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海市南康镇南康卖鸡调田野调查报告

2018-09-21张福鲜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传承

张福鲜

【摘 要】南康卖鸡调作为民间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卖鸡调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被人们忽视。近年来,南康卖鸡调的发展不容乐观。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對卖鸡调的发展及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能为南康卖鸡调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南康卖鸡调;田野调查;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14-03

南康卖鸡调从诞生至今,一直立足于民间,传统的舞台表演是卖鸡调流传的最主要形式,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是南康卖鸡调传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早在2015年,南康卖鸡调已经被列入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作为南康镇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文化产业,卖鸡调在北海当地的传唱度、宣传度并不高,观众群体的不断流失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据悉,卖鸡调使用南康当地的白话演唱,唱词内容也多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南康现在的发展状况。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期能对卖鸡调的发展现状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探究。

一、调查环境

(一)调查地点

调研小组此次选择的调查地点是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被政府认定为“南康卖鸡调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南康卖鸡调主要的流传地。南康镇地处北部湾畔,位于北海市东部,东北临大海,东连兴港镇,南靠营盘镇,西接福成镇,北邻闸口镇,西距北海市中心41公里,距北海机场18公里,北铁一级公路由西向东贯穿其境,辖区总面积为175.4平方公里。2011年底,总人口达65886人。据悉,南康镇使用的方言为当地的白话。

(二)受访者背景

受访者主要分为三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南康镇曲艺团成员、观众。具体信息参见下表。

1.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2.南康镇曲艺团成员

3.观众。南康镇当地人,现场观看卖鸡调表演的群众。

二、调查分析

此次调研时间为2017年7月11日至7月15日,调查过程包括访谈、录制访谈及表演视频、至相关部门获取文字及视频资料、走访传承人及相关表演者、观看卖鸡调现场表演并向观众发放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分为问卷分析和访谈分析两类,具体如下。

(一)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1.观众情况。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向观众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从观众的角度看,南康卖鸡调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观众对卖鸡调的了解途径相对单一(见图1)。在南康镇当地,群众主要是通过观看卖鸡调的现场表演,以及政府媒体的宣传方式来认识和了解南康卖鸡调,而在现代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无疑是一个传递信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在前期的准备以及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关于南康卖鸡调的资料甚少,当地政府的宣传主要是依靠文化宣传册,这样的宣传方式效率低下,观众对卖鸡调的了解也就相对较少。正是因为缺乏了解,观众才会忽视这种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存在,转而以其他的文化事物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属。

其次,愿意关注、学习卖鸡调的人越来越少(见图2)。从调查数据上看,66%的调查对象不会唱卖鸡调,会唱一点的调查对象仅占总人数的34%。另外,59%的调查对象认为卖鸡调不好学(见图3)。在现阶段,会唱卖鸡调的人越来越少,卖鸡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瓶颈”,当地人对于卖鸡调这样的民间艺术重视程度不够,越来越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并且继承卖鸡调,卖鸡调的传承在老一辈到年轻一辈中间出现了断层。

第三,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了解卖鸡调的时间点出现分化。笔者将回收上来的所有有效调查问卷,以30岁为界,分为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两组对象进行分析(见图4和图5)。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对比发现,在30岁以下一组中,10年前听到卖鸡调的调查对象占本组总人数的30%,剩下的70%基本为近一两年才听到卖鸡调;在30岁以上一组中,10年前开始听到卖鸡调的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62%,近一两年才开始听卖鸡调的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38%。南康镇在近年被评为特色小镇,卖鸡调作为其特色文化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在当地进行相关的宣传。由此说明,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宣传了解到的卖鸡调。

2.表演者情况。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共向曲艺团成员发放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5份。从表演者的角度看,卖鸡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曲艺团的成员对于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持积极的态度(见图6和图7)。曲艺团成员大都曾在粤剧团工作过,对于艺术本身持有一种强烈的热爱,加上近两年南康镇在进行特色小镇的建设,卖鸡调作为其文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渐受到当地文化站的重视。目前,曲艺团主要是进行南康卖鸡调的表演,为卖鸡调的发展服务,自然希望卖鸡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曲艺团成员的职业构成上看(见图8),个体商户以及退休人员占的比重较大,这些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学习演唱和弹奏技巧快,并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承担曲艺团的一部分开销,成为南康镇曲艺团近年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年轻一辈的表演者寥寥无几,曲艺团成员青黄不接。从调查数据看,现在曲艺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在57岁左右,年纪最大的一位艺术家今年已经80岁高龄,曲艺团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当代的年轻人不喜欢唱卖鸡调(见图9),曲艺团缺乏新鲜血液,在上一辈老艺术家与年轻一辈之间,卖鸡调的发展,包括曲艺团的发展,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对于南康卖鸡调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共同为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努力。

