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决策链与黑龙江版画“走出去”

2018-09-28郭淑梅

文艺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北大荒走出去版画

○郭淑梅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研究者经常会认为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尽管是一种曲折的反映。反之,艺术塑造社会,尤其是流行艺术,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某种不良的影响。艺术反映和塑造社会,也就是艺术的反映取向与塑造取向,表面上看似乎是艺术与社会产生直接关系,实际上却远非如此简单。在艺术社会学范畴,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一种“文化菱形”①来呈现。文化菱形意味着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必然在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构成一个中间地带。通俗地讲,身处两端的艺术和消费者,需要被激活。那么谁来实施激活?即处于中间地带的艺术中介。消费者在消费艺术品时,要受到中介这个特定群体的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艺术社会学视野之外,研究者经常会把重点放在探讨艺术内部规律,对艺术家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投以更多的关注。其中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散发出的浓郁的地域气息等艺术家艺术品内在生成因素,吸引着研究者穷其精力去索解,以达到对艺术家本体的准确诠释。对艺术品生产过程中,艺术客体经由创作者到把关人、分配者,向消费者过渡这一中间环节的作用,研究者往往掉以轻心,或不被重视。在这一艺术向消费者输送的过程中,把关人、分配者也就是中介所起的作用,构成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艺术生产过程中把关人、分配者所构成的决策链,②决定着艺术品最终能否与社会成功对接,得到消费者更广泛的认同,获得更大的影响。本文尝试选择黑龙江版画品牌为切入点,从艺术家、管理人才、版画策展机构等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创造与中介层面,探讨艺术决策链在黑龙江版画品牌“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的推进作用。

一、艺术家:北大荒版画创作集群

在艺术品生产过程中,艺术家是创造主体,承担着艺术品生成的职责。艺术家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制约,艺术家与社会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在《艺术社会学》中认为,“艺术家同其他人一样,也是社会的人,既是社会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的产物。不管艺术家感到比一般人如何地优越,或者如何离异于其他人,他们总是说着同样的语言,‘对’他们说,并‘为’他们说的”③。艺术家是在与他企图解释的社会对象中,建构起独特的艺术逻辑语汇,与时代社会融为一体。豪泽尔进一步指出,艺术家个人与社会不但互相需要,而且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意大利的土壤和过去的民族历史,没有佛罗伦萨和罗马、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的成就和罗马教廷,没有做老师的彼鲁琴诺和作为对手的米开朗琪罗,那么就没有拉斐尔。反过来,没有拉斐尔,文艺复兴也不会是那样的文艺复兴,罗马也不会是那样的罗马了”④。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艺术品生产过程中,艺术家与社会互为影响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天才被作为概念第一次提了出来,对艺术天才的崇拜往往使人们忘记了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北大荒版画是与时代和社会关系极为密切的艺术门类。如果没有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选择,没有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没有1946年一批开赴东北解放区的延安文化人在黑龙江地域开展的推介和培训活动,使木刻版画在大众中获得了广泛认知和认同,并力促黑龙江成为新兴木刻版画的活跃地区,就不会产生北大荒版画创作集群。反之,如果没有北大荒版画创作集群,北大荒文化就可能不会是现在的北大荒文化了。北大荒版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代有耕耘,在中国版画史上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黑龙江著名的文化品牌。北大荒版画学派曾与四川黑白木刻版画、江苏水印木版画并称为中国当代版画的“三大流派”,跻身于国内一流版画创作集群。北大荒版画与北大荒电影、小说、散文、戏剧等,共同构筑起北大荒文化丰碑。

