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出》的八段引文
2018-09-21徐汀
徐汀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日出》开篇“八段引文”的详细阐释,结合《圣经》和基督教相关知识,深入分析曹禺戏剧《日出》的主题内容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日出》;宗教;基督教;圣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20-02
对于曹禺的《日出》,向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单从引文的出处来看,除了第一段出自《老子》之外,其余七篇都出自《圣经》。曹禺本人受到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熏陶,还曾在高校讲授《圣经》文学。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但《圣经》中体现的精神与哲学,已经渗透进曹禺的生命里,并体现在他的剧作中。
一、对“人”本质的思考
在《日出》所展现的“人吃人”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在曹禺笔下,人只不过是“可怜的动物”①。《日出》中的“小东西”甚至没有具体的名字,因为“人”在不懂得“自然的法则(天之道)”和“人事的规律(人之道)”时,仅仅作为一个混沌体存活于这个世界,因此用“东西”来形容最好不过了。人生存的悲剧性在于:“有限之躯不是对无限的错误把握,便是不能把握”②。潘月亭、金八、胡四、顾八奶奶等角色并不是“完整的人”。这些人沉睡在黑暗之中,只有像方达生这样,有着意志力、爱和愿望的人,光明才会照耀到他。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到:
“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真正存在着的,是思维着的、爱着的、愿望着的存在者。……理性(想象、幻想、表象、见解)、意志、爱或心,并不是人所具有的力量;因为,没有了它们,人就等于乌有,只有凭借它们,他才成其为人……”③
曹禺在《日出》里写的是“人“,有方达生式的超人,也有潘月亭、李石清一样动物似的人,更有像夯木工人那樣平凡的人。曹禺如先知般为这些已经沉沦了的可怜的人类开辟大路,方达生如同诺亚,在毁灭中幸存了下来,并带着希望重返人间。
二、对“众生相”的描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八段引文”的内容,正是对《日出》中形形色色众生相的总结。
第一段引文引用《老子》第七十七章,揭示了‘天之道和‘人之道的本质。‘天之道是自然之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④,故天道无所偏爱。而‘人之道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是有偏私好恶的。在《圣经·耶利米书》中,耶利米这样形容人世:“……弟兄尽行欺骗,邻舍都往来谗谤人……这百姓离弃我在他们面前所设立的律法,没有遵行,也没有听从我的话。只随从自己的顽梗的心行事……”⑤正是由于“人之道”对“天之道”的蔑视、背弃,才招致灾祸降临。曹禺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哲学”:不再是不可捉摸的“宇宙里的斗争”,“他(曹禺)认清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人剥削人的制度。”⑥
第二段引文出自《圣经》的《新约·罗马书》第二章,揭示了人性本质上的“邪僻之心(debasedmind)”。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不义、邪恶、贪婪、嫉妒、竞争……而神所给予的审判是“当死的”,因为他们“自称聪明,反成了愚拙”⑦。潘月亭和李石清的明争暗斗揭示了人类本性中的“邪僻之心”——“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⑧。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心都由于极度的痛苦和煎熬而扭曲变形。正如《圣经》中说的,当“他们行可憎的事,不感到惭愧”时,就“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⑨。在《日出》中,人是作为欲望的产物而存在的,在盲目满足欲望之时,人性便向兽性发展。就像陈白露一样,沉醉于骄奢淫逸的生活,全然忘记了圣人的教诲,天地的律法。
在满是“邪僻之心”的人中间,即使存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未来的人,也将显得不合时宜。在这个“人人皆是金八”的社会里,四处流淌着罪恶的、肮脏的血液。而先知却“怀着悲哀驮负人间的酸辛,为这些不肖子孙开辟大路。”⑩耶利米怀着对同胞的哀伤,求问耶和华:“恶人的道路为何亨通呢?大行的诡诈的为何得安逸呢?”?方达生抛出了同样的疑问,他要留在小旅馆里看看这邪恶的众生相,打破自己固有的有色眼镜,亲眼看看鲜血淋漓的、惨痛的现实和堕落的人。方达生在那群“动物”之中,被认为是疯子、怪人。但是光明必将属于且只属于他。他有着替他人赎罪的精神,有爱——这也是光明最终光临他的原因。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为了别人而受难,是属神的。”?
