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指向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2018-09-20范永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范永梅

摘要: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的趋势,培养科学、人文、艺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这是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努力的方向。学校可从探索人才培养的管理创新、激活人才培养的特色场域、推进人才培养的技术革新、锻造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和追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径,从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B-001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真正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科学、人文、艺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应对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的趋势,以实际行动应答“钱学森之问”,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途径。

一、探索人才培養的管理创新

目前不少初高中学校实行年级管理制度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学生的在校时间普遍较长,学习活动安排甚至细化到每一分钟,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普遍较少。教科研活动和德育活动也基本局限在年级部,学科组研究和跨学科大德育往往被弱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创新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面对数字化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更多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社会参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的培育,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

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建立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既有“想学”的学习动机,又掌握了一定的“会学”的学习策略,还要有“坚持学”的意志和努力,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觉。

2.生活化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真实的问题中,主动参与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3.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开放式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问题来完成学习过程,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计划项目、小组沟通和合作,以及控制项目的实施。

4.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在学校管理中还需进一步增大开放性,打破学科和年级壁垒,打破各学科分裂办公和教研的机制,积极创建综合类省级课程基地,开发跨学科融合创新性课程,为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特色课程菜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依据不同学生特点,实行走班制和分层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激活人才培养的特色场域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不少学生甚至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哪儿,志愿不是由家长和老师填报,就是随波逐流随意选一所大学。等到进了大学或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不在这个专业。其实在高中阶段,学校就要提供不同的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现自我,发展自己。学校要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立场,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部分学生和为了少数学生之间的平衡关系,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分配使用好学校资源。

好的教育就是宽大、审慎、温暖,能够将教育的力量绵延终身。这里所说的“宽大的教育”,是指具有宽大心胸、开阔视野的教育。正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在平静与从容中,耐心地守护生命成长的节奏,为儿童留出宽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让儿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使每个儿童天性有更广大的驰骋空间。学校要善于开门办学,让学生拥有更多共享资源和机会,社会各界应该给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更多体制和机制上的自由,加强校际互动,人员互流,资源共建,经验共享,培训互通。

建议各校重视利用本地高校、图书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经典和历史对话,与传统和地方文化对话,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课本里没有的文化盛宴,尽力关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要指导学生提前进行生涯规划,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培训和比赛,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在假期要向学生开放,校园里要设置流动书屋,供学生随时阅读。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形成良好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阅读陪伴学生终身。学校还要特别关注艺体特色人才培养。在做好群众性艺体工作的同时,关注学生特长的培养,提供丰富多样的艺体选修课程,让学生在中学阶段都至少有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每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场域是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石和力量,也注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推进人才培养的技术革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让学生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取的信息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养成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成为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教什么、学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知识的传递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更为直观和形象的图像、音频、视频可以轻松走入学生视野,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校配备的交互性较强的电子白板、电子黑板、无线网络、数字传感器等,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图像实时绘制、仿真实验、公式编辑等交互功能,同时可以适时链接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借助慧学南通、智学网等交互平台,教师还可以录制个人微课,实现学生在线远程学习和在线咨询互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在课前、课后解惑、启惑,有效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同时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与学,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备课工作量。

四、鍛造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曾经把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一概不管。“人师”则除了教学问之外,上述各项都要管,而且要管好。新时代教师都要争做“人师”,只有高素质的“人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熏陶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要着力推行“教-学-研”一体化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转变育人观念。学校要加大教师的学习提升和不定期培训,引导教师将阅读和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交流会、主题沙龙、以科研课题带动项目实施等方法,让教师尽快适应人才培养新需求,转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各级部门要提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组织教师前往教育发达地区和课改先行地区学习,引领教师的教学理念由“知识立意”向“素养和能力立意”转型,改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新时代要求。

2.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学校应鼓励学有所获、研有专长的教师转型,专职从事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传授和学生专题研究团队的指导。学校可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举行特色活动等形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程开发的重心转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需要相应的教师配备、教师学科素养的跟进、评价激励机制的科学研制,标本兼治,解决一些教师在精力和情感投入上受应试制约而缩手缩脚的问题。

3.加大现代技术培训。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已经成为教师的必修课,教师信息素养与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脱节,唯有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定相应的评价要求和标准,才能推动教师的自觉提升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动力,才能让更多教师成长为适应未来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现代型教师。

4.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没有“爱”,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发生,人才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要像习总书记强调的“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和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这是美国2003年“全国年度教师”贝特西·罗杰斯的一句话。教育要做的就是把所有儿童都当成花蕾,给予他们开花的希望和真诚的掌声。

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顺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高考改革趋势。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开发学生特长,这是未来各学校努力的方向,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赵赟

A New Path to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FAN Yong-mei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basic education i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to adapt to the tendency of non-separation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science, humanity and arts. To run a satisfactory education for people, schools may start to explore and seek the new path in the new era from such aspects as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activation of special fiel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excellent teacher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basic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