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鼓师
2016-12-20刘小伟
刘小伟
【摘 要】在评剧发展的历史上,鼓师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是指挥打击乐和演员紧密联系互相配合的枢纽。
【关键词】反应灵敏;技术扎实;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28-01
鼓师,顾名思义是一名打鼓的老师。打鼓,谁都能打,成为鼓师可不是一朝一夕那么简单。在评剧发展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鼓师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是指挥打击乐、音乐、演员紧密联系互相配合的枢纽。
为什么说鼓师的位置、作用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鼓师承担着指挥乐队也就是打击乐、管弦乐的责任。乐队包括文场、武场,文场是管弦乐包含着:主弦板胡、二胡、中胡、琵琶、扬琴、阮、笛、唢呐等乐器;武场包含:鼓师的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等乐器。其中不管是文场的乐件还是武场的乐件,有一个出现了慢或快,轻或重或者掉板等差错,都能影响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情绪。这时,就需要一个合格的、有经验的、有功底的、有修养的鼓师,通过自己扎实的技术,过硬的打鼓经验掌握和把控着乐队的节奏,指挥着文武场即打击乐、管弦乐,并用自己多年来与乐队、演员配合的手势或动作在关键的时刻扭转局面,使失误降到最低点。这种时候,鼓师的反应能力、抉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鼓师此时处理不及时、不得当,那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了,这场戏行话讲就“砸锅了”。
例如,我团下乡演出现代评剧家家都有八出戏,在演第四场时老太太“肖母”在已故的老伴坟前哭诉,大段唱腔唱完时,“肖母”决心已定,准备在坟前大柳树上吊自杀。鼓师运用了一个大锣“软四击”,演员一转身,小跑上石墩,然后把头套在事先挂好的绳子套里,一亮相。结果,出现了石墩不稳,一歪演员脚从石墩触到地上,脚崴到了,不能动了。这时,肖母的女儿“巧云”大喊一声:“妈!”跑上去解绳子,大段的音乐衬托着剧情,巧云慢慢地把妈妈扶到前台石墩坐下,娘俩有一段道白,然后开唱。可是,突发状况,鼓师看到了演员出现了故障,就急忙在音乐中改了程序,指挥乐队从音乐中前两小节后直接衔接到“巧云”开唱的前奏,省去了“巧云”和“肖母”的对白。因为此时扮演“肖母”的演员已疼得无法说话(过后诊断是骨折),这时的鼓师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不留痕迹地省去了“肖母”的剧中任务,又没让观众看出破绽(因为观众不知道此时演员脚崴了,以为就是这样设计的),很自然地“捡了场”。这就是一名好鼓师反应灵敏、技术过硬和艺术修养深厚的体现,也是一名鼓师对观众、对演员、对剧情发展所负的责任和担当。这个例子如果没有鼓师的即时处理,戏就得停了,那就是大事故了。戏剧行中有句谚语“救戏如救火”,鼓师此时就是救了火,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因为此时的故障只有鼓师才能调整、排除,其他人都不行,只能望而兴叹。可见鼓师在一出戏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了。
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鼓师,当他拿到剧本的时候,首先一定会熟读剧本,了解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作用、剧中的任务,要反映什么事情。然后他会根据剧中的需要来定每个剧中人物的鼓点,使鼓点在配合剧中人物表演时既不过也不弱,恰到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使剧情更吸引人。例如评剧《包公赔情》中“包公”铡了“包免”回家与嫂娘的一段对白。鼓师运用的鼓点一点点加快,一个点比一个点紧凑有劲,使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一段,如果演员、鼓师不配合好,演员的内心戏就出不来,这戏就啥也不是了。只有演员之间互相台词咬得紧,鼓师的鼓点运用得到位,指挥武场得当,把演员的激情激发出来,戏出来了,鼓师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段戏也就成功了。一个好鼓师只有虚心地认真去学习,认认真真去研究,他所付出的心血,一定会有回报的。
鼓师的基本功非常重要,例如评剧《乾坤带》“银屏公主”得知“秦英”打死了“詹老太师”之后绑子上殿之前的一段唱,“小冤家,欠教管——”这段唱腔是看演员的功底,也是看鼓师的功底如何的最后见证。这段唱腔运用的“清板鼓套子”,文、武场全不动,只有演员清唱,鼓师打鼓。看演员的嘴皮子、字、气;看鼓师的手腕功夫灵活度。功底深厚的鼓师一定会沉着气,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鼓点打出来清脆有力度,又能抓住演员,刺激演员。虽然满台是人,但非常肃静,只有“银屏公主”一人清唱。鼓师的鼓点“大大大大——”在响,好与坏观众要是叫好的话就全明白了。
有人说,好鼓师得有好的老师培养,这话对一半。有一位好老师固然重要,但是自己不努力也是枉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至理名言不知成就了多少成功人士,只要你彻底悟透了这句话的真谛,你就是个英才!所以说,虽然鼓师的位置、作用这么重要,但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作为一名鼓师,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名鼓师,成功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勤学苦练。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把枯燥的练功变为乐趣,日积月累地苦练,才能有一身扎实的功底。再通过日常排练的历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成功指日可待,成名也就随之而来了。“鼓师”的头衔才能配位,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