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探析
2018-09-21张雯婷马瑞瑞
张雯婷 马瑞瑞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同时,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新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大,依靠扩大投资、工业产能等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反而极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通过研究他国经验发现成功跨过该陷阱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完成的。文章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梳理,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从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和重视知识与人才培养两大方面提出成功跨越的方法。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0.011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 研究背景
世界银行曾于2006年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个典型标志是经济未及时转型与严重的社会问题。在20世纪后期,仅有少量中等收入国家成功挤入高收入国家,较多国家的经济在历经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些国家既难以在前沿科技领域和第三产业等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劳动力及工资等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即面对“上压下挤”的挑战。
《人民论坛》于2010年归纳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特征如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及就业困难等。若一国的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地增长,就可以顺利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反之则会掉入该陷阱。而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一是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二是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三是重视知识和人才培养;四是推进公平正义。在四个要素中,两个要素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即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和重视知识与人才培养。据世界银行报告所述,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多是高等教育质量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原因在于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本,以此促使科技创新而使得这些国家达到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的研究视角探析中国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1.2 现状
目前,我国处于中等收入偏上水平,但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应对,需要人才、研发和自主创新去支撑。高等教育被视为科技、创新与人才的结合点,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此外,高等教育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创新红利与人才红利的源泉与动力,高等教育已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支撑和引领创新、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经过对相关文献分析,我国在传统研究上注意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但却忽视了经济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形式的要求也不相同。在经济发展初期,基础教育的逐渐完善促使了大量劳动力的产生与发展,因而很快发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若想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则需科技与创新能力提升,即需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尽管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3%,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在巩固基础教育成果的同时应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基础。而我国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是取决于能否提升高等教育带来的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欲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需逐渐摆脱核心技术水平与资源开发程度低、科技转化率低、依赖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经济的局面;需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智慧经济;还需面对“上压下挤”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挑战。
2 他国经验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指出,自1950年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52个国家中,已有35个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这35个国家分别落入了不同类型的陷阱,具体分布见图2,该分布说明了有30个国家至少使用了28年的时间却未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据图3可以看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分布较为广泛,多数集中在拉美国家,一些国家长期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委内瑞拉、秘鲁及哥伦比亚等国掉入“中低收入陷阱”已60余年,但同时,一些经济体尤其是东亚新兴经济使用了较短时间就由中等收入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2.1 成功经验
日本与韩国是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日本以12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韩国用8年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以日本为例,日本的GDP于1960--1975年增加了3倍,在此期间,该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加了10倍,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对人力资本投资,自1974年日本人均GDP首次突破4000美元,至1986年突破12000美元,该国仅用12年就成功地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通过人力物力以及资源倾斜等大量投入,逐步地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国民总体知识水平,致力于建立创新型科技强国,日本经济在该时期内保持了较为稳定的高速增长。根据图4数据变化,明显看出日本高等教育占比年平均增长率和人均GDP年增长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该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反过来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该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一个国家能否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以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为主要驱动力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同样,韩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振兴科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也相应地提出改革措施,在1986年提出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教育方案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促进高校与地区产业界合作,明显体现出韩国力图确立“科技生产国”的目标。
2.2 失败经验
据图3可知,拉美地区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集中的地区,如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国,拉美地区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及文化渊源有高度的相似性,如两者都经历了较为相似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拉美地区1950--1980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两者都存在相似的负面问题,如贫富差距较大、劳动市场结构性问题显著等,这些问题也是拉美在1980年后经济出现停滞徘徊甚至倒退的原因,因而逐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后,两者都具有相似的文化渊源,无论是拉美的玛雅文化还是中国的华夏文化,这种古代文化渊源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均有较深影响。因此,我国应更加借鉴拉美地区的经验,警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据图5所示,明显看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占比年平均增长率和人均GDP年增长率发展趋势并不一致,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导致该国经济难以转型,根据图示,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占比年平均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但与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如2003年马来西亚的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9%,韩国当年的研发费用约是马拉西亚的4倍;2006年马来西亚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为0.42人,而韩国的研发人员数约为马来西亚的11倍,还有诸多类似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是该国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3 对我国的启示
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以服务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教育质量,注重科技创新,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这也与前文所提到的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中的其中两点要素相一致,即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和重视知识与人才培养。由此,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从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和重视知识与人才培养两大方面提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3.1 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
在研发投入方面,主要指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经费,高校作为科研人员主体之一,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力资源,那么如何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则是重中之重,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根据不同科研人员的需要,给予其不同层次的激励,为其提供专心于科研的动力;同时,应注意科研经费协调使用,虽然当前科研经费几乎已覆盖所有学科,但不论是在高校分布方面还是在学科分布方面,均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有些高校及学科还需加大科研,支持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最后,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是成功跻身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在R&D;的占比极低,我国的R&D;经费尽管超过万亿元,但大部分是企业执行的,且用于基础研究的极少,因而凸显出高校应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增加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是对其给予重视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创新立国方面,若一个国家的高校创新能力不强,则难以从根本上减少该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对外依赖程度,难以转变该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一,也是对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3.2 重视知识和人才培养
在重视知识方面,知识建设要求高校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提高学生对知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当前,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其具有较为宽广的基础知识,这是从社会的角度要求高校重视通识教育,以通识的视野,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从专业知识中激发出来,正如赫钦斯所提倡的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然而目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矛盾较为严峻。无论是时间分配或者学生精力等方面,都難以把握二者的平衡点,因此建议采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交叉和融合的方式处理二者关系。此外,我国高校是在处于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关键阶段推行了通识教育,这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教学资源及优秀师资等一时难以与大量的生源相适应,建议通识教育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升教师的责任心,提升教学质量。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如积极开展学习竞赛和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等活动,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首先,提高生源质量,以新高考改革方案为基点,采用“3+3”考试科目和“两依据一参考”,以招收高素质学生和保证录取公平为原则,推动学校招生专业整合。其次,重视教学质量,“一流教学”是“双一流”的内在要求或最基本要求。教学决定生存,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创新专业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最后,整合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学位点,只有高校学位点有撤有增,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统筹优秀师资力量,同时促进高校由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及过度争取申请学位点等外延式扩张,向关注教育质量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建设转变。
[作者简介]张雯婷(1994—),女,河北邯郸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马瑞瑞(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