(二)访谈内容分析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课题小组对卖鸡调的第二代传承人陈宜積、第四代传承人邓绍婵,以及卖鸡调现在的主要表演者廖民彤进行了采访,对访谈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关于卖鸡调的源流问题。陈宜積是卖鸡调的第二代传承人,他在访谈中提到,他第一次听到卖鸡调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演唱者为梁润田,歌唱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剥削、官僚地主剥削农民、农民受苦被束缚的内容。在“文革”时,卖鸡调被禁止演唱。直到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宜積将卖鸡调的唱本重新整理并在晚会上演唱,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从此之后,卖鸡调被再次搬上舞台。陈宜積所了解的卖鸡调的历史仅仅只是解放后至今的几十年,至于之前的发展如何,卖鸡调从何而起,已经无从考证。关于卖鸡调源流的传说,鸡郎和调妹的故事,陈宜積与廖民彤都提到,他们只是听说过这个故事,但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其次,关于卖鸡调的传承现状。卖鸡调从1997年恢复演唱至今,其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访谈中,三位受访者都谈到了卖鸡调以前的表演形式,即一个人唱,化着淡妆,穿着长袍,拿着一把纸扇,一边唱一边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做一些动作。而近几年,表演者在卖鸡调中加入了舞蹈,另外还加入了扬琴、大胡等乐器,使卖鸡调的表演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近年,南康镇被评为特色小镇,卖鸡调作为其特色文化,受到了政府及当地文化站的重视,在“非遗”中心的协助下,卖鸡调的第一期培训班已经结束,在培训班中,由曲艺团成员讲一些关于卖鸡调的知识,然后进行表演,教中学生、小学生怎么唱卖鸡调和一些乐器怎么运用。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卖鸡调的兴趣,推进卖鸡调往低龄化发展。

第三,关于卖鸡调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卖鸡调在当地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陈宜積说:“现在的唱词内容大部分都是根据上级领导安排的,比如搞一些什么样的宣传,我们就会编一些对应内容的唱本。因为我们跟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接触,我们想的东西跟青年人想的不太一样了,有很大差别,我们没怎么考虑过创作年轻人喜欢的唱词内容,所以现在的青年人也就不怎么喜欢卖鸡调了。”他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会适当增加新的元素,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南康卖鸡调已经传到第四代传承人,对于未来卖鸡调的发展,陈宜積表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曲艺团一起唱卖鸡调。现在的第四代传承人还是很年轻的,如果未来有人还喜欢卖鸡调,卖鸡调就可以传承下去了。我们现在会在南康其他一些文化团体里找人来学习卖鸡调,如声乐团、海韵歌舞团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唱卖鸡调,一起传承卖鸡调。”

三、南康卖鸡调发展现状及保护建议

(一)卖鸡调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康卖鸡调在当地曾风靡一时,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有人哼唱。时至今日,卖鸡调已经逐渐走出当地人的视野,远离了当地人的生活,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根据当晚观众的反馈以及问卷数据,总结发现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首先,观众对卖鸡调缺乏了解。随着新时代传媒的普及,艺术形式日趋多样化,观众的视野逐渐转向电视、电影等更加新鲜的事物,卖鸡调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一辈对卖鸡调知之甚少。正是因为缺乏了解,观众才会忽视卖鸡调这种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存在,转而以其他的文化事物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属。

其次,南康卖鸡调的表演者老龄化现象严重。从调查数据上看,南康曲艺团的成员平均年龄在57岁左右,退休人员占比较大。一旦这些老一辈的表演者隐退,卖鸡调的发展将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第三,缺少固定的表演场所。在南康镇,卖鸡调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这样的一种生存现状必然会导致观众群体的大量流失,从而使卖鸡调脱离群众视野。另外,卖鸡调的演出和发展经费也捉襟见肘,这对卖鸡调这种原本就比较脆弱的艺术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保护建议

综合卖鸡调的发展现状,笔者对卖鸡调的保护及传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卖鸡调往低龄化方向发展。在当地定期开展卖鸡调培训班,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卖鸡调走入年轻人的视野,也可以联合当地中小学,开展“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南康卖鸡调,培养其兴趣,从源头上缓解卖鸡調的发展危机。

其次,政府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为卖鸡调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载体。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可以针对卖鸡调的发展现状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帮助卖鸡调走出发展危机,实现良性发展。

第三,改善群众对卖鸡调的认知,提高社会对卖鸡调的保护意识。卖鸡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存活至今,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人对于卖鸡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过多的认识。2015年卖鸡调已经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非常重要的精神传承,在当前卖鸡调的发展危机之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群众对其的保护意识,让所有人加入到保护南康卖鸡调的行列中来。

四、结语

南康卖鸡调作为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并在新时代的社会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本文记录了此次田野调查的大致过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卖鸡调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以期能为卖鸡调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雷翘铭.广西南宁市新秀公园平话山歌调查报告[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周甬琴.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民俗文化—即墨田横祭海节田野调查报告[J].艺文论坛,2011.

[3]白云武.文山壮族《草人舞》的田野调查报告[J].艺术研究.

[4]王兰凤,许敏,张叔娘.莽人民歌田野调查报告[J].怀化学院学报,2014(6).

[5]周晨,陈雷.苏州滑稽戏田野调查报告[J].艺术百家,2012(8).

[6]武瑞婷.山西节日饮食民俗田野调查报告[J]. 2011(4).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传承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