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山过雨图》的艺术特色

2018-09-21朱孟武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龚贤艺术特色

朱孟武

【摘 要】明清画坛,龚贤的作品面貌独特,《夏山过雨图》是其黑龚面貌的代表,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也是其作品风格的源泉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龚面貌以及独特的审美意境。本文从《夏山过雨图》着手,分析出龚贤山水画画面构成元素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龚贤;《夏山过雨图》;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09-03

龚贤故籍江苏昆山,他常自署名为鹿城龚贤或玉峰龚贤。鹿城、玉峰是昆山别名,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南京,最后卒于南京清凉山。因此,龚贤有时又署名为上元龚贤、石城龚贤,上元、石城皆指南京。晚年有很长时间隐居山林,曾自署名为“武陵龚贤”。武陵在湖南常德,取意于龚氏一姓郡望在武陵,武陵又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的世外桃源之地。

《夏山过雨图》描绘云山烟树、作者采用多遍积墨烘染法、运笔浑厚、用墨厚重、层次分明、自开生面,此图可见半千画风之本色,为龚贤的佳作之一。画幅左上落款“武陵龚贤”,铃有“龚贤印”白文方印。(见图1)

图1

龚贤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18——1689),字半千、野遗,号柴丈人。此外还有岂贤、半山、钟山野老、半山野人、清凉山下人、半亩居人、蓬高人、江东布衣等名号,是17世纪南京地区著名的山水画家。居当时画坛金陵八家之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夏山过雨图》中千峰万山坡层层,一排茂林列其中,树下坡后有人家,烟云霭蔼有无间。画中景物繁复,山石涌若沸,茂林欢若舞,却井然有序,一丝不乱,因为画中的万峰千山坡层层,却有主峰镇上头,地位显赫而千山万石若群情涌动,围绕在主峰的周围,若千军万马摩拳擦掌地等待主将的一声命令,便可冲锋陷阵以一当十。茂林一排是铁壁铜墙般的后盾,两大丛树的顶部向左右两边上斜,形成一上开之势,托起了那千山万峰及烟霭人家,真是青山白云,秀丽媚人。如此佳境,怎不叫人欲游,欲居之思?①图中可以看到山石结构,丰腴的茂林,润、黑白关系对比在形成画面总体气息中所起到的作用。尽管有些画面元素不能单独分割理解,但为了研究需要,可以暂时将其区分以便深入理解。下面将各个元素独立出来具体分析。

一、山石结构特征及其表现手法

考察龚贤一生的活动环境有两类:一是江南、江北的平原,一是南京山地。素有“龙盘虎踞”之称的金陵,兼有江、湖、山色之胜美,平原与山地并具,龚贤画的山水地质特征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孕育而成的。在龚贤的众多山水画中,归纳有三种地形景观:一是低山,二是丘陵,三是平原。②

龚贤绘画在构图形式上以平远山水为主,兼有深远、高远、幽远、迷远者。不论是描绘低山还是丘陵,这几种构图形式都在其画中可见,可见他这方面的绘画构图技巧是约定俗成的,《夏山过雨图》是以高远构图法表现南京山地清幽小屋的作品。《夏山过雨图》还有如下特点:

以立轴取山脉局部景观写的是南京山地层峦景观,表现出一坡一壑两丘的构造,山坡高拔,气势雄伟,山壑中雨后雾气冉冉而起,前景则是华滋的茂林,这种景观可以从紫金山一角找到其实景。

上下局部截取法中观者可以看到山顶,但见不到山脚,这一特征是从金陵低山——丘陵地形的实际出发的。如果描绘全景必然平平淡淡,因此龚贤采用截取法,取山地之一段,写其形态,所作画幅变成了高耸莫测、险峻幽深、平中见奇、令人神往,气韵生动而引人入胜,归功截取法的运用,变低山为万仞,变平凡为神奇,代表龚贤的艺术风格。

