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品悟 知音知心
2018-09-27陕声祥
陕声祥
【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讲述的是伯牙弹琴,钟子期必能听懂琴声描绘的内容,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的故事。这是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学习这篇小古文,一是要读懂古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要受到知音文化熏陶,懂得良好的艺术修养、真诚的朋友情谊能够丰富人的心灵,成就人生的美好。教学此课,设计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知音、品心情,旨在通过充分的语文活动,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欣赏。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在读说品悟中,走进人物情感和心灵世界,既知音,又知心,受到文化熏陶、审美启迪和人格感染。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课文
1.读出呼应。全文五句话,每句话都是先讲一个人怎样,再讲另一个人怎样,有如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可以分组读,一组读句子前半部分,一组读句子后半部分,读出句子语意上的勾连呼应。
2.读出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读出停顿。第一句是故事的发端,读完后停顿时间稍长;第二、三、四句是故事的经过,读完后停顿时间稍长;第五句是故事的结果,读出收束感,有余味,有回想。
板块二:说知音
1.本文所讲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知音”的来源。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彼此知心的人。为什么说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明。
试着用一句话来说明(如: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说后,请用现代的语言再说说意思。
试着用两句话来说明(可以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说后,请用现代的语言再说说意思。
试着用三句话来说明(可以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说后,请用现代的语言再说说意思。
2.全文说知音的故事,用了五句话。哪种表述更好呢?(課文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头,有经过,有结果,有起有落。写出了知音相知相交的快乐,也写出了失去知音后的痛苦伤心。写弹琴,既有具体描写弹奏曲子时的情景,又有概括的叙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没有具体的描写,文章会抽象笼统;没有概括的叙述,文章会显得片面、不严密。)
3.试着用自己的话,按照课文的叙述方法,把知音的故事完整地说一遍。
板块三:品心情
1.面对知音,是什么心情?伯牙鼓琴,一鼓再鼓。伯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弹了一曲又一曲的?试着想象一下,说一说。(当然是高兴、激动的心情。弹了一曲高山,对方听出来了,很高兴;乘兴又弹了一曲流水,对方又听出来了,更高兴。伯牙可能想:苦练琴艺到今天,就是没人真正懂得欣赏我的音乐。今天遇到了一位有深厚艺术修养的、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不负此琴,不负此生啊!)
钟子期的心情呢?(也是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善哉,善哉”,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听着雄浑高昂的琴声,他好像看到了巍峨的泰山,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听着绵长激越的琴声,他好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源远流长,奔腾而去。钟子期可能会想:伯牙的琴艺已经出神入化,让我神游于天地间。今天听到如此美妙的音乐,得到如此美好的艺术享受,人生幸事啊!)
他们都很高兴很激动,都把彼此的相遇当作一件美妙的事情。伯牙不断地弹呀弹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弹的是什么,钟子期总能听懂乐曲的内容。他们惬意地享受着这种无须语言告白却能够相知相契的幸福快乐。
2.失去知音后,伯牙的心情怎样?(“破琴绝弦”,说明子期去世了,伯牙非常悲痛,甚至是“绝望”——再也不指望有人懂得他的高妙的音乐了。他把心爱的琴摔破了,直到终老,再也没有弹过琴。)
一项技艺,要被称之为“艺术”,需要有创造艺术的人,也需要有懂得欣赏艺术的人,这就显示出“知音”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伯牙终其一生,就遇见了一位知音——钟子期。所以有“千古知音最难觅”一说。钟子期死了,伯牙没有了知音,没有了听众。没有人欣赏,这艺术还有谁人能懂,还有什么价值?于是他“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3.现在学了这篇课文,大家知道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人们传诵这个故事,赞美的是什么?(他们的艺术追求、艺术修养;他们相知相契的深情厚谊)现在,“高山流水”“知音”成了有着特定意义的词语,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43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