北大荒版画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所标举的主流意识形态北大荒精神的典型呈现。在这一领域,艺术家与社会互为支撑的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植根于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北大荒版画真实地纪录了为把黑龙江开辟成国民经济建设时期全国人民的大粮仓而浴血奋战的史诗画面,不仅具有艺术史建构意义,而且其艺术建构的内涵具有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的“活化石”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激情燃烧、理想高歌的年代,新中国出现了战后重建的历史机遇,一大批解放军复转官兵为主体的垦荒者在理想主义光照下,将军旅文化与黑土文化交汇整合,形成一种北大荒群体文化症候,即歌颂垦荒者为国家利益甘于牺牲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当时特殊的开发建设年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兴盛来自于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前沿地带,在全社会心向往之的崇拜声浪包围中,北大荒主流意识形态成就了开发建设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者既是版画艺术画面中的艰苦卓绝的垦荒人,是版画艺术舞台的剧中人,又是版画艺术的创作者,是反映这个伟大时代脉动的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朝气蓬勃,在来到北大荒之前已在各领域卓有成就。他们与其他垦荒者一样,落脚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上,与野兽为伍,顶着硕大蚊虫的攻击,挥汗如雨地开垦令他们为之狂热自豪的万顷沃野,又以苦为甘地创作出表现垦荒者生活的耀目的艺术作品。他们的艺术实践以其独具黑土韵味的美学品格,为中国当代版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早期北大荒版画多运用油印套色语言,它有“对比强烈、明快、醒目、刚健有力的刀法与厚重的油墨所形成的雄浑质感”⑤,这些艺术特点与北大荒苍凉雄奇的自然风貌构成了天然的审美联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晁楣的《第一道脚印》(1960)讲述了踏荒队员的故事。这些队员往往在垦荒大部队到来之前,冒着生命危险将垦荒点勘测完毕,以决定是否在此建场设点。这群垦荒者的“排头兵”是最具牺牲精神的人。版画激发的艺术想象力和冲击力,在于它所表现的寒风呼啸大雪弥漫的亘古荒原终于有了人迹,一队垦荒队员艰难跋涉的足迹,道出前途凶险悲壮荒凉的逼人气势。色彩浓重,刀法遒劲,突出了大自然的野性蛮力,以及人类与其决一死战的信念。在北大荒版画的代表性画家中,张作良的《排障》(1959)、张桢麒的《牧归》(1960)、杜鸿年的《春的喧闹》(1962)、张路的《晨曦》(1960)、徐愣的《一支晨曲》(1961)、刘洛生的《路是我们开》(1962)、廖有楷、赵晓沫的《丰收曲》(1971)、郝伯义的《惊扰》(1972)等一系列作品,大跨度地展现出北大荒的勃勃生机。题材的不同对比,画面色彩的明暗,场景的众多转换,由高亢严肃的意志力表现到富有生机宁静自然的垦荒小景,版画家充满活力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固有形态。北大荒文化的写实传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版画所提供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完美地统一。

在北大荒版画诞生之初,处于艺术决策链中的把关人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对于引发北大荒版画的轰动效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人民美术出版社对垦区的版画作品进行了筛选,并给予准确的定位,使之一炮打响。袁耕认为,“1962年7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度从1960、1961年两次垦区晋京美展作品中选编晁楣、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张路、刘洛生、徐楞、方元、葛德夫、白仃、路奇(郝伯义)、李亿平、姜铭恂等15位作者的42幅版画作品结集出版,命名为《北大荒版画选》,从此‘北大荒版画’这个响亮的名称便伴随、呼应着愈加繁茂、愈发精彩的垦区版画作品传遍全国,走向世界”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影响艺术繁荣的不仅是出版社编辑和负责人,还有艺术核心圈里具有带头人性质的艺术家。在北大荒版画群体中,晁楣既是优秀的版画大家,也是版画群体中的灵魂人物。李松认为,“在当代的美术家中,晁楣属于这样一类人:他的创作生涯和一个地区的美术事业已经紧紧地联为一体。”⑦北大荒开发建设时期,晁楣在版画作者培训、参展作品推荐、艺术风格形成、艺术传承探索、艺术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把关,体现了生产过程中艺术核心人物的主导意识和审美理念。在黑龙江版画创作中,无论是北大荒版画群体,还是其他版画群体,所具有的“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反映生活本质诉求”的深度现实感,都留下了晁楣辛勤耕耘的足迹。因此,北大荒版画之所以享誉全国,与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北大荒版画带头人晁楣用心经营版画品牌的努力和主动作为是分不开的。

二、黑龙江版画:“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是在曲折的发展中前行的。在艺术决策链中,艺术界的核心人物对艺术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人物会因某种不可控的因素如职务的变化、人才流动等而对艺术创造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布造成许多省市艺术人才的断档,人才缺失也成为黑龙江版画繁荣的制约瓶颈。早在20世纪90年代,于美成就敏锐地察觉到版画队伍存在着人才危机,“面对时下商海潮的大背景,黑龙江省版画队伍也出现了人心浮躁,凝聚力差的现象。个别群体的组织者和创作上的带头人为了改善、解决生活和居住的条件,离开了自己多年经营、扶植的版画群体,南下或出国操起了其他行当,造成有的群体原来较为整齐的创作力量出现了缺口”⑧。同时,高校版画系和专业创作单位等“正规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版画群体的心气儿。2007年的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黑龙江遭遇“滑铁卢”,“全省入选作品仅只10件(获奖1件),仅为1983年第八届入选作品的25.6%,掉落至28年前文艺开始复苏的1979年第五届时的水平。这一断崖式下跌令业界震惊、舆论大哗”⑨。黑龙江版画机构是体制内运作机制,晁楣曾任省美术馆馆长、省美协主席、省版画院院长,因其身在各种美术机构担任要职,其主动作为和学术威望统领着全省版画界发展壮大,具备天然优势。一旦遭遇新老交替,若非专业人士进入决策管理层,版画界群龙无首,损失是相当明显的。晁楣“离休后连续两届的省美协、省美术馆领导均缺乏推进黑龙江版画事业持续前行的主观意愿与主动作为”⑩,使黑龙江版画创作集体下滑颓势不可幸免。