山石厚重,黑白、虚实、浓淡关系对比强烈,以立体感、实感、层次感和远近感为长,这些是龚贤画面的最大特征,也是他山水画风貌的典型。山石以积墨为之,多次皴点渲染、厚重。其法是用中锋先勾出山石轮廓,采用雨点皴、落茄披麻皴、横点皴等法,多次积加。石块上白下黑,以分出阴阳向背,表现出山中苍润而浑厚、飘逸而凝重的总体艺术效果。他在《半千课徒画稿》中说:“一遍点,二遍加,三遍便歇了,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一道,连总染是为七遍。”③《夏山过雨图》写夏山云雨,用多遍积墨法而成,深沉华滋,苍翠欲滴。图中黑的是山峦林木,白的为浮云烟雾。黑白分明,层次清晰,是典型的“黑龚”。从《夏山过雨图》前景的土坡来看,属于平缓的土坡,质地属于土质结构,土质柔软,且透露出饱含水分的特征。中景和后景的土质也基本相同。

表现山石结构的笔法《夏山过雨图》中山石轮廓用线流畅富有弹性、顿挫连续、转折处圭角毕露、皴擦密致,且与轮廓之勾勒相融和;近坡、山根多皴少染,表现了典型的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特征。从“笔法”来拆分探寻,图中勾勒土坡的用笔,笔笔看似柔弱却见刚健、似劲却韧、若筋若健、笔笔遒劲,不似有而却是有,都是柔而不弱,符合“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的用笔要求。

从图中土坡点染皴擦的笔法来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骨力拙朴而生动:转折处刚健而活脱、劲而松、松而不散,画面笔法是减却不减,繁却不繁,减而不少,繁而不多。正是这多变的笔法配合万千变化的墨气,使近景气韵生动而回味无穷,令这“平行线”构图的邱壑显现出清新的意境,给观者耳目一新的美感。

《夏山过雨图》用墨极具特色,能体现出龚贤的“黑龚”画风。为追求画中笔墨丰厚及墨色层次的丰富变化,他采用“积墨法”,“积墨法”最为重要也最难于把握。图中近坡是以积墨为主体,参以破墨法,表达出了山石的阴阳体积和丰富层次,渲染出了湿润空气而造成的距离感,愈显其苍茫厚重之美。墨色本身在表象上的深邃莫测又构成了一种模糊朦胧的效果,这里的运墨技巧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绘画表现的自身,积墨法使《夏山过雨图》的画面更显幽深、浑朴、苍茫之美。在运用墨色上追求“润”的效果。重墨而不浊、淡墨却不薄,层层叠叠,墨愈重而画面却愈亮,墨分五彩,光彩映人。

用笔用墨的结合使《夏山過雨图》中的山石整体呈现出湿润的透明光感,山石由笔墨的堆积和空白的留出而组成。

二、植被特征——丰腴的茂林

《夏山过雨图》中,首先吸引观者的是那片油黑的密林,树木种类典型属于同种植物,符合植物传播、生长的规律——种子聚群传播原则,树木生长茂盛基本没有留下空隙,树叶茂密,呈现出树木富含水分且生存气候环境湿润的特征,图中可以推断其生长位置为山阴面处,属于喜阴植物,这与其他中国画中树木的形象状态是不同的,只有山坳里的树木才能呈现出这样的生存状态。

三、表现手法

《夏山过雨图》树木的创作,前景的茂林可谓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在整个画面中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使观者的欣赏顺序严格从丰腴的茂林开始,其最大的特征是“整”。龚贤刻意将树木分成三组,而三组又聚成一组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中央的三颗树左右摇摆颇具动态,而这种动势又被两边颇具静态的树丛牢牢地限制,正所谓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由此可窥得大师绘画素养豹之一斑。他所画的树,往往是树干留白不皴,树叶或者疏朗或者茂密,上浓下淡,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在当时崇尚渴笔皴擦的简淡风气下,逆向地创造了黑密厚重,郁勃苍浑的“黑团团,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的“黑龚”样式。以磅礴气势尽倾胸中丘壑,透露出内心压抑着的高尚,黑密中的清雅孤寂。在此幅山水作品中,龚贤将多遍皴染放在密林丛中,以浓密厚重的“块状形体”和浓密厚重的“风动形体”的树形墨块,营造出墨气扑鼻的雨后初霁,夏山如洗的厚重景色。画面上山厚、树厚、气也厚;山重、树重、气亦重。山峦皆厚,苍翠欲滴,可谓“元气淋漓障犹湿”激荡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元真之气。而留给画面中的那幽邃的黑于静寂中蕴含着无限生机。

