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融于高职教学的重要性
2018-09-25陈运旭
摘 要:企业文化的融入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展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共同点,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论证了企业文融入高职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一、 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的共同性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里的教学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里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室里的实践教学;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技能的掌握已经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迫在眉睫。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也是应运而生。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这和我们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校园文化是相契合的,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很大的帮助。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同样的,在校园内建立企业文化的氛围,既能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提前更好地适应毕业后工作的节奏。
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特征是职业文化,高职教育是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文化内涵就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以职业技能掌握和应用为主的高职教育,职业技能是实现高职教育的载体,职业文化则成为高职教育的思想文化体现。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功能,突出体现就是在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制约和规范、在对异质文化的吸纳和整合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企业管理的要素,渗透着职业的特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直面职业,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发展抱负,让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真正成为育人文化、成才文化。
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标识是职业性格,职业文化是培植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行业都拥有自己的行业文化。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和学生受专业性质和职业文化的影响,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总会打上职业性格的色彩,形成以职业性格和职业文化为标志、与其他职业有所区别的“文化圈”,显现出职业个性的不同文化。这样的文化氛围内成长的学生将更能在其专业的领域中找到归属感,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将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二、 当前国内职业教育的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接地气的职业教育?什么才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这是每一位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朋友们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于去年在青岛参加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诊改培训班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覃川院长对于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看法和发展的展望也是让我对于我们学院自己本身在教学方面有了不一样的思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一) 教学内容同一线工作岗位需求脱节
当前职业院校,特别是公办职业教育院校,绝大多数仍然按照传统学历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而非按照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习得单一的专业技能,这与毕业后面对的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当今社会的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往往是复合型的综合人才,这也是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关;单一技能的对口工种正慢慢在减少,甚至在被工业机器人取代,这就导致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二) 师资、教材、课件等软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要求
职业教学师资基本上都是按照公务员标准招聘录用,很多都没有对应教学岗位实际工作经验,抑或者是在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没有在一些工作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教材也都是采用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教材,这样的教材一出版其内容就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社会的应用技术日新月异,往往教材在一些实习和实践方面的知识是淘汰了,已经很少有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独立开发的实战化技能培训教材。
(三) 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也同样脱节
特别是高职院校,为满足学生要求基本上学生毕业都是高级工,而现实是,这些工种的资格证书基本上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抑或者是不重视的,结果是:拿着高级工证书,干着学徒工的活,与学生自身的期望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和家长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看法:技能证书没用!上职校没出息!
(四) 顶岗实习的相关制度脱节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变相成了让学生提前就业,以便学校腾出更多空间容纳新学生,但在学生出去实习前却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训,以至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单位、实习效果,是否同所学专业技能对接、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有没有起到推动的帮助,加上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繁忙,不可能做到每个实习学生都能进行追踪回访调查。这就导致了实习的学生在面对一些专业知识以外的职场方面的问题往往会束手无措。这种情形在中职院校比较普遍,实习报告往往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五) 实训室设备的真正作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公办中高职院校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也越来越高大上、越豪华,可是真正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的有多少?真正让学生动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真正能让学生敢于动手的设备又有多少?面对这些昂贵的设备,往往只是沦为了参观和应付检查的工具,值得我们每一位关心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人士反思。
(六) 行业、企业很难介入职业院校教学过程
在国家出台相关相应的郑策支持之前,所谓“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德国二元制”等都难以落到实处,行业企业和协会基本上是职业教育局外人;企业也仅仅是在学生就业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缺乏相关的郑策和法律法规,校企双方很难在教学的工作中融合在一起,企业没有动力去提供教学工作,学校也无法承担学生过早去到企业实习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占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作者简介:
陈运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