第四段引文出自《新约·帖撒罗尼迦后书》,为的是警戒懒惰之人,也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颇为有余”的人。比如胡四,他就像一个吸血鬼,无所事事,尸位素餐。而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在顾八奶奶眼中居然是一个可怜人。福升说出了那句点睛之语:“越有钱的越有钱……”同样的,境遇悲惨的人也会更加悲惨,比如黄省三。要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即靠每个人“……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以达到人与人的平等。
第五段引文出自《新约·哥林多前书》,此段警示人们不要结党纷争。“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如果说不劳而获是当时社会经济体制的弊端所在,那么结党营私就是社会结构的缺陷。“不劳而获”让人民大众穷苦,结党营私则加重了这种苦难。陈白露因为有潘月亭的势力才敢藏起“小东西”,与黑三对抗;又如王福升,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茶房,也能对黄省三呼来喝去。“结党”之举制造了“人吃人”这条阶级明晰的食物链,食物链之上的金八并不是顶端,他也定然为人掌控;食物链之下的“小东西”也不是最底端,定然有生活在更幽暗昏惑、潮湿阴森的缝隙中的人。曹禺希望人与人能够将心比心,像弟兄一样团结起来,不与同类争斗。
第六段引文出自《约翰福音》第八章。在这段引文之前有一段故事:一个行淫的妇人接受审判。按照摩西律法应该将这个妇人用石头打死。而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大家都不敢打她。耶稣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翠喜也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角色。那些“大人物”的灵魂已经腐朽不堪,而在翠喜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人性至善至柔的一面。造成翠喜悲剧命运的,是她无可更改、令人叹息的社会处境。《圣经》有言:“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人活在世上,大多身不由己,曹禺对这样的人给予了深切的怜悯和悲哀。
第七段引文内容出自《约翰福音》第十一章:“……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也必复活,……”?耶稣对拉撒路的亲人说:“这病不至于死,……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们没有光。”?这一段强调了“光”在“复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旧世界的消亡与新世界来临的必然性,暗示了死气沉沉的旧社会是一个“睡去的”“病了的”社会,可是“病不至死”。社会在暗沉沉的黑夜中行走了多年,而日出之后,新的天地将会到来,曹禺在《<日出>跋》里提到:
“我求的是一点希望,一线光明。腐肉挖去,新的细胞会生起来。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新的生命”是曹禺的美好愿望,就如同耶稣希望那些祖祖辈辈行坏事,遗留下的天生带有罪恶的子民们,能够回归纯洁、善良。只有这样,福音才会降临到人间。
“肉体从坟墓中复活是既明白又自然的,就像太阳落山后必将重新升起,种子播下后必将生长出植物一样。”?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有体谅“小东西”的翠喜,也有“想和金八拼一拼”的方达生,更有千千万万踏实勤劳的劳动者和新的生命,这正是“复活”的迹象。
“我又看见一片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第八段引文出自《启示录》。《日出》并没有详细描绘日出之后的景象,而是在刚刚日出之时戛然而止,这个富有包孕性的片刻给人以无穷想象。黑夜漫长,而日出已经在黑夜之中慢慢酝酿,光明从远远的地方蔓延而来。先是只有“隙缝间透出一两道阳光颤动着”,但这已经足以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痛苦窒息。
三、結语
《日出》植根于深厚的宗教土壤,曹禺借八段引文,抨击了社会上的黑暗现象。精心排列的引文顺序,也勾勒出《日出》的结构轮廓:看似松散,其实连贯。从而营造出一个神秘悠远、气势磅礴的氛围。诚然,这八段引文的意蕴不仅仅止于此,《日出》的主题也能从引文出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注释:
①⑩?曹禺.曹禺选集《日出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2+383-384.
②李珊珊.曹禺早期戏剧与基督教文化[D].青岛大学,2007.
③??[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1+99.
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⑤《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1223.
⑥田本相.《日出》论[J].文学评论,1981(1):121.
⑦?《圣经·罗马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267.
⑧⑨?《圣经·耶利米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出版,2017: 1221+1229+1239.
?《圣经·帖撒罗尼迦后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 358.
?《圣经·哥林多前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283.
???《圣经·约翰福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173+180.
?《圣经·启示录》,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1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