烟云、雾霭等全部留白,透过对丛树和背阴处山石的层层晕染和积墨,反衬出烟云、雾霭的轻盈和缥缈,并带给观众流动之律动,黑白相生,动静结合的画面美感是作画者所要呈现给观者的。龚贤利用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光影对山石树木的作用,正是他对中国画中“黑白”关系的妙用。“用墨贵在能黑,而其黑也,非谓乌烟瘴气。盖能淡而后能浓,能白而后能黑。所谓欲知其黑,则先求其白,欲知其浓也,则先求其淡。”他正是先“知白”,而后“守黑”,先是由眼睛认识世界的现象,而后在心中掌握世界的本质,白从黑生,黑从白现,所谓太极之语。

四、从绘画层面来讲,图中这片茂林起到的作用

将画面的视觉重心引向了这片茂林,使画面有了画眼。龚贤是控制黑和运用黑的能手,黑处往往最能体现画家的绘画修养和艺术境界。不同的黑形态、黑处分割的大小变化都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只有掌握了白的妙用,才能与白发生奇妙的关系,洞察黑与白的奥妙。从龚贤的画面来看,他正是充分领悟到了这一奥妙,并创新性地把墨的黑与纸的白提升到现代的光影层面表达出山石的结构,将“留白”与“运墨”并置运用,在其墨色最为浓黑深厚的地方,“白”的运用却不需任何添加。

茂林将近景和中景隔开使画面有了黑白对比的节奏感。没有黑的变化,白就是纸,不成其为画,没有白,黑就无从显现,黑白相生,所以说中国画中的黑和白都是画面形态的动态组成部分。徐复观对虚与实有过一个定义:“象是实,是有,象外是虚,是无。”④以“有”“无”言说“虚”“实”,而老子谈到的有无相生之“道”自在其中,加之龚贤的“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⑤对中国画的解释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茂林的存在使近景的土坡和中景的山丘越发明亮透明,前景的茂林闷黑且非常整,把前面的土坡向前挤压,土坡有了张力,看起来一切都在膨胀。相反,茂林是一种收缩力量,似乎可以吞噬一切的力量孕育其中。张力和缩力相互之间挤压排斥,又互为力量限制对方以达到一种平衡。而中景山上的山丘明亮透明,有如水帘,在前景茂林的挤压下显示出无限张力。这张力并没有无限的扩张,而是被远处的山压住,挤了出来,给人以非常强烈的突出感。远山厚实而且稳定,压制中景山丘扩张的动势,而其本身似乎也孕育着张力侵吞着中景。

茂林与其后面的留白(也就是虚空处)形成了前后的空间层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留白中无限的空间里有什么,隐藏的是人家,是村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留白的妙处。中国画中的黑和白,对比着中国传统哲学观中的“有”与“无”。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可以看到中国画黑白辩证关系的起源,与“黑”相对的应为“有”和“实”,即为笔墨所表达;而“白”则对应“无”与“虚”,为留白处或虚处,“黑”“白”既对应着无尽的层次,又表现出世间万物。中国画的口诀“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万成”。同中国画以“黑白”之术而表达“虚实”一样。宗白华解释道:虚实为艺术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张中国画,没有留白,没有虚处,就不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完美的。一张画可使观者意犹未尽,就是因为其“虚”处。⑦龚贤曾言:“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吾于画亦云,画之神理全在虚处淡处。”⑧他正是理解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⑨的道理。黑者,实也;白者,纸之空白也,虚也。只有知其白且方能守其黑。导师曾谈起过“画面最难处理和布局处是画面的虚无空白处,画面组织不在于实,而在于画面的虚处。”画之难在于“虚”处的把握,而非“实”处的精细刻画。