艺术决策链中,高端管理人才在艺术创造与推广过程中,起着带头人的核心作用。高水平的专业创作人才与低水平的艺术管理人才,很难形成艺术创造与艺术品消费的良性对接。管理型人才艺术素质的缺失乃至观念的滞后,制约了黑龙江版画的创造与推广。2007年,张玉杰主政省美术馆任馆长,于承佑接任省版画院院长,原北大荒版画院院长张洪驯调任省美术馆副馆长、省版画院副院长。引进青年版画作者吴刚、刘德才等梯队后备人才。高水平艺术管理人才的安排调动,使黑龙江版画品牌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馆院逐级申请省委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确定了走出困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了以版画为龙头,集创作、收藏、展览、评论、出版、交流和人才培训一体化的版画品牌推广战略,从而为奋起直追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在艺术社会学中,政府通常是艺术组织和某些艺术家的重要资助来源。这些来源包括直接的财政支持、政府机构的艺术社会关系网的支持等。政府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是不遗余力的。比如,法国政府资助艺术家艺术品的目的之一是扩大法国艺术的影响力并保护它避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害,尤其是受到来自美国的流行文化的冲击。所以,法国艺术资助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当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大都如此,民族文化安全是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也不例外。黑龙江版画在困境中再出发,源于地方政府的不懈支持。2011年,为培育扶持一批地域优秀文化品牌,省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将扩大黑龙江版画等优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写进了实施意见中。这一实施意见,对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确立版画品牌为龙头的发展方向,每年以二十余次的展事活动和大量创新作品的推出,在国内外艺术界再创辉煌,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弘扬北大荒版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反映生活本质诉求”的艺术传统,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秉承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的创作理念,组织画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黑龙江13个市地第一线采风,实地搜集素材,激发创造灵感,培养了一批具有第一线生活实践经验的版画作者。2015年,全省四十余位版画作者考察了建三江农场、勤得利农场、胜利农场,体验到黑龙江大农场大粮仓的壮美景色,遍览乌苏里江大界江沿岸的无限风光,投身到“中国梦·龙江情——黑龙江风情版画作品展览”的创造活动中。由于长期倡导在“采风写生”基础上进行版画创作,使馆院画家自觉地亲吻这片黑土地,在题材选择、品格展示、艺术创新等方面与时俱进,一些画家在国内外大赛中频频获奖,创作势头开始走高。2012年,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评奖中,馆院版画专业创作员刘德才《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木刻插图)获金奖,代表了黑龙江版画新世纪以来的新高度。

艺术管理层不仅为版画人才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还为版画集群的未来创作规划、艺术发展方向提供战略设计。黑龙江版画传承北大荒套色木刻的同时,在绝版木刻、丝网版、铜版等版画等创造上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唯独水印木刻止步不前。20世纪80年代初,版画家郝伯义力倡举办水印木刻创作班,使水印木刻创造出现了一次高潮。2015年,为传承北大荒水印木刻技法,馆院在绥棱县举办了历时43天,全省近六十名版画作者参加的“黑龙江省优秀版画水印木刻创研班”。在此基础上,获文化部“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人才培养项目”资助,有50名学员经过71天培训,系统地学习了水印木刻的全套技法,创作出57件版画作品。尽管作品还很稚嫩,但其独特的地域风情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以版画为龙头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催生了版画机构的提档升级。2014年,作为全国首家省级版画院公益一类单位,黑龙江省版画院与黑龙江省美术馆并列挂牌,做实了以版画创作、收藏、展览、评论、出版、对外交流和人才培训一体化的版画品牌推广战略,激活了版画繁荣的内生动力。据最新资料显示,全省现已形成黑龙江省版画院、北大荒版画院、阿城版画院、大庆工业版画研究院、鸡西版画院、大兴安岭版画院、宝清版画院、庆安版画院、绥棱版画院以及省版画院大兴安岭创作基地、萝北创作基地、黑龙江(富拉尔基)工业版画创作基地等版画创作集群。此外,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等高校兴建了版画系或版画专业。专职版画创作员54人,以教师为主的兼职版画作者千余人。其中,国家级版画会员76人,省级版画会员近二百人。版画作者每年参加国内外版画展赛活动百余人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版画创作集群。中小学生热衷版画创作的小作者逾二万人,青少年版画教育相当普遍。在中国版画领域,呈现出包容大气,气象万千的黑龙江版画格局。

