。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几分童真,几分幼稚,几分得意,跃然纸上。按照教学预设,我应该继续往下讲,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并指导朗读。但是当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想表达、想倾诉的欲望时,当即决定,按需设置一次小练笔学习,“因生而变”“为学而教”。于是临时改变自己的教學设计,顺势而导,先总结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自己爱好读书的,随之进行学法指导,然后限时现场作文。大约几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就写完了。这是当时我打印出的一篇:考试开始了,我的内心十分不安,像怀抱着一只小鹿砰砰乱跳。(比喻)我想:“如果试题太难怎么办啊?”(心理描写)试卷发下来了,我迅速地拿起笔一看,(动作描写)心中窃喜:这些题太简单了。(心理描写)我奋笔疾书,不一会就写完了。(动作描写)下课啦,我不假思索,信心满满地把试卷交上去了。(动作描写)
看后我惊叹孩子们无穷的模仿和创造力,为出现的课堂精彩生成而庆幸。我们完全可以“因生而变”“为学而教”。
因为有了这一次的尝试,我更坚信小练笔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是充实文本,检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强化了语言训练力度。
二是促进读写结合,积累了习作素材,及时内化学到的写法,习作技巧得到提升。又因动笔时间短,字数不受限制,及时评价,学生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于是我便大胆地将每一单元的习作教学分散在阅读教学中,找准阅读教学与习作的接轨点。适时在课上进行小练笔练习,为习作积累素材,将习作技巧分散到一个个练习点上。并对小练笔内容进行预设,可以是课本上设置的,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开发的,还可以是讲课过程中的灵感迸发。并且翻转布置小练笔的形式,老师可以布置小练笔的内容,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教学,自己设计小练笔。这就像数学课学完例题接着进行练习的效果是一样的。我们何不打破一次教学思路,牺牲一些语段的讲解,还学生一次尽兴的小练笔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地放手去试验,虽然在试验的过程中有苦有甜,但只要我们且行且思,就会逐渐揭开语文教学神秘的面纱,找到适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敏. 如何构建富有趣味的语文教学模式[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7(10).
[2] 夏成勇.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