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TOPSIS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2018-09-21李曼宋关东
李曼 宋关东
[摘要]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从经济实力、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了由18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TOPSIS法并结合IEW法对环渤海44个城市2003-2014年的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天津、青岛、威海的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一直居于前列,且始终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从时序演变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呈现出持续上升、波动下滑、稳步上升三个时期;从空间格局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明显,形成“一极多核”的发展格局,从省级层面来看,除京津外,山东省总体城市竞争力最强,河北次之,辽宁省城市总体竞争力偏弱。
[关键词]熵权TOPSIS法;城市竞争;环渤海地区
[DOI]10.13939/i.cnki.zgsc.2018.20.014
1 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系统所表现出的对内稳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城市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城市内外环境所形成的对各种资源要素持续强劲的集聚、扩散和利用的能力。城市为求生存发展,必然倚仗自身优势争夺有用的资源,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竞争力决定了城市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发展潜力与定位,这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国家正在着力建设环渤海经济圈,因此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对环渤海城市乃至其所属的区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客观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审视城市所处地位、环境以及优劣势,可为环渤海各城市科学地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竞争力内涵、城市竞争力评价以及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构成三个方面。
本文立足已有成果,选择环渤海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分析方法对环渤海44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析,揭示区域内各城市竞争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力图审视和把握环渤海各城市的具体方位和动态走势,以期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选取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共44个城市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为保证数据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数据采集尽量选取指数和比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统一采用《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2014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4年)》《天津市统计年鉴(2005--2014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2005—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05--2014年)》。
2.2 熵权TOPSIS法原理
TOPSIS法,简称为靠近理想点排序法,是一种有限方案多属性(目标)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原始数据建立相关矩阵,找出并比较多个方案中的最优解与最劣解,以此来衡量评价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从而从有限的选项集合中寻找解决方案。本文运用IEW(信息熵赋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3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竞争力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它涵盖社会、经济多方面内容,因而其评价指标也相对复杂。本文根据城市竞争力内涵并依据其可比性、全面性、科学性等原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实力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硬实力,指标包括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基本功能的综合反映,选取人均道路面积、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人均住房用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每千人口医生数等6项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是指考察范围内对环境质量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公厕数量等6项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依据44个样本的2003--2014年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构建各市原始数据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其中,综合经济实力(0.3662)、基础设施建设(0.2911)、城市生态环境(0.3429)。以下18个指标的权重分另0为:人均GDP(0.0928)、固定资产投资额(0.045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O.07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65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0.0383)、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0.0448);人均道路面积(0.0623)、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0713)、医疗支出占GDP比重(0.0529)、人均住房用地(0.025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0.0459)、每千人口医生数(0.03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663)、生活污水处理率(0.0442)、人均绿地面积(0.08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465)、污水处理能力(0.0289)、城市公共厕所数量(0.0754)。
在准则层:一是经济实力中,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权重赋值较大,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即地区生产总值越高,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在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中优势也越突出。二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权重最高,可见对教育的投入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创造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三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人均绿地面积权重值最大,表明该指标能较大程度反映一个宜居状况,同时也能从侧面体现出一个地区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
在准则层中,经济实力和城市生态环境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366和0.343。可见,在城市竞争力核心层组成要素的重要性方面,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强弱和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实现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城市形象的树立不仅要凭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更应该充分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3.2 环渤海城市群竞争力时序演变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4--2013年环渤海地区44市城市竞争力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竞争力总体较低。贴近值Ci有高低之分,越接近于1,竞争力优势越明显。2004--2013年间,竞争力较强的几个城市其Ci值多在0.6~0.8。离贴近值1尚有一定的差距。2013年城市竞争力评价值Ci>0.6的城市个数为3个,Ci<0.4城市个数为31个,分别占所有城市总数的6.8%和74.5%,总体而言,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较低。通过计算4个年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均值发现,四个年份,均值在0.37~0.38,2004年均值为0.3712,2013年均值为O.3790,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较低。
第二,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竞争力普遍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无论是其总体竞争力贴近值Ci趋势变化还是排名趋势变化,绝大部分城市都经历了或升或降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北京、天津、青岛、威海其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一直居于前列,且始终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十年来,北京的城市竞争力领先于其他城市;朝阳、铁岭、葫芦岛等城市竞争力一直较弱。2004--2013年,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来看,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的有:北京、天津、沈陽、大连、本溪、丹东、荆州、营口、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青岛、淄博、枣庄、东营、潍坊、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滨州、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邯郸;城市竞争力呈下降趋势的有:邢台、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石家庄、菏泽、聊城、泰安、济宁、烟台、济宁、抚顺、鞍山等市。
第三,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04--2013年城市发展状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7年)持续上升时期,此阶段绝大多数地区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贴近度Ci均值由2004年的0.3712,上升到2007年的0.3753。这一时期随着环渤海经济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区域内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第二阶段(2007--2010年)波动下滑时期,此阶段半数以上城市,其竞争力评价Ci值呈下降趋势。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略有波动,究其原因,部分城市由于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城市发展受阻,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和“非典”的影响,在此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各城市发展亦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阶段(2010--2013年)稳步上升时期,此阶段区域各级政府积极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开发本土人力资源,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持续升温。
3.3 环渤海城市群竞争力空间演变
为了进一步把握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具体状况,根据2004年、2013年城市竞争力评价Ci值大小,运用Mapinfo中Natural Breaks,将44个城市自高到低分为5类不同层次,得到其空间格局演化图(颜色越深表示竞争力越强)。
在对环渤海地区各市2004--2013年城市竞争力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格局。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明显,城市竞争力强的地区数量较少,分布较为零散,分散于京津地区、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部分城市,此类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好,与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各种物质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等汇集于此,推进了该区域城市发展。竞争力较弱城市数量逐步减少,在空间上亦表现为由“组团式”分布逐步呈集中连片分布格局。竞争力较弱的城市分布于区域边缘地带,北部或东部,尤其以辽宁部分城市最为突出,这些城市相对于沿海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城市竞争力较弱。与此相反,强竞争力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在空间演化呈现出由分散到连片分布的态势。2004年零星分布于山东半岛和京津地区,2013年集中分布趋势逐步显现,囊括山东省大部、京津及其周边城市,此类地区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拥有区位、政策优势,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从省际范围来看,辽宁省城市竞争力综合Ci平均值对比其二省二市而言最低,且低于全域平均值(以2013年为例,辽宁、山东、河北和全域平均值Ci分别为O.3205、0.4134、0.3494、O.3790);辽宁省城市竞争力Ci平均值不仅远低于北京的0.7576,还低于全域平均水平,全省城市发展以沈阳、大连两地发展状况最佳;河北省所有城市竞争力亦较弱,相对而言以唐山市ci值最高(0.418),;虽然山东省整体城市竞争力在全区中较高,但仅以青岛和威海两地发展相对较好,且与北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熵权TOP-SIS对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得到以下四点认识。
一是将熵权TOPSIS法用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可有效打破一些人为赋权法主观成分的影响,提升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拓展了该研究领域的评价方法;二是城市竞争力涵盖经济实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O.3662和O.3429。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不仅要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且要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三是从总体上看,北京、天津、青岛、威海其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一直居于前列,且始终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十年来,北京的城市竞争力领先于其他城市;从时序演变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呈现出持续上升、波动下滑、稳步上升时期;四是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明显,形成“一极多核”(北京一个增长极、天津、青岛、威海等多个发展中心)的发展格局,从省级层面来看,除京津外,山东省总体城市竞争力最强,河北次之,辽宁省城市总体竞争力偏弱。
[作者简介]李曼(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宋关东(199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人口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