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同动同静”模式下“动”的环节的驾驭
2018-09-25陈瑞娟
陈瑞娟
摘要:80、90年代,复式教学在中国的许多偏远山区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解决了当时教师紧缺的大问题,但同时也被认为是落后的教学模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学模式。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复式教学模式,避免了声浪干扰等因素。“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适合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而同动环节在这一新模式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同动;数学;交流;互动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是根本性目标,学习基础性知识等目标从长远看都在其次。同动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动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新授、检查、指导、反馈、总结等活动。组织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方年级的学习活动中去。一般来说,先让低年级学生展示交流,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评价、补充。然后让高年级学生展示,低年级学生评价、学习。
“同动同静”模式的核心观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下同时进行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在一节课内,教师的直接教学(动)与学生的课堂作业(静)分别在两个年级中轮流交替进行。[1]因此,在同动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就要求教师要精讲,且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这几点。 “动”的环节要把握好,突出重点精讲,“动”的环节,是整节课堂的生命所在,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动”,体验数学带给生活的方便,培养数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一、“同动”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共同参与
教师要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动”起来。在同动的时候,教师同时面向各年级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
(一)同时“动脑”。
所谓同时“动脑”则为教师在动的环节设计中,要兼顾两个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的衔接、贯通。尽量从一个年级的知识点中找到两个年级的衔接点,通过一个问题,让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中来,并各自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我在上一年级《6和7的认识》与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同动环节对问题的设置时,让一年级的同学观察主题图,数一数有多少根胡萝卜;二年级的同学根据一年级同学数出来的数字列式计算这几堆胡萝卜一共有几根;这样在给一年级同学上新课的同时也保证了二年级同学的参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而是教师根据二年级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结合二年级学生自身的学情特点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将两个年级的知识内容整合,找出可以衔接的部分,并且在给一个年级的学生新授的同时兼顾另外一个年级的学生,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大脑都“动”起来。
(二)同时“动嘴”。
即要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动”的环节中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在给一年级上课的过程中,要让两个年级学生都参与互动,一年级新授内容中要设计一些与二年级学情差不多的问题,让二年级同学回答、解决;二年级新授的过程中也要设计一些与一年级学情相关的一些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参与到新授过程中,同时互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对整节课堂充满了兴趣。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同时“动手”。
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写一写、算一算。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给一年级学生新授的同时可以让二年级一些底子薄弱的学生重新复习旧知识,底子好的同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补弱);给二年级新授的过程中可以带动一些一年级学的比较好的学生,提前接受新知识,开拓知识面(培优)。从而达到“培优补弱”的效果。
二、“同动”环节要让“小老师”积极参与并发挥有效作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精彩的延续,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上。[2]同动环节中,教师可以把高年级的一些学的较好的同学当做“小老师”,让这些“小老师”在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做题的时候帮助低年级学生并给予评价、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高年级的同学容易树立起榜样和自信心,也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只要发挥好“小老师”在同动环节中参与的有效性,同样能提高整节课的有效性。由于相邻两个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相近,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方法也相近,交流互动起来就更容易。
教师通过对不同年级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的编排,在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彼此互动,共同学习,互相激励和分享成果。跨年级的互动交流一方面为那些高年级学生复习巩固以前舊知识提供了条件,促使他们可以带动低年级学生一起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提前涉猎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新学习内容,满足一些“学有富余”学生的求新欲望。不同年级之间利用教学时间在同一堂课内的互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复式教学的先天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
三、教师在“同动”环节组织教学要灵活机动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一堂课内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在复式教学中,由于年级和教材内容的多向性,这种情况更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环节推进更替时机,切记机械、死板。动静环节应分合自如,动静随机、随情况操作,也可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总之,教师在这一新模式“动”的环节中应该把握三个要点。首先,要在“动”的环节中确保两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参与进来,强调年级之间的互动性。年级之间不仅可以互助互评,还可以交流合作。不能出现一个年级“动”一个年级“静”的情况;其次,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第三,找到两个年级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利用游戏、比赛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动(动脑、动手、动嘴)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的一堂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轻松和快乐的。
参考文献:
[1] 孙冬梅主编.复式教学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