五、笔墨特征——润

“润”贯穿了《夏山过雨图》的整个画面。这个“润”既包括整体气息的润,又有用笔用墨的润,还有画面中各物象特征状态组合起来总体呈现出来的画面描述环境的润。

《夏山过雨图》画面总体呈现出来的气息是苍润的。图中各元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图中所反映的环境润的总体特征。画面的润给予观者这样一个感知效果——图中所反映的气候环境是非常湿润的。

《夏山过雨图》中龚贤画面上用笔用墨追求“润”。“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⑩“苍”和“润”之间,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对立统一。墨苍就不能达到“润”的效果,反之,“润”了就不能有“苍”的感受,因此,龚贤先以干笔皴擦后留下笔触,而后以水罩染,求其润,龚贤总结出“润而非湿”,运墨要达到“润”的效果,就必须把握用墨与用水,能使画面和谐又浑然一体,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龚贤强调运墨“墨言韵,在润不在湿”。可以看出龚贤这里的“润”实际上是就墨的韻致而言的,在运笔时,以笔运墨,墨含于笔内,每笔下去都是既苍又润,所谓润而苍劲。

六、强烈的黑白关系对比

《夏山过雨图》画面传达出强烈的黑白关系对比呈现了南京地区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环境的总体特征。这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是龚贤在现实环境中观察、体验、对比而得出的,是具有现实基础的。

水墨是龚贤山水画的典型面貌,因此他在《夏山过雨图》创作过程中感悟到的“对比关系”,最终转化到画面上的是黑与白的关系(中国画中的黑与白能代表自然中的多种关系,如有和无、善与恶、阴与阳等等)。只是黑与白对比的程度不同而已,半千大师曾说过:“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显其黑。”?可见他很着意于利用黑白明暗对比。之所以采用数十遍、数百遍的积墨,这样的做法目的明确——要用极致的黑画出极致的白,黑有多极致,白就有多极致。只有这样极致的黑与白,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他在南京地区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黑白对比关系,并将他感受到的那种黑白对比关系宣泄得淋漓尽致,绘画具有目的性,正是这个目的性,艺术家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寻找解决画面问题的方法:作为珍珠质去包裹珍珠核,形成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烁于历史的每个时期。龚贤做到了,而且非常完美,他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大师的行列里。

在研究分析《夏山过雨图》的过程当中,笔者处处能感受到龚贤对他所处的南京地区丘陵地貌及雨林环境的体验,以及对该地区山石结构特征、植被特征、气候特征的把握,他将之一并反映在画面当中。用邬建的话来讲这个过程就是“个体人格精神与大自然精神的契合”。

龚贤自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移居南京清凉山下虎琚关后,就一直定居于此,直至康熙二十八年。期间长达二十二年的时光一直居住在清凉山,此山多雨,气候温润,林木丰茂,苍翠欲滴。而龚贤绘画取景强调“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

“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同上“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庶识古人立法不苟”?的创作态度。他在长期的实地观察中寻找表现南京地貌的方法,在过滤掉客体物象的直观表象之后,发掘出繪画主体的心灵心象空间,使外界的客观自然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自然(亦可称为第二自然)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并逐渐融合。由此可知,龚贤的《夏山过雨图》既是一种笔墨的表现方式,更是龚贤个体精神与南京地区自然环境相汇的产物。

注释:

①⑧陈沫龙,陈旭.龚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7,157.

②康育义.论龚贤山水画的地质学特征[J].东南文化,1989(z1):155-158.

③⑩??龚贤《半千课徒画说》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795,797,799-800.

④⑤?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6,700,800.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

⑦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龚安节先生画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1.

⑨老子.老子·二十八章[M].杜宏刚译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3.

?故宫博物院藏龚贤《奇树图》卷自题。

猜你喜欢

龚贤艺术特色
龚贤山水摭议
山水之间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龚贤的艺术及市场走向
浅析龚贤的笔墨特色
龚贤的半千与半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