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料”到有效
2018-09-25朱红玉
摘 要:随着网络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已成常态,但对辅助性课程资源的运用许多教师缺乏明显的目的性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由“人灌”(教师灌输)到“电灌”(多媒体手段满堂飞)现象,许多一线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更多关注容量(课程资源的堆砌),而非效度(教学辅助的效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
随着网络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已成常态,但对辅助性课程资源的运用许多教师缺乏明显的目的性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由“人灌”(教师灌输)到“电灌”(多媒体手段满堂飞)现象,许多一线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更多关注容量(课程资源的堆砌),而非效度(教学辅助的效能)。
一、 滥用、误用——错将浅爱做情深
(一) 手段≠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响以及知识的多元引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可以参与的学习环境,使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外衣下,仍旧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复制。
(二) 堆砌≠辅助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常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位青年教师上评优课《海底世界》,课前,屏幕上是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实景,各种各样奇妙的鱼儿在美丽的珊瑚之间穿梭,背景音乐舒缓悠扬;课启,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海底世界吗?”接着播放海底世界视频录像;接下去是海底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音频),海底的动物、植物(图片10余张,出示的方式富于变化),其中穿插几幅起过渡作用的文字片。最后一頁“感谢各位老师光临指导”随着音乐不断闪烁。一节课下来,我们感觉不像在听语文课,倒好像在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
纵观这一节课,学生的眼睛、耳朵,学生用于朗读品味的时间,用于思考感悟的时间都被那光怪陆离的画面、声响所侵占,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悟,如何学习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目的是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帮助的留下,对课堂教学无效的即使它再华美也要弃如敝帚。
(三) 制作≠备课
一位青年老师上组内研究课《广玉兰》,课件制作精美生动,可是上课时连主要教学环节都记得不太清楚。课后解释,前一天晚上为制作课件一直熬到凌晨三点,上课时头脑昏沉,既要记教学环节,又要记课件展示顺序,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回答。
此案并非个例。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其实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制作课件只是其中一环。
(四) 拿来≠己有
随着网络的畅通、丰富和便捷,可以随时上网搜索和下载课件,拿来为己所用,于是有些老师课上使用多媒体。但网上课件良莠不齐,同时教师缺乏对课件制作人课件设计的理解,效果自然打折。
(五) 音画≠实践
语言文字的美感就在于它带给人们的想象,同一篇文字,带给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感受。
课文《望月》第一段静谧的月下江景描写,为下文对月吟诗、望月联想创设了一个美好情境。老师们在教学这一段的时都会花些功夫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为下文教学做好情绪上的铺垫。
一位老师这样教学:首先出示画面——硕大浑圆的月亮将它的清辉洒在江面上,波光点点。接着引导想象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画面,教室里居然安静极了,没有一个孩子举手描述。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想象都已被刚才出示的画面所替代。
又例,执教《水》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体会缺水之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势旺盛的狗尾巴草”和“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让学生对比想象“我们四兄弟”干渴的样子。课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想象的空间变窄了,多在说狗尾巴草的垂头丧气、干瘪。后来,我改变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删去了这两幅画面的对比,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想象“我们四兄弟”在极度缺水情况下的感受,课堂明显变得活泼生动。
是啊,具体的画面、音乐虽然更加直观形象,但更多代表了教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反而削弱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局限了学生思维感悟的多元性,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二、 实用、活用——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 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化抽象为具象,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心理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提高语言文字学习效率。例如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时,一位青年老师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喜欢动画的特点,制作了这样一组课件:每一课都有喜羊羊、美羊羊、熊大、熊二等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带着大家浏览拼音王国,与拼音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比赛冲关,有趣的情景设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在学习拼音、汉字中的“摘苹果”“转转盘”“爬楼梯”“踩石头过河”“开火车”等动态课件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 多维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通常包括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分别出版。而多媒体系统,可以将文、图、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结合,使听、说、读、写不再支离破碎,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在执教《东方明珠》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东方明珠的“高”和“美”,没有感性的认识。我设计了一组东方明珠图片课件,当孩子们从屏幕上看到了东方明珠白天和夜晚在黄浦江边的美丽身影时,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哇,真美啊!”置身此情此景中,孩子们心中怎能不涌起对东方明珠由衷的赞叹?此时,图文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也跃然到了一张张绚丽多彩的画面上,再配上舒缓的音乐,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对东方明珠充满向往。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品读感知语言呢?
(三) 直观化解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对生活场景的再现,对习作情境的提供,就显示了它独特的优势。对于一年四季,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但真要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喜欢的季节,就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有兴致。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快乐》一文时,虽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秋天的美丽景色,但一到课堂,学生原有的快乐体验已淡化,请他们来说说写写,也只能是只言片语,并无想象中精彩。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在网上搜索的、平时收集的记录秋天各个角落美丽景色的图片或拍摄的寻找秋天的视频进行展示。视觉的享受直接刺激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有了表达欲望,说起来精彩不断,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四) 丰富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阔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多媒体课件的灵活性,多种功能的整合,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从而使语文教学走向纵深。
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多媒体也好比一把双刃剑,如使用得当,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让我们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多一柄利剑。反之,则会弄巧成拙。我们应该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手段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度选择,做到从有料到有效,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J].中学语文教学,2003:07.
[2]王榮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朱红玉,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