版画创造与展览双轮驱动互为支撑,使黑龙江版画声誉日隆。艺术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版画收藏对提升馆院格调的意义,成立了收藏专业委员会。以重点收藏区域版画家作品为主要目标,辐射国内外经典作品,达到了既有利于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又便于“走出去”与国内外艺术机构交流合作的目的。从而打破了地域版画精品大量外流,造成布展、交流、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困局,形成了地域性馆藏与国际经典版画收藏的特色馆藏。现版画馆藏八千余件,其中近两千件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藏品不乏世界美术史记载的大师级、文物级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逾四百年。初步形成了以黑龙江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版画(含原作石版、原作铜版)、法国卢浮宫铜版画为核心的国际版画收藏体系。

黑龙江版画现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的重任。在黑龙江版画“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艺术品生产乃至消费过程中,艺术决策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策展地位上升。策展成为提纲挈领的品牌创意,在艺术品牌与社会受众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艺术展览活动发挥出系统的文化辐射功能。张玉杰、袁耕作为策展人,常年奔波于中外版画交流推广活动,在版画创作、展示、评论、媒介等领域进行了大面积的高水平的资源整合。2008年以来,以地域版画为主题,策划举办了“北大荒版画50年精品回顾展”“长河行——晁楣从艺60年回顾文献展”“刀木魂灵——颜仲木刻肖像作品展”“2010年——2015年‘放飞心灵’系列青少年和少儿版画展”“鸿年之季——纪念杜鸿年诞辰85周年馆藏美术作品展”“画说龙江——黑龙江省美术馆藏晁楣、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义经典版画作品陈列展”“黑龙江省版画院25周年新作展”“红色背后的红——陆中华版画展”“第二届中国版画大展”“画说龙江——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经典版画”“透视东西——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17至19世纪中外版画作品展”“画说龙江——黑龙江省美术馆五十年馆藏经典版画作品特展”等专题展。以国际交流为主题的策展有“国际少儿版画展”“透视东西——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17至19世纪中外版画作品展”,以及“风景的变换——英国当代名家版画邀请展”“韩国青年现代版画邀请展”“于承佑版画作品赴英国展”等。经过张玉杰、袁耕等人近十年的版画艺术策展活动,使版画从主流文化独领风骚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出国门、走向市场,为广大受众所认识并喜爱。

在艺术决策链中,信息发布平台的专业性、层级以及多元化,是成功文化品牌极为重视的拓宽交流渠道的路径。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在全方位传播黑龙江版画这一地域文化品牌过程中,与国家级主流媒体《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杂志社、《中国版画》杂志社、中央书画频道,以及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网等专业网络媒体,地方主流媒体《黑龙江日报》《生活报》、哈尔滨电视台以及东北网等主流网络媒体保持着成熟稳定的关系。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时代,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同步性的快捷便利特点,在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之外,开辟了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定期推送馆院艺术交流活动信息,使其拥有了快速应对艺术欣赏以及市场的首发权。

综上所述,在艺术创造与消费过程中,艺术决策链是艺术与社会对接的重要环节,尽管这一环节有许多节点,但艺术家以及深谙艺术规律的管理层、通晓世界版画行情的策展机构扮演了核心角色。从黑龙江版画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正是这些关键要素的聚合,共同推动了黑龙江版画艺术品牌“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进程。

①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认为,“文化菱形”是由温迪·葛瑞斯伍德(Wendy Griswold,1994,1986)所提出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型,菱形的四个角代表着艺术品、作者、消费者、社会四个要素。经过维多利亚·亚历山大改进的“文化菱形”,强调了分配体系在艺术传播以及传播范围等方面具有的决定权。参见[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69-70页。

②彼得森(Peterson,1994)认为,决策链是指在艺术客体通过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所有影响它的决策。参见[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

③④[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⑤杨治经等《北大荒文学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24页。

⑥⑦⑨⑩袁耕《镌刻大荒 北大荒版画——黑龙江版画发展纪程》[A],《第二届中国版画大展作品集》[C],2016年。

⑧于美成《再创辉煌——对黑龙江版画的思考》[A],《无边心潮——对大美术的关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144页。

猜你喜欢

北大荒走出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北京到北大荒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